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nysd2012 2023-06-01 发布于江苏

最近读南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词人辛弃疾所撰写的《美芹十论》,文章从战略眼光、战略意图、治军能力、进攻谋划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亡金强宋之道,高屋建瓴,字字珠玑,尽显一位杰出战略家的深邃眼光。

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辛弃疾写《美芹十论》之时才26岁,他在26岁的时候思想就如此广博深远,这也使我深入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思想就如此之深邃,眼界格局如此之高,原因何在?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不妨反向思考,为什么没有这样,再反其道而行之,答案便会呼之欲出。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在受教育当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写文章,或者是和写文章相关的历史、政治学科。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很多人甚至不解,数理化学好不就行了,学什么语文,还要写文章,无趣至极。

实际上,文章是展现一个人思维广度和深度最直接的载体,一个人思维是否缜密,逻辑是否清楚,看问题是否透彻,从他的文章中,从他的思想里,都能找到答案。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中,只要文章政治路线正确,三观正常,语句勉强通顺,字数够800字,哪怕文章内容写的前言不搭后语,逻辑狗屁不通,文采缺缺,依然会给个中等分数,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文章写的还行,认为自己受教育就是在读书,甚至是在博览群书。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陪伴了很多人十几年的求学生涯。然而一旦步入社会,一碰到实际问题,看到一些政治军事层面的事情时,往往会两眼一黑,连基本的分析都不会,看不透问题的本质,原因在哪?

要弄清楚这个原因,我们再回到辛弃疾的问题上,为什么辛弃疾年仅26岁,就思想深邃,眼光宏大,从辛弃疾的诗词中,从他的《美芹十论》中,能找到答案。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用典故非常多,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反映了辛弃疾在历史上的造诣之深,由此可以推出辛弃疾小时候一定是熟读诸子百家,文史经哲的,也就是博览群书。书籍是一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一个人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说思想有深度都是瞎扯淡。

其次,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序》中说:“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经常吃完饭,祖父辛赞就会带着辛弃疾游览名胜古迹,培养他志存高远的远大志向,在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

一言以蔽之,辛弃疾在年幼之时,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博览群书,二是登高望远,也就是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他开阔眼界,提升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行万里路使他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去除了迂腐无用的书生气,所以辛弃疾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将军,而不是一个书生。

我们不用去过分吹捧辛弃疾的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而是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很多人以为受教育就是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读书求学生涯,就把这些东西同读书划等号,这是极其荒谬、极其错误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学校里,也不是在应试教育里,而是在诸子百家里,在文史经哲里,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里,非如此,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可能有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不可能有看透本质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