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说吴语十八侃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3-06-01 发布于上海

一:一拉攞

《吴下方言考》说这个语词来自《世说新语》:“元裒如北夏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案:拉攞,一带也。吴谚一概曰'一拉攞’”。而 “摡”这个动词,是因为以前用斗、斛等量具,需用竹片或木片,齐口刮平为准,这个工具就是“概”。用概在器口摡一下,也未必一定公准,做手脚的办法有得是,所以叫“大概”。“摡”原来是擦拭的意思,《周礼·天官·世妇》:“帅女官,而濯摡为齍盛。《注》摡,拭也。”《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廪人摡甑甗匕与敦于廪爨。”

吴语中 “摡”的用法没有上下、贵贱、雅俗、进出的区别,从一个器物分点东西到另一个器物去,叫“摡口饭畀伊”;“把冷饭从镬子里摡出来。”擦屁股,也叫“摡屁股”。民国人金兆芬《金山方言考》就指出:“今惟大便后拭其臀曰摡,余皆谓之揩。”擦屁股,吴语为“摡屁股”。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厕溷》解释说:“筹者,木枚也。古盖纸贵,或无粗纸,故以木枚拨落馀秽。……自六朝迄宋,大溲讫,先用筹子拭秽,再以净水洗涤。”厕筹与“概”相似,所以可以“概括”为同类。一拉攞讲究的就是有容乃大,没有任何遮遮掩掩的真率。

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比如 《古今注·鱼虫》说:“莎鸡,一名促织,一名络纬,一名蟋蟀。促织谓鸣声如急织,络纬谓其鸣声如纺绩也。促织一曰促机,一名纺绩。”这样的“注”最容易造成集体无知。把络纬和蟋蟀混为一谈,就令人不知所措,用吴语解释就比较清楚了。络纬就是“纺织娘”,把纬线络到经线上就是纺织,“纺织娘”还分出“做纱童子”,因为织布之前先要纺纱,“做纱童子”极少见诸文字。日鸣的是北方的蝈蝈,夜鸣的才是“纺织娘”,促织自己不织布,所以是蟋蟀。

官话为“雅言”,据《辞海雅言》的解释:“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用哪种方言做共同语,决定于统治中心所在地域。〈西京赋〉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商朝建立后还迁都五次,所以他们的共同语以“洛阳雅言”为主。周朝仍然沿用,晋南迁到了金陵,“洛阳雅言”与当地吴语结合,成“金陵雅言”。而具有个性特色的吴语,则留在了金陵周边的吴地。

吴语称自产物为“杜做”;自作主张为“杜做主张”。杜甫《题张氏隐居》:“杜酒偏劳劝”之句,将“杜酒”解释成杜康酒比较牵强,因为宋人沉作喆在《寓间》中说:西汉田何,号杜田生......杜田生所讲授的《易经》是信口雌黄,自圆其说,故为'白撰’,也称'杜圆’”。清人唐仲冕的《芳茂山人诗录》则说:“孙星衍所著《周易》、《尚书》,悉取汉晋以前说,不作一杜田语”,后人把它套在杜默头上解释“杜撰”。为何田何之前加个“杜”字?从造字来说,可以理解为木在土里的部分,就是根,就是本源上的自我。最美丽的花朵是思想的火花,最伟大的事业要不断激起创造的激情,思想和激情,都生发自每个自我个体,也生发在我们每天使用的方言中。

用电脑拼音写方言文字是不容易的,很多字字库里没有,有些字写出来了用电子邮件发送,就很可能不见了。对于那些有“朴素情感的人来说,真是情何以堪!退而求其次,只能用部首加的办法,比如提手旁一个贲的字,也只好用扌+贲来表示了。

与拉攞近似的,还有一个一巃嵸。《吴下方言考》对巃嵸的解释是:“傅仲武《舞赋》:“车骑并狎,巃嵸逼迫。”按'巃嵸’ ,并聚貌。今谚谓并于一处曰'巃嵸’。”李善注:“巃嵸,聚貌。”《沙家浜》中胡传魁唱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拢共”,总共的意思,在吴口语中似乎“巃嵸”用的更多些,口语也常常说“一巃嵸”。作聚集貌讲,就出自《文选·傅毅<舞赋>》,云气蒸腾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作云气蒸腾貌讲:“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 洪兴祖补注引五臣注:“巃嵸,云气貌。” 其他还有司马相如 《上林赋》作山势高峻貌讲:“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高山巃嵸,危岫入云,嘉木灵芝,丛生其上。”总之,它们是个比较历史悠久的语词。

二:娑度

六朝无名氏的《读曲歌》有这样两句:“娑拖何处归,道逢播掿郎,口朱脱去尽,花钗复低昂”;“今日行不遇,道逢播掿郎,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娑拖”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体态轻盈、舒缓貌。”还举有清人陈维崧 《沁园春·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的例子,这首词是这样写的:“登尉缭台......叹禊日难逢晋永和。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风前燕尾,乱剪晴莎。异国风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休凭吊,喜湔裙挑菜,士女娑拖。”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贵人们借着水边举行“修禊”活动的机会,夸耀富贵尊荣。“湔裙”、“挑菜”都是其内容,隋杜台卿 《玉烛宝典》卷一:“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临河解除,妇女或湔裙也。”湔裙,是会把裙子弄湿的,再装模作样地挑些荠菜之类,对于深闺女子,虽然兴奋不已,也不免有些疲劳感。所以“娑拖”,绝非“体态轻盈、舒缓貌”。

《川沙县志》说:“疲乏谓之衰惰。”《嘉定县续志》则说:“俗言劳顿或慰劳人俱曰衰颓。”1869年出版了传教士艾约瑟的《上海方言词汇集》,其中也收入这个词,写作“⻊+奢跎”。《吴下方言考》称:“《读曲歌》:'娑拖何处归,道逢播掿郎。’案:娑拖,劳动也。吴中劳动尊长,则慰之曰'娑拖’”。毫无疑问,这更接近实际的发音。而“衰惰”、“衰颓”之类绝非“娑度”的意思。

“娑度”本是梵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sadhu,译曰善,或曰善哉......辞别之时,口云娑度,兼唱阿奴谟陀......”南朝慧皎《高僧传·经师·道慧》说:“每夕讽咏,輙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萨”是“娑度”之略。佛家做完一件事,念完一卷经,包括与人道别,都说声“娑度”。“娑度”也作“娑拖”。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辞别之时,口云娑度,兼唱阿奴谟拖。娑度即事目善哉,阿奴谟拖译为随喜。”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译云善哉。”他是要强调,“娑度”比较正规,而且意译就是古已有之的汉语“善哉”。虽然“善哉”并不能涵盖“娑度”的全部意义。后来僧人就多用符合中国习惯的“善哉”,而不用“娑度”了,《沪谚》所谓:“一日不念善,诸恶自皆起。”只要心中有那个意思就行了。

佛家的“娑度”,已传播于民间,在吴语中沿用至今。僧人口称“善哉”,包含着对别人作为的赞美,也包含了对自己所作努力的肯定。老百姓用以对人对己的慰劳,都是将一个外来词语智慧地化用于日常,特别是在“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终日忙碌而心中无事”的作息中,可以提醒自己,不被境界拖着走,做事而被事做了去。而普通百姓则用以在那些枯燥而简单重复的劳作中,起到了调节气氛和宽慰作用。

三:书喥头

《沪谚》说:“讹头皇帝喥头天,干半年来湿半年。”还有个小注:“言无度曰喥,音铎。”这句话是在说老天不如天子滑头。《上海话大词典》谓:“喥:呆痴,喥头固执、不灵活的。”;“喥头”的解释是:“傻瓜、呆子”;“喥头喥脑”,解释是“呆头呆脑”;“喥头把戏”:“傻里傻气”。其他尚有“喥腹脾气”、“喥腹心思”之类。清代吴语小说《九尾龟》第六回:“勿壳张格位方大少着实有点踱头踱脑”,“踱”是喥的借用。可是《集韵》说:“喥,言无度也”。清代翟灏《通俗篇·言笑》也说:“世俗有云喥头者,正谓出言无度人也。”《广韵》的解释也是:“口喥喥无度。”着重点在话多。

说话是要让人面白自己的意思,也可能是用以迷惑别人,或者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刻不厌其烦地念佛号,喋喋不休地念些正确的废话,念到大家都跟着念了,弄到佛也烦了的程度就灵验了。把话移到书上让人读,虽说:“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但和不肯动脑筋修行的和尚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就成了“书喥头”。“书喥头”的呆傻在于唯书是从,结果被灌满了脑袋,掏空了口袋,自己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如此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成为常识都不懂的巨婴。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是爱好自由的人,自由地为自由而作努力。不是做书的奴隶,自主读书,不怕读不懂,哪怕是读出一点误解来,也是有趣的。《庄子·至乐》说:“至乐活身”,无趣就累人,就不可能至乐。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不是至乐,至乐的事享受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苦不苦?

清人仇兆鳌说“读书破万卷”有三,其一:“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读书须动笔,动笔能加深思考。其二:“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这个不值得太赞成,一部《易经》不过五千来字,专心读的话,不难烂熟于心,何至于弄到“韦编三绝”?,其三:“识破万卷之理。”这个有点说大话的嫌疑,要识破一部书,必须深读,深度就不可能什么书都深读,深读万卷书,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多数的书,取其精华不及其余就够了。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一个已知的背后,还有无数个未知,“万卷书之理”是不存在的。而“读破”,正如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所说:“柳子厚文本《国语》,却每非《国语》;曾子固文宗刘向,却每短刘向。虽云文人反攻,然学之者深,则知之者至,故能举其病也。”还有焦竑的《玉堂丛语》所说:“荆川于文称曾子固,诗称击壤集、黄山谷,学则笃信朱元晦。一日倏云:'吾觉朱子所解书,无一句是者。’”这些大家,也没“识破”几部书嘛。

四:牵头皮

清人郭友松小说《玄空经》:“望老爷总要包瞒包瞒,勿要弄我女人牵头皮,真是感恩勿尽。”还有《歇浦潮》:“幸亏我还不曾口出怨言,你已牵我头皮,倘我当真说你什么,怕不要惹你同我算五百年前的老帐么。”《九尾龟》则多处言及“铲头皮”。古代有在脸上刺字的黥刑,《宋史·刑法志》载:“配法既多,犯者日众,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刺配就是头皮上刺字,让人牵头皮,好处是极端地树立对立面,使被牵头皮的为人不能乱说乱动,同时自己在这个行为中得到优越感的满足,以致利用牵头皮提升地位。打“头皮”主意,最极端的例子是希特拉牵了犹太人的头皮。

南宋高宗的牵头皮又是另一种方式。杀了需要牵头皮的主战派岳飞的头,史无前例地昭告天下,让秦桧“其永相予”,一辈子做自己的宰相,帮助自己树立纳贡称臣的爱国主义光辉形象。这个合同也存档在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宋高宗还封他为益国公。《朱子语类》高宗让位当太上皇后对人说:“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 匕首。”可见交易完成前,什么样的结局都有可能,双方都必须高度提防。 宋高宗还下了《赐秦桧生日诏》,留存至今的《八相图卷》,就是响应号召的马屁文物,其上“太师公相画像赞”也不忘要提“其永相予”。

此时,不管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甚至是秦桧的政敌,都得跟着唱赞歌了,他们已经失去了不说话的自由。每年都动员起了无数“文丐”竞相献投谀辞,而秦桧对于“士人投献,必躬自批阅”,以至于《三朝北盟会编》说:投书着把秦桧捧到了尧舜时代的贤相之上,高宗当然也就水涨船高地成了圣人。其中六十岁才考上进士当官得周紫芝最属翘楚,他的《太仓稊米集》中,居然有九组五十九首秦桧生日诗。其《时宰生日乐府四首》序说: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秦桧生日,凡是有官位的,“莫不相与作为歌诗,以纪盛德而归成功。篇什之富,烂然如云,至于汗牛充宇,不可纪极。所以祈赞寿龄,无所不至。”还好他最后明白了点什么后,去庐山隐居了,没有陪秦桧到死,虽然他们都死在1155年。

头皮牵得动还是个活物,不然就是死人。曾朴《孽海花》第27回说:“以后更难相处,只好硬着头皮,老着脸子,追踪前往”。《海派俗语图解》说:“知道死人额骨头推不动的人,定是与死人接近者。”也就是说,人死了,头皮才会硬,所以吴语骂人谓:“头爿皮推捳弗动”。

五:弗识头

《清稗类钞·上海方言》解释:“弗识头,自怨所遇不遂之词也。北人出遇不祥曰丧气,南人曰晦气、弗识头, 亦丧气、 晦气之义也。”周作人《女人的禁忌》:“这是一种晦气。苏州人所谓勿识头,要妨他将来福命的。”弗识自己头的,除了自然死亡,就是被砍了头。所以吴地孩子之间新剃了头,就要“新剃头打三记”,开玩笑说:“新新剃白白头,弗敲弗识头。”《沪谚外编·看潮歌》:“长人搨尽便宜头,矮子最是弗色头。”头里装着脑袋,脑袋产生思想,有了思想,就有身首异处的危险,所以要从小打几下头以为提醒,凡是大人难以做到的,总是“从孩子抓起。”明无名氏《钵中莲》:“挤得我皮越发皱哉,鬓须越发白哉,腰骨越发弯哉,身体越发短哉,弗色头。”好容易熬到了老年还是满身晦气。所以《沪谚外编·宝塔诗十四首》说:“贼,怕狗,三只手,勿讲好丑,拿是只管走,别人家弗识头......”别人弗识头总比自己弗识头来得合算。

在宋朝的阳光下,狄青算得上是个高举头皮的人,头皮上被刺了一行字,常常被同事王伯庸等人牵头皮,说些“愈更鲜明”之类的话,狄青忍不住也会回敬他一句:“莫爱否?当奉赠一行!”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结果《江邻几杂志》说:“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可是狄青是名将,由于军工,升迁到了相当于国防副部上的枢密副使,政府派人去迎接他从延安入枢府时,因为晚到了些,迎接他的官员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不认识,居然当面就骂道:“迎一赤老,累日不来!”任职后庞籍等人还是要蔑称他“赤枢”。这就注定了他要弗色头。宋仁宗则褒奖庞籍说:“卿前日商量除青官,深合事宜,可为深远矣。”《宋史.狄青传》记载:“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他不得不离开了,最后在陈州的任上落了个“疽发”而死的下场!

六:猛扪

苏州评话《隋唐·李元霸出世》:“李渊听说伲子李元霸歇歇拿底下人打伤,想倷是个小囡,好什梗莽猛啊?!”“莽猛”在《吴江方言俚语集成》作“孟门”,解释是:“不讲道理。”《上海话大辞典》作“猛门”,解释是:“态度强硬,讲不上理。”莽猛、猛门,都好理解,都是粗鲁的意思。孟门,则让人联想到孟子好辩,常常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因为私下里妄议燕王哙长让位给子之时的燕国,可以讨伐而吃了败仗,只好辞去卿位离开齐国,还舍不得走,在齐国的“昼地”滞留了三个晚上,希望齐宣王来挽留自己。可是齐宣王不再理会他了,从此也没见过他有何建树,就这样,他还说:“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不过,这个吴语词汇并非真是“孟门”二字。清末韩邦庆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八回:“莲生不禁长叹一声:'我实概搭耐说,耐倒原是猛扪闲话。’”第四十四回:“翠凤自家先说个猛扪闲话,我阿好说啥?”“猛扪”的出处在《晋书·王猛传》谓:“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猛扪”的意思,落实在最后一句王猛扪虱,“旁若无人”上。

七:石博铁硬

《上海话大辞典》收入有“石刮铁硬”一词,意思是“非常坚硬”。宁波人则说是“石骨铁硬”,吴语或者说是“石白铁硬”。石头有骨头,自然不同于于鸡蛋里挑骨头,铁硬已经够了,没有必要把石头扯进来。硬道理需要说的人硬得起来,就像王猛旁若无人那样。

《吴下方言考》解释“石博”:“《南史》:东海徐文伯诊宋武路太后病曰:'此石博小肠耳。’案:石博,如石之坚不得下也。今谚谓腹胀之坚者曰:'石博博’。”《南史·张融传》又作“石辟辟”。教议《吴下方言考》的徐复还举《素问·玉机真藏论》的例子:“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石辟辟”与“石博”,都来自中医小肠结石病的脉象,《玉篇》:“博,广也,通也。”小肠结石增多了,也就是毛病越厉害,脉象也更趋硬,所以就“石博铁硬”。所谓内不足则外有余,便面上越硬,越霸道,越是说明其病得厉害。

八:五经狠六经

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卖野人头:以恶劣之物品,向人求善价也。”用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或蒙骗他人,吴语谓:“侬用勿着五劲吼六劲,啥人勿晓得侬来勒'卖野人头’。”《上海文化源流字典·卖野人头》:“一些商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五官由机关控制而能张闭自如的木偶,谎称野人头吸引观众。”

“五劲吼六劲”则被写成“五筋亨六筋”、“五斤狠六斤”......有人解释“五筋夯六筋”,是蛮不讲理的人在胡闹时,脖子上的筋暴五六根筋来,此类解释都不免牵强,一个经久流传的词语,没有一点文化含量是不大可能的。《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孔子是治六经,到了汉儒嘴里,就变成了孔子著《春秋》,这就有了五经、六经之争。还有六经中《乐经》早已失传,班固《白虎通》:“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汉代设“五经博士”,还有今文经,古文经之争,经学家之间争得不亦乐乎可想而知。

到了宋朝,五经与六经再次发生冲突。《道山清话》说黄庭坚:“已诵《五经》。一日,问其师曰:'人言《六经》,何独读其五?’师曰:'《春秋》不足读。’庭坚曰:'既曰经矣,何得不读?’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老师敢于说《春秋》不足读又不得不承认《春秋》是经,那是因为宋朝科举以《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读了五大经的黄庭坚还是要读经外之经,这才是双方不买账,“五经狠六经”的意思。

九:䐥肿

竞争就有输赢,有赢就有输,“双赢”的事情,很可能需要更多的人输掉,输掉了就会胸闷。《上海话大辞典》解释“䐥肿”:“懊丧,不愉快。《沪谚》:“拔一脚滃一脚”;《沪语外编·隐语》:“大脚踝子闯在河肚里---滃肿。”滃,形容水盛,或者云起貌,“滃肿”是脚陷烂泥中,沾了一脚泥浆,不会过于䐥肿难熬。《广韵》说:“䐥,臭貌。”食物腐烂变质发出气味,吴语谓“䐥脱了”、“䐥臭了。”宁海方言说:“咸蟹股时间放长了,䐥脓臭贼大个。”“䐥脓臭”之外还有“䐥冻臭”。清乾隆年间杭州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说:“䐥,臭貌。今俗曰䐥冻臭。”冻臭鳜鱼是安徽、徐州等地的风味。

只不过这类䐥臭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以后,接受程度仍然因人而异。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喜欢的人很多,但也有人见到其中一句:“往来无白丁”,就觉得俗气熏人的。朱熹说”:“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屐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较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著此意。”胡震亨也观察到了:“乐天非不爱官职者,每说及富贵,不胜津津羡慕之意。”《韵语阳秋》说:“因闻琵琶乃有天涯流落之感,至于泪湿青衫之上,何惫如此哉!”;“白乐天号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际,悲喜辄系之......是未能忘情于仕宦者。”《鹤林玉露》甚至说:“乐天非是不爱富贵者,特畏祸之心甚于爱富贵耳。其诗中于官职声色事,极其形容,殊不能掩其眷恋之意。其平生所善者元稹、刘禹锡辈,亦皆逐逐声利之徒。”他听到“京都声”,遇见“长安倡女”就情不自禁,是不可能做到“其心休体如一日二日”、“恬然自安”的。以至于杨万里说:“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质疑了元白友谊的功利性。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编辑整理出五个副本,分送五个地方去收藏,于是赵翼感叹道:“才人未有不爱名,然莫有如香山之甚者。”元好问极赞白居易,说是“五百年中一乐天”,大有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腔调,并且还还说:“陶渊明,晋之白乐天。”,陶渊明那样,能够断然摆脱尘网,没几个人能做到,白居易怎么能和陶渊明相提并论!说这种话岂不要令人䐥肿?

十:脱空

《沪谚》谓:“朝东朝西,两手脱空。言兼顾两端,反致一无成就也。《十国春秋》中郭忠恕责冯道曰:“令公累朝大臣,今一旦反作脱空汉。”吴语中的“脱空” ,有落空、弄虚作假等意思。宋朱熹《答刘定夫》:“都无收拾,只是一场大脱空,直是可恶。”

在唐代,润州、越州、宣州是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宣州先后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和宣歙观察使的治所,而且还容许“凡州内铜铁,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繁盛之下,青楼妓馆也兴旺发达,以致清朝编撰的《全唐诗》卷八百二卷,收录了宣城名妓史凤的七首诗,分别是:<迷香洞>:洞口飞琼佩羽霓,香风飘拂使人迷。自从邂逅芙蓉帐,不数桃花流水溪。<神鸡枕>:枕绘鸳鸯久与栖,新裁雾縠斗神鸡。与郎酣梦浑忘晓,鸡亦留连不肯啼。<锁莲灯>:灯锁莲花花照罍,翠钿同醉楚台巍。残灰剔罢携纤手,也胜金莲送辙回。<鲛红被>:肱被当年仅御寒,青楼惯染血猩纨。牙床舒卷鹓鸾共,正值窗棂月一团。<传香枕>:韩寿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婵娟。休疑粉黛加铤刃,玉女旃檀侍佛前。<八分羊>:党家风味足肥羊,绮阁留人漫较量。万羊亦是男儿事,莫学狂夫取次尝。<闭门羹>:一豆聊供游冶郎,去时忙唤锁仓琅。入门独慕相如侣,欲拨瑶琴弹凤凰。

史凤的所谓诗,始见于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迷香洞》引自《常新录》的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甚异者,有迷香洞、神鸡枕、锁莲灯;次则交红被、传香枕、八分羹。”再差就不相见了,只拿一盏闭门羹给他,还让人致语说:“请公梦中来。”有个叫冯垂的人在史凤处,花尽了三十万钱,得至迷香洞的最高待遇,让他十分得意,所以题九迷诗于照春屏而归。这就是“闭门羹”的由来。

可是《云仙杂记》没有交代这些名目并没有什么诗,而“八分羹”,到了《全唐诗》中变成“八分羊”。明人钟惺的《名媛诗归》就说:“史凤是否唐人颇可怀疑。”《宋史·党进传》说党进:“幼事魏帅杜重威,重威爱其淳谨,及壮,犹令与姬妾杂侍”。杜重威生于唐灭后的892年,党进怎么可能与唐有关系?明朝陈继儒《辟寒部》载:“宋陶谷妾,本党进家姬,一日下雪,谷命取雪水煎茶,问之曰:'党家有此景?’对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知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陶谷年长,但党进生于五代,唐诗中居然脱空,有出自宋朝大将党进的典故,显然是《全唐诗》收录了非唐诗,以至于弄得有些人怀疑起了史风是不是唐人。

“脱空”与佛教禅学有关,比如宋朝义怀和尚遭雪窦重显禅师棒喝:“脱空谩语汉,出去!”而悟。只能意会不能言说的禅,不落两边,空有不二,又不能脱空,想想就难,所以只能意会不能言说。脱空两边是大脱空,脱空一边是小脱空,都非要求的“中道”。

十一:粘䐈疙瘩

油腻黏糊的感觉谓“粘䐈疙瘩”。陶宗仪《辍耕录》卷六中:“妇人头发有时为膏泽所粘,必沐洗解之䐈。”《玉篇·肉部》:“䐈,黏也。”蒋礼鸿《义府续貂》说:“今嘉兴谓黏为䐈,如云黏䐈䐈,音为致。䐈为黏,即有亲昵之意......”油腻的东西粘结在一起,犹如亲昵不好处理。

苏轼《题清淮楼》道:“观鱼惠子台芜没,梦蝶庄生冢木秋。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明一统志》说清淮楼在凤阳:“府旧濠州治后子城上。唐玄宗视察濠州,特旨扩建濠梁城”,由大匠杨务廉负责工程,结果杨务廉贪污被罢免。战国时凤阳属楚国,《战国策》载:“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庄子·至乐》说:“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两人都到了楚国而有了著名的濠梁之辩。濠梁之辩的最后是,而彼此不可能完全相知,我自己清楚游鱼之乐知之濠上。不在理性、逻辑能够解释的范围内。有些粘䐈疙瘩的事情,不在理性、逻辑能够解释的范围内。杨务廉贪污,惠施受排挤,道理很清楚,但还是不按道理去做。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还载有一个濠梁人南楚材的故事。南楚材出外游学到了颍州,“岁久,颍守慕其仪范”,想要把女儿嫁给他。南楚材是有家室的人,但念及颍州太守的眷顾,“忽不思义,而辄已诺之。”许诺后又派仆人回家去取琴书等物,好像再没有回去的意思了,还推说是要去青城山访道,去衡岳访僧,要做方外之人,不再追求仕途了。他的妻子薛媛立即识破了他“不亲名宦,唯务云虚”,要去访僧道是假,琴书等俗旧之物都放不下,还如何出世!她是个能文善画的人,于是对镜画了自己的肖像,并写了首诗让仆人带给丈夫。诗是这么写的:“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雕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南楚材见了,“遽有隽不疑之让,夫妇遂偕老焉。俚语曰:'当时妇弃夫,今日夫离妇。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自。’”隽不疑在汉武帝时,因“巫蛊之祸”,卫太子死于逃亡。汉武帝后悔后,城中冒出了个假为太子。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太子是真是假而手足无措。京兆尹隽不疑认为“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卫太子真假都是罪人;薛媛“悔教夫婿觅封侯”,南楚材动心于太守势力,都已错了,所以也都无需再犹豫。

南楚材粘䐈疙瘩的心理是摇摆不定,最后接受了“夫妇遂偕老”的结局而断送了仕途。而民间演化出“薛缓千里寻夫”的俗套故事,变成了薛员外女儿薛嫒,抛绣球招夫,绣球飞向场外,被赶考的南楚材给接到。而且在清淮楼开建之时,薛员外捐献一千两白银,讨个吉利彩头,盼望女婿早日高榜归来。结果三年杳无音讯,薛嫒女扮男装去京城千里寻夫......

杜牧《赠沈学士张歌人》:“泥情迟急管”,《云谣集杂曲子·洞仙歌》:“拟铺鸳被,把人尤泥。泥本粘,泥、昵、䛏,通假。白居易《闻卢尹夜宴以诗戏之》:“不䛏车公更䛏谁?”虽说是“戏作”,却也是他内心对于官场,“油䐈佮腻”不清爽的反映。

十二:黐胶

《沪谚》:“干手捻仔黐胶。黐音雌。粘鸟之胶也。”《吴下方言考》引用了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昌黎诗:'敦敦凭书案,譬彼鸟粘黐。’案:黐,粘胶也,吴中谓之黐胶。”凭案读书,能主动像鸟被黐胶黏住一样离不开,那是读书的高境界了。以前黏鸟的黐胶都是要自备的,《广韵》:“黐,粘也。”《六书故》:“黐,粘之甚者,穆皮舂取胶液,可粘羽物,今人谓之黐。”宋何薳《春渚纪闻·胶黐取虎》:“我不烦一矢之遗,当以胶黐取之,如黏飞雀之易也。”虎都能黏取!人就不在话下了,黏住世人的黐胶往往是荣华富贵的权势,黏上了这条船,就很难下得来,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事情比比皆是。

赛珍珠《大地》描写了小军阀王虎,他盘踞于宿州附近,依违与南北二大军阀之间。这两大军阀北为徐州“辫帅”张勋,握有定武军;南为“蚌帅”倪嗣冲,握有安武军。军阀们袭用清朝“帅”字为尊而冠之以绰号,比如张作霖土匪出生,为“胡帅”。“蚌帅”军队集结蚌埠一带,意在监视徐州的张勋,也可控制河南。并有津浦路之便,可以迅速调动,故称“蚌帅”。

喻血轮《绮情楼杂记》载:民国六年,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召集各督军进京表决是否与德国宣战。“蚌帅”却迎合总统黎元洪旨意,发表“宣战亡国论”,与段祺瑞唱了反调,然后让黎元洪保其子侄为中将、少将。黎元洪大怒道:“汝来见我,乃为子侄谋功名富贵乎?彼辈乌足为中将、少将?”“蚌帅”见目的没有达到,立即变脸倒向段祺瑞,发表“宣战始足以图存论”。之后“辫帅”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蚌帅”对任省长大为失望,很快找到机会通电宣告安徽独立。

“辫帅”、“蚌帅”两军士兵均多土匪出身。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北门外原安徽陆军小学堂校址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二年后的民国八年,八月十五日夜,安武军第八路第一营二十余大兵,在一军官带领下冲入讲习所,强奸了校长张女士,张校长顾于颜面不敢生张。没想到这些人竟敢相约百余人,再次破门而入,不管是教员、学生统统被强奸。倪嗣冲严令安徽各报馆封锁消息,结果事情被上海报刊捅出,引起京、沪、皖籍学生,以及妇女界一致声讨倪嗣冲,并发表告国人书,北京国会也提出质问。但倪嗣冲仍然一味袒护部属,否认此事。直系军阀吴佩孚利用安武军、武安君谐音通电说:“昔武安君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所杀虽多,其野蛮尚未若此之甚。彼以武求安,此则安然用武,诚为我国一大辱点。”

“辫帅”军一样祸害民众,他们辫子横行霸道。喻血轮说:“某西人乘津浦车南下,见兵士两人,踞坐头等车中,旁若无人,询其有无头等车票?兵士岸然答曰:'有!’乃举其大辫曰:'此即吾人车票也。’西人闻而大笑。其听戏例不购票,挡手纹之,则举辫示之曰:'此戏票也。’嫖妓亦不付资,妓女索资,亦示以辫曰:'此不足以当钞票乎?’”

“辫帅”准备复辟,于徐州召开“督军团”会议,“蚌帅”也亲自参加,但段祺瑞突然“马厂誓师”讨伐“辫帅”。“蚌帅”立即见风转舵,结果皖系打败了“辫帅”,“蚌帅”重新获得了安徽督军兼省长的职位,而且趁机吞并了“辫帅”的定武军,成为了皖系军阀极有实力的首领......

《治禅病秘要法经》说:“心如黐胶,处处随着,不可禁制。”

十三:狗逼倒灶

灶是用来烧饭的,《太玄经·灶》说:“灶灭其火,惟家之祸。”《西游记》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何事!”灭了火,倒了灶,做不成饭自然就倒了霉。而格局太小,吃饭的家伙也危险。“狗逼倒灶”的意思就是“小家子气”,小家子气的人爱算计。

记载清朝官场市井轶闻的《梼杌近志》说安徽巡抚闵鹗元:“初任皖时,以廉洁白重,布衣蔬食。接见僚属,必谈《性理》、《近思录》诸书,背诵如泻水状,人皆慑服。”可是袁枚却笑道:“如其廉洁果实,不过高辛氏之孽子流耳,况外木强而内多狡诈,不近人情,乃公孙弘、卢杞之毒,徒贻害苍生耳。”高辛氏帝喾“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可是《左传·昭公元年》中子产説昔高辛氏有二子,“日寻干戈,以相征讨”,一方面是自家人不能和睦相处,一方面是要榨取民脂民膏。这种人看上去木讷,不近人情,内心却特别狠毒狡诈。果然,闵鹗元在安徽四年任满,调往江苏,立即“颇改前节,苞苴日进,动逾千万”。

袭封昭信伯的李侍尧任云贵总督,以受纳下属贿赂故下狱,因他“性骄奢贪黩,竭民膏脂,又善纳贡献,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从风而靡,识者讥之。”乾隆假惺惺“令各督抚议其罪”,闵鹗元看出治贪腐罪不过是打击异己,李侍尧之流是维护统治的基础,比打击贪腐重要得多。所以想“出以议贵、议功为言,复以诸督抚养廉实不敷用,必须受诸陋规,始足以充公项等语”,迎合乾隆为他开脱,所以吴人谚曰:“议贵议功,一言活昭信中堂,难逃青史。伪仁伪义,三品留江苏巡抚,无补苍生。”

闵鹗元在安徽配合编撰《四库全书》,也深谙民间著书立说,可能盖过了乾隆风头,而且不利于统治者对人民实施“灌满了脑袋,掏空了口袋”的策略,所以初上任就上奏:“各属陆续缴到伪妄书籍十七种......谨将书目开具清单,恭呈御览。”次年又奏:“刘氏《鸿书》、《天外谈》、《明经济录》、《广东文集》四种,查系应禁之书。”乾隆四十四年再奏:“臣阅《江南通志》及各郡邑志,如钱谦益、金堡,屈大均辈所撰传记诗文往往多有,而现在查出悖妄各书名目,列入该府县志乘者亦复不少。若不逐一芟除,诚恐贻惑后世。所有馆臣核明应销各书,将来恭奉钦定后,似应通行各省,逐一查明。凡省志及郡邑各志内,如有登载应销各书名目及悖妄著书人诗文者,一概俱行铲削,俾不致流传贻惑,似于人心风俗实有裨益。”最后“臣复督同在省教官,将缴到之书悉心查核......今经查出应销者,计十六种,内记载违谬、语多触犯者五种,悖逆诞妄、语多狂吠者九种,有采入钱谦益诗文者二种,谨将悖谬处所,逐一黏签封固,开具清单,恭呈御览......系安徽人所著者,现在严饬该地方官查缴,取具并无隐匿存留甘结申送......至从前业经各省奏明应禁之《阐义》等书,据各属陆续缴到书二百八十四种,计共二千六百八十八部......”

丁百进等撰的《教子谚语》载有:“惯儿不孝,惯狗爬灶。”民间还有“独儿不孝,独狗爬灶”;“一日来三趟,当做狗爬灶,三年来一趟,当做亲家到”等谚语。人们总是喜欢大城小家地层层围起来,结果只是眼前那点芝麻绿豆,精雕细刻看得清楚。孩子被惯坏也无非如此;皇权统治下,官也不得不惯,马儿任骑不吃草的榜样,是科学定理的例外,不然谁会情愿帮着皇帝老儿恨不得把天下好男都变成太监,美女都变成后宫地独享一切。受环境所迫的狗逼倒灶小气,与“狗屄倒抓”是两回事。渔民称低矮的灶为“狗爬灶”,也叫“猪头灶”,形容其小得像一只猪头。因为低矮,狗爬上去偷吃,很容易将灶碰到,所以叫“狗逼倒灶”。盐民也有民谣:“晒盐佬,咸泥压断腰。住的火筒屋,烧的狗爬灶,死了不如一根草。”木造的小渔船必须防火,将灶砌在不碍事的船尾。渔民蹲在灶旁烧火做饭,而海上总有意外发生,船只激烈颠簸,灶就可能轰然而倒。

十四:劜

《吴下方言考》:“顾野王《玉篇》:'勜,劜也。’案:勜,人众不得入而力附之也;劜,人众不得出而奋力也。字从力从乙,乙有屈极求伸之义,故用力挤排而劜也。吴中以人众不得出而用力挤排为劜。粤中谓挨挤推排为'勜’。”沪语中,追星族“勜进勜出”;乘公交车“劜上劜下”。“勜”也可以作同音的“郺”,《广韵》:“郺,盛多貌。”《扬子·方言》:“郺,多也。凡大而多谓之郺。”“勜”强调的是人多;“劜”强调的是用力挤。清人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中有“劜神仙”,传说四月十四日传为吕洞宾的生日,这一天吕洞宾下凡,装扮成乞丐混迹于人群之中,人们如果有幸与吕洞宾相遇,就会得到神仙的关照,有病除病,无病消灾,于是人们争相到神仙庙的人群里劜来劜去“劜神仙”。

儿童游戏有“劜煞老娘有饭吃”,有些人喜欢“劜闹猛”,啥事都要“劜一脚”。“轧”是倾轧的意思,与“劜”不一样。传说秦的先人大费,就因为调训鸟兽的独门本事,而劜进了被赐嬴姓的行列。秦人最通鸟兽之性,驾驭马的本事也出类拔萃。因此逐渐从但“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劜进了中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说,他们编造了秦人原本也是东方商盍氏的故事。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前朝时,在飞廉的统帅下,一度逃到过东方商盍氏之地而已。结果周成王伐商盍,杀了飞廉,又把秦人押送到西部边陲去守边了。大费的玄孙费昌,因在鸣条之战中,为商汤驾车有功,就被商朝分封为诸侯了。一直到费昌的玄孙中潏时,秦人一直在西部边陲去与西戎作战。飞廉就是中潏的儿子,但周朝并没有分封忠于前朝的秦人为诸侯。秦君造父平定徐偃王有功,周穆王封给了他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的赵地,所以秦人为嬴姓赵氏。数代之后传到大骆手里。居于犬丘的庶子非子,还是因善养马而为周孝王喜爱,周孝王就想带头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让非子取而代之成为秦君。这下事情闹大了,首先是与大骆联姻的申侯不干了。地处今陕西省平阳的申,与秦是共同抵御西戎的联盟,联盟的利益受损,谁还肯卖命!于是,只好另外加封非子于今甘肃天水的秦地,作为大骆的附庸,这才正式有了秦国。

秦人与西戎作战似乎并不十分卖力,保存实力才有他们守边的存在价值。可惜赵嬴大骆不争气,在力量的此消彼长中,西戎强大起来了,在他们反周时,顺手把赵嬴大骆灭了。续任的周宣王一看不妙,赶忙扶持秦仲为大夫,终于让秦有了官职。但继承积弱之秦的秦仲也被西戎杀了,周宣王不得不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七千士兵去打西戎,并把赵嬴残余合并给了秦嬴,可是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秦仲的孙子世父发狠要为祖父报仇,连君位也不要了。他让弟弟成了秦襄公,自己专心去抗戎。长期与西戎作战的战时机制下,简单粗暴被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环境下,不可能产生全局性人才,所以秦国历史上的能人,如百里奚、吕不韦、尉缭、范雎、商鞅、李斯等等原来都不是秦国人,包括大将蒙恬,原籍也是琅琊蒙山。

《史记·货殖列传》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在秦的戎人乌氏倮惯于与戎人做买卖。张骞到达了今阿姆河流域的大夏,见到了邛杖、蜀布等,说明起码在汉武帝之前,原来秦国的货物已经输入西方。先秦时期西方传入中国的东西,也必然要通过秦地。中国的影响通过从秦而西去波及西方,《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就有“从门阈直至内室,椅子上放着柔软的绮罗”的句子,“绮罗”就是中国的丝织品。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认为“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他们不仅把赛里斯人想像为“身体高达20英尺,过于常人,红发碧眼”的样子。亚历山大大帝还特别向往东方“君权神授”的理论,觉得正合自己神人合一的幻想。在一路向东的路上,他以身作则鼓励大家与当地人联姻,并杀死很多具有西方城邦民主意识的士兵。最后亚历山大死于印度,才让他继续往东的脚步戛然而止。

到了西周末期,本来与秦联手抗戎的西申已经被秦所灭。周宣王封他的妻舅西申国的公子诚,以今河南省南阳谢邑之地为南申国。申侯又把女儿嫁给了周幽王,生下儿子就是周平王宜臼。周平王反抗周幽王时,申国支持周平王,曾国作为申国表亲也支持周平王。当时郑国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支持周幽王。但是在郑国国内并主持成周八师的郑武公却拒不发兵救援,也就间接支持了太子宜臼。他联合西方的犬戎一起攻周,周幽王不敌,连首都都保不住了,只好在秦襄公等人的保护下迁都洛阳。周平王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终于让秦恢复了诸侯的地位。但封地却开了个空头支票,需要秦国自己去从西戎手里夺取。这下秦的积极性大增,他们一举打败了西戎,国土面积达到了岐山。把打下的岐东给了东周后,岐西的广大领土就都是秦国的了。

三苏都写《六国论》,轼认为六国被秦灭亡是不善养士;苏辙说是六国不能团结;苏洵则归结为各国“赂秦”,这都与北宋的现实有关。“赂秦”固然是六国之弊,但“秦贿”的厉害也不可小觑 。虽然《史记》有:“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韩、赵贿赂秦相范睢,但秦贿诸国重臣更加可怕多了。尉缭曾向秦王建议:“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而“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结果是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投泪罗江自杀。

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后,派人重金贿赂赵王的近臣,让他们散布谣言。公元前260年,使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结果长平之战赵括被秦军射死,所率“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赵孝成王死后,儿子悼襄王又想重新起用廉颇。秦国又贿赂佞臣郭开,给去考察廉颇使者大量金钱,使者便对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挺大,但与我坐了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于是“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公元前249年,齐王建任后胜为相。秦国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他们回来后积极制造亲秦的舆论。结果秦将王贲南下伐齐,长驱直入,齐国灭亡。

秦国重金收买韩国南阳郡守腾,公元前231年,腾以所辖之地投降秦国。第二年又用非常了解韩国情况的腾攻打韩国,俘获了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李牧、司马尚被杀,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次年攻破邯郸,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公子嘉却带一伙人逃到代郡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之后将其俘虏。

《史记·魏公子列传》还告诉我们:信陵君率五国之兵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之前,信陵君窃符救赵,曾杀了大将晋鄙,所以“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结果魏王使人代信陵君为将,信陵君抑郁而死。秦派大将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魏国灭亡......

战西戎起家的秦人一扫东方六国之后,秦始皇立即筑起了长城,并派蒙恬率大军强势守边,阻止匈奴的骚扰,同时也阻断了与西方文化的接触。最可惜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人藏书,不然,从这些文献中一定能让人了解不少上古中西文化交流状况,解开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十五:末事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总之,为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末事。”吴语称物为“末事”。《九尾龟》第一百十三回,陆丽娟对章秋谷道:“耐勿要勒浪勿相信,倪拨点末事耐看看。”第一百十四回,陆丽娟道:“呒啥物事请唔笃,随便用点。”“末事”与“物事”同。元李治《敬斋古今黈》: “农家者流,往往呼粟麦可食之类,以为物事,此甚有理。盖物乃实物,谓非此无以为生也,事乃实事,谓非此无以成也。”农家以粮食为末事,除了生存需要粮食,还需要精神食粮。读书人的精神食粮就是书。

去了次日本,从奈良的唐招提寺出来,觉得“天下”意识实在厉害,日本建的寺庙,却冠之以“唐”。清人宋应麟的《杂识》说:“私造者为招提、若兰,杜枚所谓善台野邑是也”......顾不得这些了,赶紧直奔三条大路的茑屋书店而去,奈良的棋盘式街道也是学唐朝的样式的,所以找起来不难。走马看花地在店内转了一圈,觉得日本的书比国内贵,但纸张都很好。找了几本喜欢的书浏览一下。并不打算购买,书比较重,不如到东京时,去书店的总部再看看。

到了大坂去心斋桥购物,“心斋”出于《庄子》,也很有兴趣。到了那里,却“心斋惟对古人书”起来,因为一家“中尾书店”闹中取静,是个淘旧书的去处。日本人也爱惜书,几十年前出版的书,仍然品相不错。想买的书不少,但最后只花一千日元,买了英国人F·A·Lindley写的《太平天国》。因为前几天读过日本人菊池秀明的《太平天国·中国没有皇帝的挫折》,觉得通过太平天国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南北方思想的地域差异,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的中国化有点启发。

终于到了东京向往已久的“丸善书店”,这家百年老店以做进口图书生意出名,是日本明治时代各个领域的精英,吸收先进知识文化的精神宝库。伊藤博文、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日本名人,中国的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等也都曾受惠于这家书店。比如鲁迅写《域外小说集》,大部分资料,都购自于此。不过翻阅了几本很想读的英语原版书,可惜自己第二外语的英语不足以读懂,更不用说其他外语了。好在还有神田旧书街,那里有数百家旧店,毫不逊色于赫赫有名的巴黎塞纳河畔,和伦敦查灵克洛斯路书店街。据说可以淘到善本、珍本、孤本,有些书是日本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地方都难以寻觅到的。正赶上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举办的露天书市,大街上也都摆满了书。“书泉”、“三省堂”两家最大,一逛就是几个小时。花一万一千日元,买了一套三册本的《明治大正落语集成》。“落语”是日本的单口相声,语言滑稽有趣,有著名落语家说,“落语”源自他们说冯梦龙的《笑府》。

物事是身外之物,《隋书·张衡传》:“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人都是物事,难怪吴语表示对人轻蔑就说:“侬算啥末事!”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以财为末。”《红楼梦.第四八回》:“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商君书》则说:“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人这个物事,穷困到仅能活命,控制起来就容易了。

十六:淜

《吴歌·戊集》:“郎唱山歌哑喖咙,自小贪花扌+贲子风。”这个扌+贲字的解释《康熙字典》说:“《集韵》符分切,音焚。拭也。”章太炎《新方言》说:“《吴语》奋其朋势。以朋为之。今谓凡事凡物怒力作势皆曰冯,读铺登切,与冯音皮冰切最近。”《沪谚》:“麦秀风来摆动,稻秀雨来淜。” 《集韵》:“淜滂,水声。一曰风击物声。”《宋玉·风赋》说风:“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

南宋灭亡,很多宋人逃到了日本,有些是受在华侨邀请去的,他们的到达,可以说是对日本淜进了不同的文化。比如鲁迅提到过的明朝遗民朱舜水。作为源光国的国师,他参与《大日本史》的编撰,园林设计等等。但南宋的灭亡,也引起了日本人的反思。古代日本人常称自己是吴泰伯的后裔。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6—1396年)的僧人岩圆月,在他的《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的日本大儒林罗山,在《神武天皇论》中也说:“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和林罗山同时代的另一学者藤贞干在《冲口发》一书中干脆主张,吴太伯就是神武天皇之父。日本弘仁六年(815年)编撰的《新撰姓氏录》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姓氏,都自称来自中国,比如:“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其他如周灵王、秦始皇之后,汉高祖、汉灵帝、汉光武帝之后,以及曹植、韩信之后等等不一而足。但也有人提出早在“后醍醐之世,释圆月作《日本史》,以吴太伯为始祖,献其书于朝,诏焚弃之。”这时,《大日本史》的编纂者源光国也说:“称曰:尔吴之后,则神州大宝,不免为异域附庸,岂不悲哉。”他甚至否认中国史书上记载过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乎等人存在,因为卑弥乎曾经向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进贡,接受过中国的册封并称臣。

还有一位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的隐元隆琦的弟子弟子也懒,于清顺治八年,应日本长崎崇福寺邀请东渡,不幸遇风暴沉于海。后经崇福寺再三邀请,63岁的临济第二十三世禅师隐元,于顺治十一(1654)年,在20多名弟子伴随下至长崎时,之前,他的语录已经传入日本,所以立即引起日本佛教界的反响。他在兴福寺说法时,竟有僧俗千人前来听法,他还在日本传授中国的医术、建筑等知识,还带去了煎茶、西瓜、莲藕,特别是豇豆、扁豆,在日本就直接就叫隐元豇豆、隐元豆,至今在家喻户晓。 至今还有珍藏于京都万福寺的隐元禅师木像,高约161公分,是1663年他健在时制作的,并且用了他本人的头发和胡须。日本万治元(1658)年,临济宗妙心寺法系的龙溪宗(性)潜、秃翁妙周带他到江户,谒见了幕府将军德川家纲。次年幕府施给他京都宇治土地,建黄檗山万福寺,该寺一切丛林制度、宗教仪式均照搬中国万福寺就例,念经也用汉音。顺治十七(1660)年,应隐元禅师邀请,善书画,尤精于雕造佛像的晋江安海人范道生(1635~1670年)赴日本长崎,寓福济寺,为福济寺、兴福寺雕造佛像。日本宽文二(1662)年,为万福寺雕十八罗汉、观音、弥勒、达摩、韦驮、关帝等像。这些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万福寺中供人顶礼膜拜。康熙三(1664)年,范道生回国为其父作七十大寿,因为遇到日本锁国政策,至康熙九年(1670年)再返日本长崎,同年十一月病逝于长崎,年仅36岁,其墓至今仍在长崎崇福寺后山。范道生等艺术家在日本传播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诗文、医学等,对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宽永四(1664)年,隐元禅师将住持一职传与弟子木庵性瑫,自己退隐松隐堂,至宽永十三(1673)年圆寂,日本后水尾上皇赐以“大光普照国师”之号。该寺住持至第十三代,以及十五、十八、二十三代,都是中国人。黄檗山万福寺有十三个分院,1772年统计,在日本各地的末寺达到340所。隠元禅师上承中峰明本,主张禅净一体,也倡导念佛法门。留下的著作也颇丰,有《弘戒法仪》、《普照国师语录》、《黄檗清规》、《云涛集》等。

“淜”,吴语音乒乓的“乓”。《醒世姻缘传》:“一个女人家有甚么胆气,小的到他门上澎出几句闲话。”“淜闲话”是以语言刺激对方,双方均不买账就要“对淜”起来。语、风、水、都可以淜,不同的文化也需要淜进淜出的。雨水被风吹进了门窗,则说:“淜雨了。”水溅在人身上就是“淜了人一身水”。煮面下馄饨水开时,倒入一瓢冷水,也叫“淜水”,水再烧开,再淜水,“三淜水”就煮熟了。

十七:邪气

《清稗类钞·上海方言》:“邪气,凡事之出人意料之外而成功,或骤然发达者,谓之邪气。邪者,言其不由于正也。又社会上发现一种新异之事实,国民对之发生一种狂热,亦曰邪气,大之如光绪乙巳之拒美货,小之如张园之开赛珍会,哈同花园之开游览会等,时沪上人士,皆曰阿要邪气也。”江湖春点丐帮隐语的“邪气”,则是多的意思。《文子·符言篇》:“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这话太霸道,所谓异端邪说,异端未必是邪说。正邪只是极端的两级,对立起来的斗争哲学,抹杀大多数中间层的多样性,更何况孰正孰邪谁说了算?无非是拳头大臂膀粗的说了算,这是不公平的。

章太炎就有点“邪气”,有疯子之号。住在上海南洋桥时,有人去拜访,说是来访章老爷,门房就会通报,如果说访张先生,门房就会回答:“这里没有章先生”。来访他的夫人汤国梨,则须称汤先生。如果说章师母,门房照样会说:“这里没有章师母其人”。

那时候死了人,常请名人用朱笔在灵牌上点主。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因克扣军饷,激起部属反抗后,也寓居上海,他的太太死了请章太炎点主,陈树藩送了他壹枚汉印,他很得意,替人写对联,常常盖上这个汉印。有一次钱化佛去拜访他,见他正在为客人写对子还没写完,就让钱化佛坐壹边稍等。他一边磨墨,一边和客人谈话,不知客人说了句什么话,章太炎愤然把墨向墨盆里一扔,墨汁溅污了那人穿的新长衫,他也不理,去招呼钱化佛了。那人懊丧而去后,章太炎对钱化佛说:“我写对素来没有称呼的,这人却一定要我在上款上加先生的称呼,这哪里办得到呢!”

章太炎和王安石一样只吃眼菜。他被袁世凯软禁期间,厨子总是费尽心思做上满满一大桌菜肴,任章太炎只吃著眼前的那一道菜。吃完后,厨子把丰盛且几乎完整的一桌菜肴撤下,用来赚外快。其实,他每逢宴会也读是这样的,因为他近视,离自己远一点的菜,他看不清是什么,也就不吃了。

章太炎第三次流亡日本,主编了《民报》,因为倡导革命,被日本当局封禁。他就继续教留学生们诗文经术,鲁迅兄弟、许寿裳、钱玄同等人都去听他《说文解字》《庄子》《楚辞》等课程。那时生活困难,他常常几天不能举火做饭,只能买几个麦饼充饥。愤懑于国是日非,他也曾想到印度去做和尚,又没有路费。民国成立后,才回国主持《大公和日报》。回上海后,他曾穿著日本僧服,头戴草帽,手摇团扇,散步到莼园。遇到一位满洲朋友,朋友告诉他自己住在启秀编译局,他回答说自己住在刚毅印刷所。朋友说哪里有刚毅印刷所啊?他回答:“我以为既有启秀编译局,怎么没有刚毅印刷所?”原来他是在开庚子事变中的人物启秀和刚毅的玩笑。

之前吴语小说不说“邪”,而是说“野”的,比如《海上花列传》第二回:“小村冷笑道:“清倌人只许吃酒勿许吵,倒凶得野哚!”《九尾狐》第五十回:“干娘就去租仔,阿是野野巧介?《土话指南·应对须知》:“并且搭人说话勿敢响喊,所以声气小来野。国之外为郊,郊之外有更广袤的是野。对于“国”的“正”而言,“野”就是“邪”。“邪”、“野”比“国”广大得多。

十八四:濈

《伤寒论》:“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康熙字典》:“《正韵》:濈,音戢。“濈濈”还作拥挤动貌,是“乌央乌央”的意思,比如《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旧唐书·张仲武传》:“ 雁门之北,羌戎杂处,濈濈羣羊,茫茫大卤。”

独特的吴语也是濈濈的讲不完,比如㢊凳,苏州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走入门来,见母亲正坐在矮凳上,一头绩麻,一边流泪。”江阴人夏敬渠的《野叟曝言》第十二回:“只见院子里一个赤身头陀坐在一张小矮凳上,对面摆着一个浴盆。”可以断定,两部作品中的矮凳、小矮凳,和吴语里一样,如果前面不加个小字,矮凳就不一定是小矮凳。吴语中凳子高矮都可以称㢊凳,以前结婚要凑齐的36只脚,讲的就是台子脚,沙发脚,眠床脚,夜壶箱脚,大橱脚和五斗橱脚,矮凳脚。其中矮凳脚就是四把靠背椅,占了16只脚。矮的本字是㢊,《广韵》“㢊,乌蟹切。坐倚貌。”《广韵》乌蟹切,《集韵》倚蟹切,音矮。《广韵》又谓是坐倚貌,或作躷。但《正字通》认为:“躷,俗矮字。《说文》作矮,旧注,坐倚貌,非。”㢊、矮虽然同音,躷是矮的异体字,不是㢊的异体字。只是人们已经习惯将㢊凳写作矮凳,还要用“高矮凳”、“低矮凳”加以区别的。

比如码子。《上海话大词典》谓:“小刁麻子:刁钻阴险、会用心计者。吝啬的人。”小刁麻子“又被写作”小刁模子“、”小刁码子“,有人解释“模子”来自moulds,但moulds。但江湖春点把穷人称为“水码子”、乡下人为“科朗码子”、剃头匠为“扫青码子”、警察为“拨青码子”《九尾龟》中还有“土地码子”......江湖切口很少有来自英语的,更何况上海尚未成为大码头之前,这些切口已经流行于各地了。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状元夫人既然打算在北京开码头,当然要晓得些北京的习惯。”《清门考源·各项切口·清门类》:“开码头: 出门求财之说。”江湖人眼里帮会、行业都是码头。《通俗篇》:”《通鉴》史宪诚据魏博。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注云。附岸筑土。植木夹之。以便兵马入船。谓之马头。按:晋书地理志。武昌郡鄂县有新兴马头。似亦此制。”江湖人士活跃于码头,混迹其中者即“码子”。

《清稗类钞·上海方言》:“连档码子,言人之狼狈为奸,彼此相倚,如所着之裤,其裆相连也。格档码子,犹言此人也,下流杜会习用之。”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寿头码子’虽然已经是'猪’的隐语,然而究竟还是隐语,含有宁'雅’而不'达’的高谊。”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炒卖外汇、贩卖外国香烟之类“打桩码子”,其他还有“撬边码子”、”三光码子“之类。夸人“是码子”,仍然带有江湖味,江湖是底层的。

再比如扯路滑脚。《小五义》第一百五回:“蒋爷说'鹰爪’,是办案的官人。每是贼遇见官人,自来就惧怕三分......一来天色已然大亮,想走,可怕有些费事。自己一想,三十六招,走为上策,告诉他妻子说:'扯滑。’喜凤也说:'扯滑。’”《醒世姻缘传》第三八回:“程乐宇也要岁考,扯头的先读起书来,徒弟们怎好不读。”“扯头”就是带头,而《江湖丛谈》中江湖切口开溜意思的“扯活”,变成了“扯滑”。两者都很形象地表达了急不择路地扯条路于脚下,能开溜就行的情态。

“滑脚”好理解,就是“脚底抹油”。《汉语大词典》:“比喻偷偷地迅速逃开。《文汇报》1983.8.31:'这批歹徒受到打击后,企图滑脚溜走。’亦以喻落空。《黑海冤魂》第五回:'四个公差见银子滑脚,晓得他是滑头。’”滑脚溜走也就是“出松”、“扯滑”,江湖人嘴里“扯”就是走的意思,以至于一般的离开某处也被继续调侃为“扯路”,沪上出租车为“扯头”,不是“差头”。

还有佮伙蜪伴。《扬子·方言》:“凡物盛而多,齐宋之郊谓之伙。今吴音谓多曰伙,问几何曰几伙。”“几伙”又俗为“几花”,“几花铜钿”也简化成了“几钿”。“伙”最著名的是《史记·陈涉世家》:“伙颐,涉之爲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沉沉,是宫室深邃貌。《新唐书·突厥传》:“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伙。”元朝无名氏《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几天就叫这外国人不必开火仓,统通在我们这里做好,叫打杂的替他送去。”《木兰辞》:“出门见火伴 火伴皆惊忙。”一起吃饭的叫“伙伴”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小弟昨因送行醉酒,今日起迟,恐怕赶不上伙伴。”《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又复一笑説:'只有你説的还有个伙伴在后边这句话倒是实话。’”军队分灶而食,同灶者为火伴,引申为同伴,吴语有“淘伙”,寄食为“搭伙”;共同出资经营为“佮伙”。淘字费解,明代章黼编纂的《韵学集成》:“蜪,蝗子;蝗飞蔽野,遇水则相衔而过,亹亹不絶。俗呼人众相随为蜪伴,义取诸此。”冯梦龙 《山歌·笔》:“姐儿青青白白像笔能,再搭箇书房里蜪伴结私情。”“蜪伴”不是“淘伴”。

濈本身,还有另一个读音,《集韵》谓:“实洽切,音萐。濈,湍流。”《文选·张衡<南都赋>》:“流湍投濈”,李善注:“濈,水行出也。”《埤苍》:“濈,水行出也。”和“汗濈濈”的意思相同。《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泻酒谓之筛。”用酒壶斟酒称筛酒,倒茶也叫筛茶。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前者是斟酒,而后者是滤酒,都用筛字讲不通,章太炎《新方言》:“今浙江谓自壶口抒之他器曰斜酒,读如赊。”“赊”的读音也不符合吴语发音,而濈字既符合读音,又符合壶口出水貌,所以其本字应为濈,作“濈酒”、“濈开水”,这是常用语。

第五届“书城杯”征文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