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珍品欣赏 宋代部分(一)

 栎阳钓晚 2023-06-01 发布于贵州

国立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博物院),俗称台湾故宫(博物院)或台北故宫(博物院),别名中山博物院,为台湾最具规模的博物馆以及台湾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国艺术史与汉学研究机构。馆舍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和台湾省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大道888号,一年可接待超过614万人次的参访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参观人数第六多的艺术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是隶属于行政院的中央二级机关,故宫院长为特任官,视同部会首长。它的前身是成立于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内廷另外组织了故宫博物院,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辗转迁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陈列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裁撤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随后第二次国共内战冲突导致时局再陷动荡,包括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在内的6个机构于是在1948年11月10日决定迁往台湾,几经改组易名,最终由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并为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台北现址复院开幕。此后,博物馆致力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加值应用的虚拟博物馆,馆舍也历经多次整修扩建,位在嘉义的南部院区业于2015年12月28日启用营运。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为数近70万件册的艺术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来自紫禁城、盛京行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皇家旧藏;另有部分是编列预算购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归还部分文物,以及透过各界捐赠和征集而来。藏品时间跨度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长达8,000年,各类藏品分别交由器物处、书画处、图书文献处和南院处等4个策展部门管理,当中以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古代早期的名家书画、善本古籍和官窑瓷器等搜藏最具影响力。展厅内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系统性地陈设5,000余件展品,器物类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件为每3个月定期更换。

宋 晁补之 老子骑牛图 轴 纸本 50.6x2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即为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时第一件留下题赞的作品。画上有晁补之(1053 —1110)签款,他是山东人,或许因此被官员当作山东先贤画作进献,也可能因为题跋时刚过道教节庆「燕九日」,所以乾隆皇帝特别选择道教人物题材的画作欣赏。然其树石、衣褶运笔恣意酣沛,如画面左上的叶片垂藤,深浅墨色晕绽,颇有光影错乱的动感,应为明代后期「浙派」作品。乾隆皇帝题诗引用老子出关时留下《道德经》的典故,对正展开生平第一场壮游的他来说,或许也希望在旅程中所作的诗文能如《道德经》般为人们保存珍重吧。

                    宋 晁补之 老子骑牛图 轴 纸本 50.6x20.4cm 局部

南宋 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 147.4cmx10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姬归汉'这一历史题材被历代文学家、艺术家先后借助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本文结合前人史论研究的成果,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自我意识选取对南宋画家陈居中及其所绘《文姬归汉图》的影响.对陈居中画作的探讨有助于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演化、发展。

南宋 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 147.4cmx107.7cm 局部

北宋 崔白 秋浦蓉宾 149.1cmx95.5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荷叶枯黄,芙蓉展艳,一派秋光旖旎,花间鹡鸰腾跃,翡翠踞,两鸿雁振翅凌空,意在千里。无画家款印,旧传为崔氏之作。

北宋 崔白 秋浦蓉宾 149.1cmx95.5 cm局部


北宋 董祥 岁朝图 立轴 纸本 115.2cm×4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的宫廷画师中,董祥的画名并不属于流传得既广又深的一类。但他有一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画,却非常耐看,是立轴《岁朝图》。中国画的这一路画法,以今天所能看到的资料图录,和中国画在董祥那个时代发展阶段两方面来看,《岁朝图》应该还是开创者。图录资料方面,很简单,是因为在董祥之前,没见过这么画的。发展阶段方面,要说清楚话就要多一些。中国画在北宋时期,是发展跨度非常大的一个时期。

北宋 董祥 岁朝图 立轴 纸本 115.2cm×44.3cm局部

北宋 传范宽 行旅图 155.3cmX7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结构伟特,笔墨古厚,为传世范宽名迹。此幅与<溪山行旅图>结构完全相同,惟溪桥部位稍有高下,尺幅亦较<溪山行旅图>为小,缺少范宽原作雄伟高峻之感,不过笔墨精致,显示清初画风所尚。原为王时敏所藏,画幅左方有王氏跋语。原题为<宋范宽行旅图>,就笔墨而言,应为清人仿作。

北宋 范宽 行旅图 155.3cmX74.4cm局部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156.1cmX10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为「范宽临流独坐图」。与传世范宽<溪山行旅>相较,山顶攒簇密林、山石轮廓墨浓且粗细多变化、树木树根浮突等特点,确近范宽风格。然从山水空间结构及笔墨来看,绘制年代推测为南宋初年。画中人物临流独坐,别于北宋山水画点景人物多为市井小民。学者认为此画山水作为人物居住及观照的对象,反映两宋之际士大夫默坐澄心的人格旨趣。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156.1cmX106.3cm局部


北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181cmX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性情宽厚,时人称为范宽。其画用笔强劲有力,用墨厚重。构图取景单纯,所以在视觉上,特别能表现出山形的雄伟壮观以及质量感。然而本幅山石皴纹系用斧劈,与本院所藏范宽使用雨点皴法的<溪山行旅图>明显不同,而与李唐画风较为接近。画中红枫飘于水上,当在表现唐代崔信「枫落吴江冷」的名句。

北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181cmX99.5cm局部


北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 182.4cmX108.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款印,诗塘王铎(1592-1652)的题跋谓此作出自范宽(约950-1031间)。画中描绘数峰高耸,山顶遍布密林,其下岗岭相连,林木深邃,并点缀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通幅山势极为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益能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和<溪山行旅图>相较,此幅的皴法与树法已略呈概念化的倾向,推测成作年代应稍晚,但仍不失为理解范宽风格的重要参考。

北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 182.4cmX108.2cm 局部


宋 高文进 宝相观音轴 115.8cmX5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文进:五代宋初画家。成都(今属四川)人。从遇子。工画佛道,师法曹(不兴)吴(道子),笔力快健,施色鲜润。965年(干德三年)蜀平归宋。太宗赵光义留神绘事,太宗时(976-997)文进与黄居寀常左右,入图画院为祗候、待诏。其画笔力快健,设色鲜豔。曾参与玉清昭应宫壁画的创作和绘制。

宋 高文进 宝相观音轴 115.8cmX55.8cm 局部

宋 郭思 戏羊图 198cmX10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描绘一牵着羊的孩童,站在盛开的梅树下。画中山茶花与梅花均为正月之花,寓意新年,而「羊」通「祥」,因此整幅画有新年吉祥之意。图中孩童衣着华丽,很多服饰的细节都与北京出土明定陵皇家用物如出一辙,例如,腰间镶有红、蓝、白宝石的金带饰、圆珠形玉耳墬、及胸前五爪双龙绣补等。其中五爪双龙绣补更暗示画中孩童应为皇子之类的皇家成员。背景湖石以近似郭熙云头皴的作法描绘,有学者推论可能为活跃于十六世纪上半之宫廷画家朱端所补景。

宋 郭思 戏羊图 198cmX102.9cm 局部

宋 郭熙 丰年瑞雪图 120.4cmX7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原定为北宋郭熙画,但观察其风格与技法,发觉它与明初宫廷画家周文靖的<雪夜访戴>十分接近。主题都是描绘山峦积雪的冬景山水,构图采取主山峰偏于左侧,右边则为推远后退的山丘。笔墨技巧方面,两图都习惯以较干涸的皴笔来画山石轮廓或纹理,而无论是山顶的点景小树、寒天中的干枯林木、沿着河岸的坡陀、或者在点苔与芦荻等细部造型,两画均甚为相似。这些特征,透露此作可能是周文靖的另一件真迹。

宋 郭熙 丰年瑞雪图 120.4cmX74.7cm 局部

宋 郭熙 寒林图 153cmX9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郭熙寒林图》于双幅拼成的立轴上画古柏一株,旁衬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树木叶尽脱,二者各具姿态,鲜明地写出了柏树历经岁寒不凋的品格。

宋 郭熙 寒林图 153cmX98.8cm 局部

郭熙 画挂轴 59cmX3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画挂轴 59cmX32.3cm 局部

郭熙 画雪景 194.3cmX11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主景偏右半边,雪锋层叠,陡壑悬瀑,作高远景致,其间布列茅舍、溪桥、楼阁、瀑泉、林木等。左半边则绘溪涧蜿蜒,沙渚渔舟,遥山旷渺,作平远景色。本幅无作者款印,旧以画中状似卷云皴蟹爪枝法而传为郭熙所作。事实上,无论从笔墨、构图来看去郭熙远甚,画风亦不能到宋,而较近于明人作风。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画院艺学。

郭熙 画雪景 194.3cmX111.1cm 局部

郭熙 山庄高逸图 188.8cmX10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重峦峻岭,林木枯树,交错布列,楼阁村肆,环山抱水,景致宜人。构图以中央主峰为中心,画山石以宗北宋郭熙之云头皴为主,辅以董巨之短披麻,林木则呈蟹爪树法,画法可谓纯熟老练。貌虽似郭熙,然景物过于繁复琐碎,缺乏宋人撷取自然景物之写实精神与画法。比对此画风格、技法等,当属明初宫廷画家李在(约活动于15世纪前半叶)的作品。李氏出身福建地区,宣德年间进宫任职,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同值仁智殿。

郭熙 山庄高逸图 188.8cmX109.1cm 局部

郭熙 雪景山水图 87.7cmX15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今河南温县)人。[1]  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2]  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 雪景山水图 87.7cmX150.9cm 局部

郭熙 云烟揽胜图 151.5x88.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今河南温县)人。 [1]  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2]  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 云烟揽胜图 151.5x88.4 局部

宋 郭忠恕 金门应诏 30cmX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门」是汉代的官署,因门旁有铜马,又称为「金马门」。皇帝征召有才能的文人,在金马门担任待诏,如武帝时的公孙弘、东方朔,宣帝时的刘向等,都出身于金马门待诏。曲折的围栏石阶前,卫士与官员,迎接从步道前来的士人,旧题为「金门应诏」 ,不能确定描绘的对象,从画幅大小来看,可能是一套册页的一幅。右下角有后周至宋界画家郭忠恕款,应是仿作的。

宋 郭忠恕 金门应诏 30cmX28cm 局部

宋 郭忠恕 山水图 53cmX7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郭忠恕 山水图 53cmX72.2cm 局部

宋 许道宁 乔木图 188.6cmX1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为双缣拼接而成。老树几株,聚生于陡峭坡石间。树木老枝伸展怒张如蟹爪,新枝则温文挺立,形成对比之趣,叶子飘零落尽。为冬日寒林景象。亦隐寓新枝蕴藏着迎向春天的生命力。水墨的浓淡深浅运用极佳,变化微妙,全幅似笼罩于烟岚中。树后于朦胧中,如有无尽的景色掩映其间。本幅画风受李成、郭熙一派「寒林平远」影响。画无作者款印,旧传为许道宁(活动于十一世纪中叶)作。

宋 许道宁 乔木图 188.6cmX115cm 局部


宋 佚名 宋徽宗后坐像 186.3cmX10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 宋徽宗后坐像 186.3cmX105.2cm 局部

宋 宋徽宗 蜡梅山禽图 83.3cmX5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皇帝,建立完备画院制度,以诗句为画题选取人才,重视对实物的观察,这种结合诗画和写生的绘画观念,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深具影响力。此幅可能即《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中徽宗八扇屏之一的<香梅山白头>,兼具诗情画意,精练笔墨表现景物特性,构图简洁,设计S型弧线,在写生之外,又着意营造具造型美感和冬日清疏气氛的理想境界。

宋 宋徽宗 蜡梅山禽图 83.3cmX53.3cm 局部

宋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 97cmX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擅长花鸟画,亦能诗善书,并称三绝。任内改革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书,开创藏品著录之例。画中崇山叠嶂、沙坡群树出现在画幅的左上侧,山石轮廓浑圆,水墨淡染其间,缀以烟霭野水,再现山水于抒情诗意的氛围中。画上钤有明代「典礼纪察司」印半印和徽宗的花押及「御书」印记。

宋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 97cmX53cm 局部

宋 佚名 宋徽宗坐像 188.2cmX10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宋徽宗赵佶(1082-1135)微须,身着圆领朱衫,头戴黑纱幞头,足蹬黑色朝履,端坐于垂挂有黄巾的靠背椅上,相貌俊美年轻,应是他早年的写真。徽宗在政治作为上,并非一位成功的君主,因他生性奢侈放浪,又刻意粉饰太平,导致断送北宋国祚,自身也沦为金国俘虏,终尔客死异乡。但赵佶的艺术造诣,却极其深湛,不仅个人能书、善画,精于鉴赏,更将宋代的艺术发展推至历史高峰。

宋 佚名 宋徽宗坐像 188.2cmX106.7cm 局部

宋 江参 摹范宽庐山图 183.5cmX9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参(12世纪),字贯道,衢(浙江衢县)人。山水师董源(10世纪)、巨然(10世纪后半),而豪放益有过之。本幅旧传为江参作,画采全景式构图,中央主峰巍峨耸立,峰顶遍布密林。山坳处,寺宇、亭台错落。杂树掩映间,可见泉瀑奔流,淙淙若闻其声。山道上,并绘有行旅策蹇,络绎于途。幅左下方题:「摹范华原庐山图」。《宣和画谱》虽未著录<庐山图>,然此作以短笔作皴,呈密集的雨点状,明显由<溪山行旅图>演化而来。

宋 江参 摹范宽庐山图 183.5cmX99.3cm 局部

李成 秋山萧寺图 140.2cmX5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有名的作品,写作手法独特,文章内涵较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李成 秋山萧寺图 140.2cmX50.2cm 局部

李成 秋山渔艇轴 214.1cmX11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唐宗室后裔。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李成 秋山渔艇轴 214.1cmX112.9cm 局部

李成 群峰霁雪图 77.3cmX31.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西元九一六—九六七年),其先唐宗室,避地营丘,因而徙家居此。本图画雪峰寒树,泉流、空亭、寺院点缀其间。画无名款,经清初高士奇收藏,裱绫一六九八年题中有「悬营丘群峰霁雪图于简静斋」语,应为画名由来。李成擅画山水寒林,后世相关母题多托其名。本幅用墨较浓,山石以类似小斧劈皴擦暗面;全幅烘染,表现氤氲之气。然用笔细碎,山势叠嶂较为平面,或为晚明仿作。

李成 群峰霁雪图 77.3cmX31.6cm 局部

李成 写清朝一品 164.9cmX9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67年),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山东营丘。幼喜诗赋及琴棋书画,尤以画山水寒林著称于时,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李成 写清朝一品 164.9cmX95.1cm 局部

宋 李迪 画三顾图 82.5cmX17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画家。擅画花鸟、走兽、竹石,长于写生。画史记述他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鶺鴒“翘翘欲起”,树石画法近崔白、李唐。亦作山水小景,不如花鸟精工。

宋 李迪 画三顾图 82.5cmX175.7cm 局部

宋 李迪 翎毛花卉 30.9cmX2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迪 翎毛花卉 30.9cmX29.3cm 局部

宋 李公麟 高会习琴图 68.3cmX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于安徽桐城)人。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中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

宋 李公麟 高会习琴图 68.3cmX62.5cm 局部

宋 李公麟 为霖图 100cmX4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直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此图绘一人乘龙由天而降,上方并有风雷云雨诸神伴随,当是祈雨降福的情状。《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唐僧师徒在车迟国路遇三个妖魔,在比求雨时,悟空设法阻止被妖怪唤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龙王等的行动,却又以金箍棒号令他们刮风下雨,致使雷雨大作,赢得了求雨之战的胜利,生动地描写祈雨仪式。

宋 李公麟 为霖图 100cmX42.7cm 局部

宋 李嵩 仙筹增庆图 175.9cmX10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神山海屋列仙对坐,。童子筩寿偻算,白鹤四,空际翔舞,无名款。

宋 李嵩 仙筹增庆图 175.9cmX102.7cm 局部

宋 李唐 秋江待渡图 118.6cmX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山水画打破了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主要学习了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派,兼学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参合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宋 李唐 秋江待渡图 118.6cmX48.6cm 局部

宋 李唐 乳牛图 46.4cmX6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位牧童趴伏于母牛背上,小牛跟随在后,引颈低呼,老牛摇尾相应,母子亲情,描写欲活。本幅并无作者款印,裱绫有清代鉴赏家梁清标所书之题签,云:「李晞古乳牛图」。不过本幅牛体、皴石之用笔皆与李唐(西元1049-1130年)画风有别,或属明代早期之作。李唐,字晞古。河南孟县人。擅山水、人物,也长于画牛。徽宗朝进入画院,高宗建炎年间,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宋 李唐 乳牛图 46.4cmX62.5cm 局部

宋 李唐 烟岚萧寺图 51cmX4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唐 烟岚萧寺图 51cmX49.5cm 局部

南宋 梁楷 观瀑图 135.9cmX6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枯树对立,竹石苔茵,千尺瀑流。一人捻髭立眺,三童子洗砚抱琴烹茶。款:梁楷、在石上。乾隆御笔:“有本如是”。钤宝一:乾隆御笔。王撰题:“宋梁楷观瀑题名图。太原王撰审定。” 太原王氏珍藏、蕉源、墙东卧隐。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著录。鉴藏宝玺:八玺全、古希天子、寿、八徵耄念之宝。收传印记:衡山李东阳印、树萱草堂、太原王氏珍藏、安处斋、惠峰道人、泰瞻堂图书记。

南宋 梁楷 观瀑图 135.9cmX64.1cm 局部

宋 林椿 十全报喜 173.2cmX9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旧传为林椿之作。水边巨石有的横陈,有的直竖,一松倒悬而下,还有翠竹、野花杂生着。松石间,群鹊上下跳跃鸣噪,形成一幅热闹的画面。「喜鹊」十只,象征十全完美的来报告喜事。这是从古沿袭至今的吉祥观念。林椿,浙江钱塘人。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年)任画院待诏,善画花鸟、瓜果。

宋 林椿 十全报喜 173.2cmX97.6cm 局部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44.2cmX6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活动于西元一一七四-一二二四年),浙江钱塘人,南宋孝宗时画院学生,光宗时待诏。绘草圣怀素挥毫欲作书,学士钱起、戴叔伦围坐画桌旁。唐代茶风盛行于朝廷、文人聚会或寺院僧侣间,两个侍者或跨凳撵末,或执壶注茶,正备茶侍候。壶门带托泥画桌,足部呈如意形。夹头榫素牙头圆腿桌,腿间加添横枨,牙条、牙头皆小,目的在增加与腿足的嵌夹面,使桌更加稳定。前方腿条凳显得质朴,乃日常生活用具。此图器物造型可上溯至五代、宋,然人物与刘松年风格相差甚远。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44.2cmX61.9cm 局部

宋 刘松年 醉僧图 95.8cmX4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最让人动心之处就是淡定、静雅的境界。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曾说道:“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陈子庄先生也言:“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南宋的苟安一隅,使当时很多文人多少有些失落的悲观的情怀。刘松年的这幅为怀素的写照之作,在我看来倒有几分自况之意。心不能畅怀,借酒以发之,身不能居之境,借画以图之,借醉僧之超然境界,表达自己卧游畅神之思。当然,这只是我面对刘松年这位八百年前的古人之作,做的一番遐想而已。

宋 刘松年 醉僧图 95.8cmX47.8cm 局部

宋 刘松年 补衲图 141.9cmX5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两名僧人坐于禅榻上,老者正潜心补衣,另一人则抱膝旁观。屏后,复有侍者二人,伫立捻茶。画中人物,表情鲜活而自然,衣纹用笔亦流畅有力。惟左下方款署之「画院待诏赐金带刘松年敬赠」及钤印疑伪。宋元罗汉画常见僧侣日常活动,此轴描绘僧人补衣,亦可归入罗汉画类型。刘松年是活动在十二世纪的南宋宫廷画家,以本院所藏<画罗汉>三轴最具代表性。若与<补纳图>相较,风格互异,本幅应系南宋晚期至元的画家托名所作。

宋 刘松年 补衲图 141.9cmX59.8cm 局部

宋 刘松年 画罗汉 117.4cmX56.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活动于1174-122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刘清波和暗门刘之号。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任职画院。工画山水、人物,时称绝品。此轴画一罗汉拄杖而坐,一在家弟子执经问义。罗汉抿嘴,双眼专注,神情生动。罗汉衣上的图案和屏风上的木纹以描绘如真。罗汉身后的屏风,以水墨画芦汀双鹭和秋渚鸳鸯,笔简墨淡,若有蒸岚迷雾,清远虚旷,正是典型的南宋汀渚水鸟画作。

宋 刘松年 画罗汉 117.4cmX56.1cm 局部

宋 刘松年 画罗汉 118.1cmX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活动于1174-122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画院学生,绍熙年待诏。山水、人物师张敦礼,而神气清妙,过于其师,时称绝品。此轴画一罗汉持竿坐石,一蛮王手捧珊瑚、宝珠供养。张敦礼的山水师法李唐,故此帧罗汉身后的山石用小斧襞皴层层皴染,短截劲健的用笔和沉郁的墨色将山石坚硬的质感一表无遗,依稀可见李唐画风的影响。画中的罗汉斜视蛮王,张口而喝,生活气息浓郁。

宋 刘松年 画罗汉 118.1cmX56cm 局部

宋 刘松年 画麻姑采芝仙 116.4cmX8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了仙山的神仙世界。人物虽小但用笔细劲畅利,神态生动。图中的松树较为突出,山石以刚硬的线条勾写形体,加斧劈皴,用淡墨横抹,显得山体轮廓的线条突出。全画构图饱满而丰富,人物与树石穿插自然,充满着幽静雅趣。

宋 刘松年 画麻姑采芝仙 116.4cmX82.1cm 局部

宋 刘松年 画瑶池献寿图 198.7cmX10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汉武帝内传》载,西王母曾往见汉武帝,并赠仙桃四枚。本幅绘远处云峰匝绕,前景清泉激岩,山径上霓旌云幛,车马随从掩映于树石间,丘崖后微露殿脊,苍松悬壁,西王母与汉武帝相向对坐交谈,众女仙捧桃实竞进,有祥瑞庆寿之寓意。其人物描绘精谨,松树造型夭矫多姿,山石为已定型之斧劈皴,设色明艳。画上无款印,虽题为宋刘松年作品,或乃承明代周臣、唐寅、仇英风格之后人所作。

宋 刘松年 画瑶池献寿图 198.7cmX109.1cm 局部

宋 马和之 闲忙图 124.5cmX6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和之: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擅长画人物、佛像、山水。他的人物画受吴道子、李公麟影响而又有所变化,能独创一格。中国传统人物 画衣纹十八描中的马蝗描就是他把吴道子的兰叶描变化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其画用笔起伏顿挫,线条粗细变化较明显,又飘逸流利,显得活泼 潇洒,富于韵律感。他画人物多以水墨为主,即使着色,也比较轻淡,当时人称之为“小吴生”(吴生即吴道子)。

宋 马和之 闲忙图 124.5cmX67.2cm 局部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226.6cmX11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理宗书「静听松风」,下钤「丙午」、「御书」二玺,左下钤「缉熙殿宝」印,成画年代下限为淳佑六年(1246)。前景高士戴冠覆纱,左脚半跏,右脚舒展,胸部微袒,右手轻执衣带,一拂尘置于地。高士凝神谛听,松叶、藤萝等都随风势翻飞,松涛声在蜿蜒水流和远景山峰围绕的空间回荡。清高宗题诗认为画中人物为「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的梁朝陶弘景。亦有学者比对理宗肖像,认为此画呈现理宗爱松形象。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226.6cmX110.3cm 局部

宋 马麟 三官出巡图 174.2cmX12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马麟三官出巡图轴三官为道教中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和解厄的水官,又称三元,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出巡的主旨在司察善恶,保护众生。幅中的布局和壁画相同,分三官为三层,各乘云驾水,旌幢扈从,威仪十足。随行者除天界、水界的仙人外,还有造型多变的鬼卒,表情生动有趣,值得仔细观赏。原标名为宋马远(活动于1190-1224)之子马麟(活动于西1195-1264年)所作。马麟秉承家学,为宁宗朝(1195-1224)画院只候。但本幅不类其画风,山石笔法已属明人风格。

宋 马麟 三官出巡图 174.2cmX122.9cm 局部

宋 马麟 溪山行旅图 147.9cmX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祇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宋 马麟 溪山行旅图 147.9cmX60.5cm 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