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 南疆行/13

 爱游泳的黑熊 2023-06-01 发布于福建
13 柯尔克孜人的新生活:红山乡


图片

傍晚时分,来到了克孜勒陶乡。克孜勒,红色;陶,山。本地老乡说汉语,有时也称“红山乡”。

图片


这“招待所”,跟阿尔恰拉的真有天壤之别。格局其实是个单元房,总共放了十几张床,有卫生间和热水器,能洗澡。每天三十块钱。这里有点像高原气候,日晒充足,还能见到高原动物牦牛。
招待所临街,老板家有四层,一层开小卖部,二层自住,三四层做招待所。下面是在一楼的小卖部里,我买了顶柯尔克孜族的毡帽,三十块钱。哈萨克毡帽好像跟这类似。这里柯尔克孜人的相貌,比维族更接近哈萨克、蒙古人。

图片


这个乡,临街的楼房都很新。看告示牌,原来是13年才完成的改造。原住户,每家不仅分上了新楼房住宅,还分到了临街的商铺,所以开起了饭馆、小卖部乃至招待所。这里也有小煤矿,平时有些外来人,经济也显活跃。老乡的商铺都不太大,饭馆里摆三四张桌子,但春节里都在开门,蒸包子的热气让人颇感温暖。
后来我查谷歌的卫星地图,此乡还是改造前的旧照片。
开“招待所”这家,大儿子在本乡的中心小学当老师,他们家在八十公里外的山上,原来教书也在山里。前两年合并学校,远处的小学都集中到乡上,他也跟着搬了过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说学校有一百来个老师(好像有点多?),大概六成是家在外地的维吾尔族,其余的是本地柯尔克孜族,汉族极少。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三族,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区别不大,打个比方的话,可能就和上海话、广州话、闽南话的区别差不多——刚听是不懂的,但学起来也快,有心人一两个月就通了。一般都是哈萨克、柯尔克孜人会说点儿维语,维族会说哈、柯语的很少。在哈萨克、柯尔克孜的基层县乡,维族干部、老师都不少,因为维族的教育水平比这些民族高。
至于塔吉克语,和突厥语没亲缘关系,必须从头学。但塔吉克人也都多少懂一点维语(其实中国的塔吉克人,有一半已经彻底改说维语了),塔吉克地区的维族干部、老师也不少。后面会详细说。
街上还有家汉人开的商店,来自河南的老两口。柯族老乡的商店都不卖烟酒,只能在汉人商店买。开店老大妈说,柯族老乡做生意都很聪明,和汉人相处得也不错。不过她还是告诫我,别跟年轻人“巴郎子”们住一起。我对这类说法从来不相信,觉得都是汉人无谓的胆小,而且现在也没人陪我住旅店。

图片


这是乡上的牧民院落,也像是统一新建的。所以他们有好几个家:养牛羊的平房院子;居住的楼房;做生意的商铺。这还不包括山上的夏季牧场。这些柯尔克孜牧民,显然向新生活的转轨比较顺利,也好好利用了各种机会。
我跑过几趟新、藏的牧区,觉得不管哪个民族,牧民向现代生活的转型都比较快,也比较成功。这可能有好几个原因:
第一,最近这些年,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植力度很大,俗话说就是投了很多钱。而牧区地广人少,人均受惠的幅度也大;
第二,传统的游牧生活太辛苦太单调,不光没电,连聊天的邻居都少,所以定居和城镇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能主动去适应、利用。
第三,游牧民多无文字和书面文化,所以民族本位思想也很淡漠,能主动接受新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比如说汉语。
反过来,农业绿洲里的维吾尔族,就不太一样了,人多,经济上很难有迅速提升(其实他们跟汉人也不太一样,物质需求不强烈), 还有基于自己语言和宗教的一整套传统文化,所以和汉人正在建设的新都市生活有些抵牾。
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比如现在新疆的都市化进程,维族获得的公平发展机会较少。维族老城区搞拆迁,老住户一般都被迁到了郊外,新城区变成以汉人商户为主。如果像红山乡这样,老住户能在新城区获得住宅、商铺,他们应该也能逐渐融入新的都市生活。但这样搞的话,用来卖的房子少,官员和开发商的收益就少,推进城市化的热情也就低了——算来算去都是死结,因为根子在腐败,而不是什么民族问题。
也有人说了:传统的游牧生活多好啊,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如今都后现代了,要保护各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能被庸俗的现代化大潮一扫而光!
我觉得,第一,说这话的人,最好能去没电和自来水的地方住上个把月,看后现代人到底是不是真喜欢前现代的生活,是不是愿意自己的孩子永远生活在这种地方,然后再替别人代言。第二,牧区地方大了,新城镇占地很少,想过传统游牧生活的老乡,还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政府不搞强制即可。
在乡街上开店的人们,放羊的“家”往往还在很远的山里。这里去最远的村子,大概有一百公里,那里是和塔县的交界处,公格尔峰和慕士塔格峰东侧。和几个年轻人聊了聊,考虑要不要去村里的老乡家住住,但现在是冬天,比较闲的季节,老乡们在家也没啥事儿,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依旧是往山里走走,去十二公里外那个村子。

图片


偶尔见到赶羊去草场的。这里的草场都在河滩上,范围很有限,都用石块砌成了围墙,防止别人家羊吃了自己的草。每家羊的数量也不多,几十头的规模。没看到有农田,也没听老乡们说过种地的事儿,但在个别人家的院子里,见到过玉米秸秆,所以可能也有一点点农业。

图片


这点儿草看着好可怜,羊却都挺肥胖。遇见个给煤矿看门的汉族老乡,他说别看这草滩荒凉,草很适合养羊。

图片


就是这个老李,陕西榆林人,住在一座彩钢板房里,给煤矿看守设备。用的是太阳能电池,吃水去河里砸冰。烧煤倒不用考虑。冬天里就他一个人,闲的没事儿,白天也躺被窝里。他说近来煤价不行,每吨卖两百左右(根据煤质有差别)。
这条山沟里,煤矿小而多,据说分属两大私营公司,老李这家叫“九鼎公司”。本地的煤矿,不是埋在地下,而是在山体上,时而能看到一点裸露的煤层,凿个洞横着挖进去,用一辆农三轮往外拉煤,一个“矿”往往只有十几个工人,三十人就算是大矿了。
告别老李往上走,看见远处山体上有个黑洞洞的矿口。下面几个无人的帆布帐篷,还有一堆空酒瓶子,应该就是矿工们的宿舍了。

图片


这景象真不那么“现代”。老李也说,除了炸药和风钻,别的跟古代差不多。工人收入跟挖煤的数量直接相关,矿脉无常,每日产量不是很稳定,平均下来每月大几千块钱。这是吃大苦的工作,虽然收入不低,维、柯等族的老乡还是不愿干,都是靠内陆来的工人。汉人的吃苦耐劳,估计在全世界都排前列。

图片

再往里走。这天云雾颇大,有雾凇景观。

图片


图片


结冰的河流。其实水量不大,结冰就显得多了。

图片


走到这村子了,当地人称“二小队”。静悄悄的,没见到几个人。这个自卸农三轮,似乎是煤矿上用的。一路云雾笼罩,到这村子就有太阳了。

图片


有个老乡看见我,请我去他家里坐坐,喝茶,屋里陈设很简单。语言不通,没好意思照相。看来能在乡里住新房子、开店的,也是少数,其他老乡的日子变化不大。对这里老乡来说,变化主要是煤矿带来的,为了拉煤,修了条能跑汽车的土石路,还拉了电线进来(电线是沟里面的煤矿公司拉的,不是老李所在的公司,所以他那儿还没用上电)。
在红山乡住了两天,坐车去喀什市,然后从那里去塔什库尔干县。


李硕游记系列:

1、2015 南疆行/01-02
2、2015 南疆行/03
3、2015 南疆行/04
4、2015 南疆行/05-06
5、2015 南疆行/07
6、2015 南疆行/08

7、2015 南疆行/09

8、2015 南疆行/10

9、2015 南疆行/11
10、2015 南疆行/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