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 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机会主义错误。经过突破三次封锁线和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12月12日,党中央负责同志在绥宁芙蓉 (后属通道) 召开会议讨论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会议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决定转兵西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西进,于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遵义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随后,红军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月,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原来活动在川陕苏区的红军第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开始,向西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 6月14日,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共中央主张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但张国焘却主张西退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青海、西康等地。为了解决这个重大的战略问题,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红军集中主力北上的战略方针。 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迅速北上。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讨论形势与任务,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强调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是当前红一、红四方面军面临的历史任务。 9月初,张国焘主张南下,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中共中央先行北上,于9月11日晚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今高吉)。 1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后,中央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 在红一、四方面军长征期间,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分别于1934年11月、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率领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二十五军主力2500余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开始向西转移,12月进入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为策应和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东部。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不幸牺牲。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于延安附近,成立红十五军团,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11月初,与中央率领的陕甘支队胜利会师。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下,1935年11月19日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月进入黔东,之后向黔西转移。按照红军总部的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险,于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 中共中央指令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与中央会合。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其中红一方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 这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胜利前进的强大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