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 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泥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 京临安。倅,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代有承明庐,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视草:为重命起草制诰。15. 下列对这首词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上阕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词人心理描写,写出词人对时光流透的哀叹、始终不得重 用的失意和悲痛心情。B. 上阕的后两句运用想象与列锦手法,强化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从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C. 上阕写景造境思路清晰,词人从酒宴饯别写到归船远行再到儿女团圆,三个场景由虚入实,层层推进。层次分明。D. 上阕运用了直抒胸臆 、侧面烘托、化用典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16. 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 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答案】15. C16. ①首先词 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 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虚射惊落雁表达对自己不甘沉沦,杀敌报国的渴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 能力。C.“词人从酒宴饯别写到归船远行再到儿女团圆,三个场景由虚入实”说法错误,“酒宴饯别”“归船远行”是实写,“儿女团圆”之景是 词人想象友人归家之后的景象。因此三个场景应是由实入虚。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下阕“征衫,便好 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意思是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 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词人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接着,“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泥酒只依 然”两句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 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最后,至结尾再次提振精神:“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一个 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表达词人不甘沉沦的精神以及对杀敌报国的渴望。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