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滨海影像记录—10个故事的312个瞬间(上)

 木子兟甡 2023-06-01 发布于天津
每一年都难忘。2022特别难忘。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下、写出来的更是侧面的侧面。但千百个侧面汇集起来,就能在很多年后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时代的轮廓。这就是记录的意义。



一    抗疫战争的第三年
2022年,疫情的第三个年头。年初,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到来的欣喜之时,又一轮新冠疫情突袭了天津。

图片
1月16日傍晚。受新一轮疫情影响,塘沽的看海圣地——东疆建设开发纪念公园再一次关闭。纪念公园在这一年因不同原因多次关闭,包括一次因游人蜂拥而至寻找“蓝眼泪”而受损关闭,总的关闭时间加起来超过了3个月。

受影响封闭的远不止纪念公园,这一年里博物馆、景区、影院等也饱受疫情影响。很多时候让人沮丧的不是丧失某个东西本身,而是丧失了一种可能性。

图片
1月22日,还有一周就迎来农历新年。疫情仍在蔓延,天津这个过去两年的抗疫“优等生”的苦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前一晚一场大雪后,世纪广场为白色覆盖。孩子们在雪地上踏出“哏都必胜”的字样,期盼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疫情早日消散。

图片
1月底,杭州道街道甘肃路附近出现聚集性疫情,成为附近首先迎来封控的区域。1月31日晚,天降大雪。甘肃路和津塘公路交口,民警和防疫人员彻夜值守。

封控,是这一年很多人不愿遭遇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

图片
经过数次反复,疫情在9月底卷土重来。9月26日起按社区要求居家,周围街道随即围起了蓝色铁板。从9月底至十一假期完毕,遭遇到有生以来规模和力度都空前的大规模全城静态管控。居民除特殊情况外不得出小区半步。

图片
身体的活动范围仅限小区内,又正赶上无人机禁飞期,这个十一成了我2007年至今最为特别的一个国庆假期,无旅行,无飞行,无拍摄,每日都很焦虑。9月30日,拿着长焦在家怼落日,感觉有些伤感。

图片
10月3日,小区封闭第8天。小区和外面的世界只有一道铁栏相隔却又似有万里之遥。道路上只有稀稀落落的车辆,远处楼群里的一个个单元里的居民也许都是这个感觉。

坐困愁城。

图片
11月1日,所在街道再次成为疫情多发区,再次被迫居家办公,好在小区不是管制区,倒是可以出来转转。工作上的延误和不便导致了更严重的焦虑,唯一放松的时候是中午午休跑出来拍拍照片吹吹风。

图片
十一假期后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在11月底再次破防。先是我所住的楼里因发现阳性病例而被封楼,不但每户门口都被装了门磁,楼下也来了警车值守。后来干脆海河以北的塘沽城区被临时管制,对外交通受控,区内各街道也大多用铁板隔离开来,让人想起2020年初的情形。

图片
然而此时形势的发展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11月30日早晨,福建北路和杭州道交口的交通被铁板拦住。但铁板只存在了半天,便在这一天稍晚些时候被拆除。当晚所有海河的过河通道也都撤除了交通管制。

12月初,随着一系列管控措施的取消,出行基本不再有限制,但身边开始不断有人中招,很多是一家人前后脚都出现了症状。我自己只来得及囤了一些防护和消毒用品,部分急需药品和抗原很快断货。至下半月,药品和抗原供应依然不足,而认识的人中,感染病例快速增多,典型症状包括高烧、严重的关节痛、头痛、咽喉痛,以及味觉丧失等。同事的感染率一度超过70%,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至月底,第一波感染高峰虽已过去,但重症高峰正在到来。

12月26日夜,多家媒体报告,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而三年前的这一天,2019年12月26日,正是武汉的张继先医生首先发现并随后上报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被很多人认为是三年抗疫战争的起点。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冠疫情都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注定会在史书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都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二    海河外滩暂时回来了一半
图片
3月19日,拆除了四年多,一直处于废墟形态海河外滩公园里响起了机械的轰鸣,开始实质性重建施工。

图片
作为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塘沽的“网红”打卡点,海河外滩公园的拆除距其建成不过短短十四年时间。2017年9月底,广场的标志性景观、寄托着太多人回忆的“碧海帆影”轰然倒下,随后外滩便开始了四年多的撂荒,令人唏嘘、惋惜和伤感。

图片
6月5日,外滩整修工程沿河部分基础已基本完工。

在老外滩开放的那些年里,音乐喷泉、“碧海帆影”景观、海河游船给无数人留下了美好回忆。这里也曾是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的激烈赛场,承载了选手的呐喊与观众的欢呼。它的拆除让塘沽少了一个标志性景点,使群众少了一段可以漫步的河岸,而长期的荒废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老城区城市更新困局的一个缩影。

图片
随后几年里,海河外滩公园的命运一直备受关注,尽管不少次传出消息要整修却依然无声无息。而早先传闻的地铁过河方案最终被证实是错误的。从目前方案上看,B1线地铁由河北路左拐东行,线路正好在上海道正下方。这也引出了后面章节中“金街”即将拆除的故事。

图片
在经历了几次跳票后,初步整修完成的新海河外滩公园于8月10日正式开放。四年多的等待,人们再一次涌向这里,以致当晚和平路上海道交口呈现重度拥堵,海河外滩停车位一位难求,一连数天均如此。

图片
从高空看,这次整修和重新开放的范围主要是广场和沿河步道。整体灯光布景进行了提升,环境比原来更有现代感和设计感。

图片
不过在开放之初的几天,广场地面的荧光石遗憾地遭遇了毒手,被某些游客从地上抠走了不少。这些荧光石是作为广场地面海豚图案的组成部分铺设的,在晚上可以发光。

图片
8月13日,重新开放后的海河外滩公园。外侧靠近上海道的大片区域依然是处于未完工的封闭状态。而标志性的音乐喷泉和碧海帆影景观则应该再也回不来了。

图片
令人遗憾的是对外滩地区的整修工作只完成了一半,并不像是一个经过周密规划的项目,更像是一个临时打补丁的方案。至于围挡中的其他地块何时动工依然不明朗。如果B1线施工需要上海道断交,很可能外滩广场最终的恢复要等到B1线建成后,期间会有一段时间到此的交通受阻。

图片
外滩步道向东延伸东方公主号邮轮旁边,意外地拉高了这里的人气。后面几次航拍多次看到游客在东方公主号甲板上游玩。

图片
10月22日傍晚。即使没了标志性景观,海河外滩广场的归来依然吸引来很多人,包括很多口音各异前来打卡的游客。

图片
虽然算不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但在这两年中已是难得一见的人气。

图片
落日也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图片
自2017年广场拆除起,临时迁移到对岸极地海洋馆岸边的海河游船码头和摩托艇码头,在外滩重新开放后终于搬了回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图片
广场河岸上的航标,用于为进入海河的船只导航。

图片
虽然新外滩是在老外滩废墟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不过同样能找到老外滩的一些痕迹,比如这些从老外滩直接搬过来的雕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延续和传承。

尽管呼吁海河外滩早日完全回归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毕竟,外滩的建设要放在更大片区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中去。这片区域的改造涉及地铁建设、商业改造、铁路线去留等太多因素,平衡各方要求并不容易,彻底完工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三    还是告个别吧

2022年,陪伴了塘沽父老63年的海河防潮闸启动拆除重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于海河防潮闸截住了海河入海口,为避免施工造成海河水下泄不畅,在施工区域旁开挖了导流明渠,海河水暂由此入海。好在今年海河汛期基本没出现值得一提的汛情。

图片
图片
6月5日,海河防潮闸工地。东西围堰中的水已全部抽干,大型机械进场作业。防潮闸主体建筑两侧的塔楼已拆除大半。

图片
经过六十多年的使用,闸墩和闸底板得以重见天日。第一次看到闸墩这个“裂纹”不免有些触目惊心。不过其实是我多心了,查了一下,这叫缝墩,是为避免不均匀沉降造成闸墩受力不均的一种方式,一般会和没有裂缝的闸墩(中墩、边墩)配合使用。

图片
这可能是旧闸墩和闸底板自1958年后第一次重建天日,也是最后一次了。所以这也是老防潮闸在历史中留下的最后一点影像了。

图片
图片
7月31日,老闸体已被彻底拆除。

图片
8月28日,防潮闸原址上。两座塔吊立了起来,新闸正式动工。

图片
12月4日,新闸墩已拔地而起。中墩、边墩、缝墩的形制和数量都与旧闸体保持了一致。根据之前在某公众号上看到的方案,新闸基本是按老闸的外形重新复建的。

图片
新闸工程正式动工的日期被定在了2021年9月22日。预计2023年底或2024年初,海河防潮闸二世将矗立于海河入海口,继续履行它前世未尽的使命。

这一年和我们告别的不仅是海河防潮闸。

图片
9月8日,开发区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在经历多年的闲置荒废之后,这个曾经承揽过多项重大国际国内展会的滨海最大的会展中心迎来了拆除的最终命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直觉得开发区里已经完全找不到36年前盐田的痕迹了,直到年初在短视频中看到一条令人欣慰的线索。原来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很有心地保留了一小片盐场的遗迹,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在提醒后人创业的艰辛。而我已年近不惑,在塘沽的生活时间前后将近26年,竟然从来没听说过更没发现这个地方,实在惭愧。2月19日,循着线索至此。

图片
遗址公园的具体位置位于黄海路与黄海一街交口西北角。由于被行道树阻挡,不知情的人几乎无法注意到其间的别有洞天。地图在这里更是压根没有标注。

当天到达时已是夕阳西下。公园为全开放区域,没有围墙。园内保留了两个盐池,以及配套的瞭望塔和老砖房。

图片
遗址公园过于低调,且又远离居住区,来人很少。当天下午园内只有我一个人在拍摄。

图片
以前只见过使用中的盐池,这次得以仔细观察盐池底部构造和材料。池底以红砖铺就,池深一米左右。

图片
这些残垣断壁一样的结构并不像是刻意制作的构型,更像是当年盐池旁小平房的残迹,但放在此处却完美地呼应了整个遗址公园的主题。

图片
长期处于盐化环境中,使这些老房子遗迹的墙面在历经40年后依然可以看到析出的结晶。同时如果仔细看,还能在图里发现一只动物。

图片
图片
盐场的瞭望塔,位置在盐池边的小丘陵顶部。塔内中空,有阶梯可以登上顶端的瞭望塔,塔身上也开有观察孔。入口位于塔底地下,已为垃圾和杂物填塞。

图片
36年前,这座瞭望塔目力所及还是环境恶劣的大片茫茫盐池。36年过去,瞭望塔还在,周围却早已换了天地。如果有机会登上瞭望塔,应有犹如穿越于过去和现代之间的感觉。

以下视频来源于
影像滨海

所以还是要在这里飞一下(这个是夏天的事儿了)。


然而这一年,对盐田历史和现实的探索之旅并没有到此结束。

图片
海河南岸的塘沽盐场不对外开放,很难看到作业时的情景。但好在位于汉沽附近的盐场开发了一个盐业风情旅游区,允许游客近距离接触和参观盐业生产过程,甚至可以跳进结晶的盐池中(当然是没有卤水的)。景区很大,穿插于生产区域中,自驾来此是最方便的。

图片
9月25日,星期日。正值结晶过程,处在不同结晶阶段的盐池中显露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在空中视角看尤其鲜艳。

图片
盐田的色彩层次之丰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甚至很难叫出这些色彩的准确名称。色彩来自于卤水中的嗜盐菌,它们可以在一般细菌难以生存的高浓度盐溶液中生存。在海水结晶的不同阶段,嗜盐菌体内的色素变化造就了盐田的五彩斑斓。

图片
虽然颜色迷人,但嗜盐菌对人类并不友好,人如果吃了被其污染的食物会中毒。好在嗜盐菌通常怕热怕酸怕淡水,日常烹饪中的冲洗环节和高温环境足以杀死它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色是结晶的最后阶段。

图片
不过,这里最难得的还是开放了一个正在结晶的盐池,游人可以下到盐池中与结晶零距离接触。当然,估计没有人会拿起结晶扔到嘴里尝尝味道。躺在白色的盐结晶上,感觉稍微有点潮。起来身上全是盐粒。

图片
另一个难得的地方是游人可以近乎零距离接触到堆积得像山一样的巨大盐坨。

图片
从空中角度看,盐坨顶部如同雪山峭壁。只是这里的盐并不能直接包装作为食用盐,需要进一步提纯加工后才能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里。

图片
在一个混合了黄+棕+赤三色的结晶池里,横向的四道条纹是四根粗壮的绳子,置于结晶表面,本身也长满了结晶。美丽的花纹则推测是扒盐机遗留的痕迹。

图片

图片


以下视频来源于
影像滨海

既然都来了,怎么能不在这里飞一下呢。

这一天飞得很舒服。然而乐极生悲,就在第二天的9月26日,滨海新区疫情形势急转直下,塘沽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静默。


五    抢救彩虹桥
图片
9月23日中午,跨越永定新河,连接生态城和北塘的彩虹大桥突然被封闭,直接造成当天晚高峰进出生态城的通道严重拥堵。根据当时媒体发布的消息,封桥的原因是彩虹桥承重杆件出现问题,需要全部更换。施工预计持续至2023年6月底。

当晚,彩虹桥即已进驻人员和机械开始大修。

图片
彩虹桥连接了开发区、北塘和生态城起步区——这是生态城居民最集中的部分——因此它是生态城居民早晚高峰通勤的最重要的一条通道。

12月4日,正在封闭整修中的彩虹桥。很多人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修好重新通车,但据回复,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工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12月4日,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桥面。目力所及是各种机械和物料、脚手架,以及脚步匆匆的工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彩虹桥封闭后行人出行非常不便,和汽车挤在中央大道桥上又太过危险。因此不久后永定新河防潮闸开放了交通桥,允许行人和二轮车辆通过。行人和自行车从东海路河口闸上桥,到达对岸经永定洲公园进入生态城。

图片
由于设计和建造时并未考虑将闸桥作为两岸通行的通道,可以看出闸桥本身是比较薄弱的,不太经得起通行汽车。

图片
两位小朋友相约骑行通过闸桥,向北塘走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1月15日傍晚,“海洋石油295”施工船在码头靠泊。借助动力定位系统的精准操控,海洋石油295船可以在锚链无法起作用的深远海区精确定位在一个点上,为海底管道和线缆在海床上挖出栖身之地。

图片
1月16日傍晚,一艘归属于全球最大的两家航运公司之一的地中海航运(MSC)的集装箱船正在高速出港。在近年并不算景气的大背景下,像这样几乎满载的情景不多见。

图片
1月22日午后,大雪覆盖了冰封的海河。一艘货船在行驶中脱离主航道误入冰区被困,一时间动弹不得。

图片
浮冰厚度不大,但海河里的货船毕竟没有冰区航行能力,无法像破冰船一样直接撞开和压碎冰层。货船最终倒车退回主航道方才脱险。

图片
4月3日,蓝鲸岛河岸。报废状态的“金港008”绞吸船已在此停靠多年。

图片
不远处,重载状态下的“江鸿福星”号货船干舷几乎被压到极限,正在等待通过不远处的新港船闸向外海驶去。海河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在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内河航运只剩下河口区域的很少一部分。

图片
5月2日,在经历上半天的阴雨天气后,天空乌云散尽,“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南疆远航码头,希腊MDM航运旗下“Maran Mariner”散货船已经基本完成卸货。该船全长292米,宽45米。在一众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中属于小个头。

图片
这一年情况特殊,来南疆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一天是带徒弟过来试飞,顺手拍了几张。

图片
天津港主航道东侧,一艘船出港一艘进港,两船擦肩而过。

图片
年中下决心对航拍设备进行了重大升级,首次具备了空中长焦拍摄能力。6月4日,进港船只形成的纵队,如同蒸汽时代的战列舰纵队,在空中看尤其震撼。

图片
图片
7月13日,因工作关系到了临港经济区海岸附近,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大沽沙航道中,正赶上“Global Themis”号油船正在满载进港。

图片
图片
很快“Global Themis”号在两条港拖的拖带下靠泊。

图片
旁边的港池中有一个形状奇特的设施,据照片分析应当是一台比较特别的龙门吊,船可以开进设施中。

图片
但这个东西实在像极了为海军舰艇消磁的装置。

图片
7月24日,早早爬起来想尝试用新机器长焦航拍航道里的日出。但天公不作美,水天线上雾气蒙蒙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月28日,新港西侧,一艘拖船准备靠港,螺旋桨旋转带起了海底的泥沙。

图片
港口全貌,云层低沉掠过码头上空。

图片
9月3日,远航码头。一艘大型散货船在两条拖轮的顶推下刚刚完成靠泊和系缆。码头地面被铁矿砂染成了赤红色,和深绿色的海水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9月11日晚,明月当空,港口灯火辉煌。半空中有一层薄薄的雾气,再向上就是晴空万里。

图片
满月之下,一艘拖船在夜色下离港,向外海驶去,身后是城市的万家灯火。

图片
图片
9月23日,日夜分界之际,依然是远航码头。一艘散货船船舱中的铁矿砂已经基本卸空。

图片
天津港的最后一抹夕阳下出港的船。

图片
9月24日晨。不论白天或深夜,到达总是让人欣喜的。新加坡籍集装箱船“KOTA SELAMAT”号在初升太阳的陪同下到港。

图片
图片
这一天最大的惊喜在于远望22号的到访。远望22号属于中国第一型专用火箭运输船,与同型的远望21号是姐妹船。她的主要使命就是运送重型运载火箭到海南文昌发射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月2日,于南疆远航码头附近的带飞教学。徒弟的“座机”是一架大疆Air2s。此时我自己的机器还没有升级,只能用定焦广角头拍摄,目标在镜头中不是太明显。

图片
时间来到6月4日的带飞教学。在更换了新“座机”后,我开启长焦模式空对空拍摄。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这是我今年最满意的一张“空对空”照片。

图片
这张马马虎虎。

图片
7月16日的带飞是在闷热的盛夏时节进行的,地点在塘沽盐场的盐田上空。相比水平角度和倾斜角度的空对空拍摄,垂直角度的拍摄中,位于上方的拍摄机的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会对下方的目标机产生影响,干扰目标机的悬停稳定性。  
 
图片

图片



下集请查看今日第二条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