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家精解:三阴三阳的含义!

 新用户99775517 2023-06-01 发布于山东

三阴三阳的本意

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3.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它是干什么的呢?《黄帝内经》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大自然有什么,人就有什么。所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甚至天有365天,人有365节。这样来比喻,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样比喻呢,尽管有些地方,显然从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有些可笑,人也不是365根、365节骨头,有些太机械,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思想,这种人和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它是什么意思呢,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命名经络的。

4.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我们下面重点讲的是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应当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这一大堆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

为什么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它归属于太阳呢?因为体表的阳气的量最大,他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所以就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什么?是阳证;病势是什么?是阳证的初起。你不是说太阳的阳气量最大吗,可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邪气的性质呢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阴阳相叠加,你说充其量不是阳证的初起阶段吗?所以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阳证最厉害的,它是阳证的初起。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阳证的极期。

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

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

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这就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它属于阴证,可以说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

当然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去喜马拉雅山爬山,结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里头,那你身体再好,心肾阳气再棒,那个阴寒太盛,你这个生命也恐怕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说,对于心肾真正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的预后是很差的,你必须积极救治;而对于寒胜伤阳的证候,我们另外说,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少阴病还有自愈的。什么情况下会自愈?心肾真阳不衰,而且寒胜伤阳为主的这种证候,甚至阳气恢复之后,它会自愈。

至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我们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就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呀。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但是'厥'者尽也,'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

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你说它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这样的话,我们讲到了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它是一种病理的(含义)。三阴三阳的这种命名,它包含有病位的意义、包含有病性的意义、也包含病势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病证的概括

附:大道至简:伤寒六经核心直指!

伤寒六经者,三阳三阴也,由腑而入于藏也。三阳者,太阳膀胱,阳明胃肠,少阳胆腑是也。三阴者,太阴脾藏,少阴心肾,厥阴包肝是也。

试以开阖论之,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阳枢;太阴主开,少阴主阖,厥阴主阴枢。

太阳主阳门之开,乃阳气开放升发也,亦为阳之表,寒易伤之,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膀胱为水经水腑,寒伤之,则水患为病。故治太阳病,为治水也。太阳膀胱经,主地气上为云也,乃使体内之水湿蒸腾于外也。若寒伤之,则地气上为云之功能减弱,甚者地气不能上为云也,此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伤寒证是也。若寒邪郁内化热,则可稍助地气之上为云也,故又有太阳伤寒郁热证。太阳膀胱腑者,主天气下为雨也,乃使体内之水湿渗利于下也。若寒伤之,则天气下为雨之功能减弱,甚者天气不能下为雨也,此即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是也。若天气不能下为雨,则水湿不能渗利于下,泛于四肢,聚湿为痰,此即太阳水泛证与太阳痰饮证是也。

阳明主阳门之合,乃阳之大者,热易聚之,热聚生燥,故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治阳明病,治燥热也。阳明者,胃肠也,然言大肠则肺已赅于内,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燥伤于肺,肺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肺热证,亦即阳明肺经证是也。燥伤于胃,胃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胃热证,亦即阳明胃腑证是也。燥伤于肠,肠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肠热证,亦即阳明肠腑证是也。然言阳明肺热证,则温病已赅于其中。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一切气郁为患,皆可从肺论治,此统为阳明肺气膹郁证。

少阳主阳门开阖之枢,乃阳门转动之关键也,亦与阴门相交接之关键也,亦为用之枢转。少阳乃阳之小者,又为阳木,风气亦主之,风热聚于少阳则助其热也,故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相火煽于胆经,则胆经热起,此即少阳胆经热证,亦即少阳胆经气分热证。相火煽于胆腑,则胆腑热起,此即少阳胆腑热证,亦即少阳胆腑气分热证。然少阳亦为与阴门相交接之关键,故又主半表半里也,故邪伤之稍深,则发为少阳半表半里证。

太阴主阴门之开,乃阳气入里收藏也,太阴为脾藏,为水湿化合之本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皆需经由太阴也。故曰: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太阴为病,水湿聚之,阳藏亦伤之,故发为太阴寒湿证也。水湿聚合则又可发为水泛,此即太阴水泛证。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一切水湿为患,皆可从脾论治,此统为太阴水湿证。

少阴主阴门之枢,乃阴门转动之关键,主导水与火的枢转,亦为体之枢转也。少阴亦为水火之藏,上为君火,从离卦,真阴寓焉,下为相火,从坎卦,真阳寓焉。故曰:少阴之上,热气主之。故邪犯少阴地界,上为君火,离中真阴易伤,发为少阴心热证,亦即少阴热化证;下为相火,坎中真阳亦戕,发为少阴肾寒证,亦即少阴寒化证。然少阴水火既济,心火不旺,而肾水不寒,然水火不济,则发为上证,故又有少阴水火不济证。少阴君火之真阴伤,则君火之真阳亦浮越,故又有少阴心阳浮越证。少阴相火之真阳伤,则真阳虚衰不制阴气,阴气上越而真阳亦与之上浮,故又有少阴肾阳浮越证,此即虚火上冲,亦龙雷之火上越也。少阴肾乃水藏,真阳不足则不制阴水,阴水上涌四泛,发为少阴水泛证。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一切痛痒为患,皆可从心论治,此统为少阴痛痒证。经又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一切寒气为患,皆可从肾论治,此统为少阴寒气证。

厥阴主阴门之阖,又为罢极之本,乃从阴入阳也。厥阴亦为风木之藏,上为心包火,从震卦,相火寓焉,下为肝阴木,从巽卦,风木寓焉。故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风火相煽,发为消渴,此即厥阴风火证。

然厥阴从阴入阳,邪犯之,厥阴阴体伤,发为厥阴肝寒证,亦即厥阴纯阴证,若阳气在里,当出不出,郁而生热,发为厥阴心包火热证,亦即厥阴纯阳证,若两者并存,则寒热错杂,此即厥阴肝寒心包火热证,亦即厥阴寒热错杂证。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一切风气为患,皆可从肝论治,此统为厥阴风气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