分享

地理 | 中山大学与玉溪跨越84年的深情厚谊

 葛平196335 2023-06-01 发布于云南
5月23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高松一行到玉溪,调研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建设情况,并签订有关工作合作协议。其间,玉溪市委、市政府向中山大学赠送《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史略》,澄江市向中山大学捐赠两件承载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历史记忆的民国皮箱,中山大学向澄江市捐赠两幅20世纪40年代澄江手绘地图。中山大学与玉溪两地合作的背后,是跨越84年的深情厚谊。

中山大学

一所“家住”珠江尾的名校溯源而上

来到珠江源头

 中山大学 

澄江的人文记忆

自1939年中山大学因为躲避战火,奉命迁往澄江已过去80多年。而如今,中山大学对于澄江人来说已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不仅有历史,更有澄江老辈人对中山大学的记忆。拂去历史的尘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们对于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的记忆。

中山大学校址西迁示意图。(资料图)

中山大学为何西迁澄江

“本校员生,初客他乡。生活习惯,不无互异,幸赖各民众之热诚推爱,庇荫有加,使千里游子,于故乡沦陷之后,仓皇迁徙之秋,不致托足无方,尚能安居研读,幸何如之!”时任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的许崇清在1940年10月中大师生离开澄江时写下的《告别澄江民众书》中,回顾了师生初到澄江时的情形。

当时中大代校长许崇清书《告别澄江民众书》。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烽火遍及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不久,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本侵略军加紧南犯,形势日趋严重。广东中山大学奉国民党中央之命,自行选择地址疏散。

1938年10月中旬,日本即攻陷广州。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由重庆发电给在昆明的邓孝慈征询迁校意见。经过商议,邓孝慈建议迁往澄江。因澄江距省会昆明60公里,公路已通40公里,剩余的20公里已修成毛路,交通基本便利。且素称鱼米之乡,湖山秀美,气候宜人,是办学的好地方。邹鲁同意后,学校立即派遣部分人员到澄江筹备有关事宜。经与地方政府协商,中山大学资助部分经费修通澄呈段公路,并规划学校驻地后随即电告罗定、砰石和广州失陷前后自行逃往香港的师生,速迁澄江集中就学。

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时利用极乐寺创办幼稚园,设立医疗门诊。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摄

1939年2月底,到澄江的师生员工已达2000余人,并于3月初正式开学。

就这样,一所珠江尾部的名校溯源而上,来到珠江源头。

层青阁是当时中大理学院的旧址,楼上为杨遵仪教授研究学问的地方。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摄

一个小小的西南边疆县城,因为中大众多师生的到来,显得有些局促。校舍主要利用庙宇等公共建筑,8大学院分驻在城内外的文庙、玉光楼、观音阁、斗母阁、翠竹庵、小西城、右所、梅玉村、备乐村、旧城、东龙潭、东山村、中所、鲁溪营、吉里村、洋潦营、秧郎村等20多处。

“中大生,很摩登”

在澄江文庙门前,一群饭后出来娱乐的老人们围成一圈唠着家常。询问当年有关中山大学的见闻,一位老人说:“澄江以前是有一所大学,是打日本人的时候搬迁过来的。我们那时还小,他们来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看见过汽车,好像是有8辆。后来我们才听人说,他们是中山大学的。”

中山大学农学院学生与澄江右所小街人李竹轩合影。(资料图)

说到此处,周围的老人也相互附和起来:“他们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看他们的装束不一样,有些好奇,也很看不惯。他们还经常男女搭伴外出游玩逛街,很不入眼。那时,我们也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车一来我们就跟着车跑,直到追不上为止。毕竟那时候还小,也不会害怕,看见新鲜的东西,就会追着看。”老人笑道:“现在是想追都追不动了。”

其实,老人们所说的“装束不一样”“很不入眼”等词汇大多是那个时代,位于祖国边陲人们思想保守的一种体现,但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其中一位老人听到在说中大后显得很热情,变得健谈起来。

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迁云南澄江时期师生集体大合影 。(资料图)

“当时的中大师生是很时尚的。澄江人当时受到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男女间不能直接交往,更不要说一起出去了。当时,中山大学的女生都喜欢穿旗袍和裙子,而裙子穿得很短,有的脚上还不穿袜子,旗袍开衩又高,两条大腿裸露在外面。这对当时的澄江社会来说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而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年轻的小伙子要是在街上碰到她们,都不敢直视,通常都会躲着看。有的男娃娃则会跟着瞧,他们不光瞧,嘴上还要念着顺口溜:'中大生,很摩登,不穿裤,讲卫生。’念完扭头就跑。”说到此处老人哈哈大笑起来。

据了解,当时的中大师生,不论男女,都在一起做学问、散步、聊天。澄江的老辈人也多次提及“男女一起”,由此可见中大师生在生活等方面给澄江民众的封建道德观和意识产生了冲击。也正是这种冲击,点燃了澄江民众对新鲜事物的向往。

中大学生在野炊。(资料图)

而中大师生到澄江后看到马车感觉很稀奇,所以一到星期天就男男女女一起坐马车到城南的抚仙湖游玩,还一起游泳,在湖边野炊,他们自然、大方、开朗。渐渐的,澄江本地青年男女也都相聚效仿,并一起游玩一起唱歌,再也没有人对中山师生说三道四了。

抗日宣传丰富多彩

中山大学师生除了让当时的澄江群众感受到时尚外,还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而且宣传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唤醒了民众。

中山大学曾在澄江县城的一间空房里创办了一个书报室,中山大学图书馆教授杜定友也在南门城楼和北门城楼内设有各种图书、报纸、杂志,供当地居民阅读,学校还派专人管理,其中以抗战内容的书报最多。

中山大学校训。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摄

在街头、学校门口都有《青年生活》《民众壁报》等报刊。宣传栏的内容也很丰富,有诗歌、漫画、随笔、杂文,也多以抗战为主题。中山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还不时举行书画等作品展览,以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在学校,还举办各种报告会、晚会。

“城隍庙有一个老戏台,中山大学师生就利用这个戏台演出抗日戏剧,还在北门西头仓圣祠东侧建了一个简易会场,并在那里演出《日出》《雷雨》,以及《复活的玫瑰》《孔雀东南飞》等剧目。他们还喜欢唱反映保卫上海的《'八一三’抗战纪念歌》《大刀进行曲》等爱国歌曲。当地民众经常来看,也和他们一起唱这些爱国歌曲。”澄江当地老人说。

“青年生活社”学生开展户外活动。(资料图)

据了解,当时中山大学有很多进步社团,如“民风剧团”“粤声音乐社”“青年生活社”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青年生活社”。“青年生活社”经常开展以抗战为中心的各种活动,讨论学术、政治与时事问题,明确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同时还讨论抗战前途,以及国际国内形势、抗战的战略与策略等,以增强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因此,“青年生活社”在中山大学影响很大。这些学子是以实际行动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战时期中大抗战戏剧剧照。(资料图)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9年冬,在为前方抗日将士募捐寒衣举办音乐会时,还请马思聪教授演奏小提琴曲,王慕珍女士作钢琴伴奏,郑振声教授指挥歌咏团大合唱。有时他们还到附近的村寨宣传。在中山大学师生的影响下,澄江中学也曾组织学生上街演出活报剧,宣传抗日。那时活报剧中只要有演汉奸的角色出场,观众就情不自禁地喊“打”。中山大学的抗战宣传,把澄江群众都动员起来了。

澄江首个中共党支部诞生

澄江地处滇中,离昆明仅60公里,国民党历来管控严密。自1928年春澄江农民运动被迫中断后,10年间澄江境内没有党组织活动。1939年10月,中大党员的组织关系从广东转到云南后,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青年工作委员会的郭佩珊到澄江加强领导,改组中大临时党支部为中大特别支部。由吴子熹任支部书记,劳家顺任组织委员,李文浩任宣传委员。

中大特别支部成为澄江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青年生活社”通过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澄江人民群众中的影响,“青年生活社”社员也由开始成立时的6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并在各学院设立分社,成为中大进步群众组织的中坚力量和党团结教育广大同学的重要阵地。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和培养,先后发展10多人加入党组织,扩大了党的力量和影响。

在党的领导下,中山大学学生运动愈发蓬勃发展,各项民主活动频繁。按照党的方针,广泛宣传团结抗日,坚持进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分裂、倒退的政策;各学院师生于教学之余,还向周围农村群众进行抗战宣传,编写壁报、绘制宣传画、开办识字班、民众夜校和开展卫生防疫等活动,团结教育人民群众,成效十分显著。中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青年生活社”在澄江开展的活动,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光荣传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同时对启发澄江民众智慧,传播文化知识,移风易俗,也起了一定作用,在澄江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8月,随着战事的变化,中山大学从澄江迁往广东。而中大、中大学生也成为澄江人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中大与玉溪建立了交流机制,每年派出支教团到澄江支教交流。同时,针对澄江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中大组织专家“组团式”技术帮扶玉溪,并携手合作,推动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为玉溪与中大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将再谱新篇。


.

.

.

END

全媒体记者:蒋 跃  顾世丹             

编辑:顾世丹

审核:蔡传兵

终审:蒋 跃 


人文玉溪工作室出品

发现不一样的玉溪


转载请联系

0877-2681079

投稿请联系

 99166216@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