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月鳞鳞光,马踏月光碎,蒲松龄的十首经典诗词,你读过几首?

 云端书馆 2023-06-01 发布于河北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淄博)人。清诸生。

早年与同郡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人有"郢中三友"之目。屡应乡试不售。入友人宝应知县孙蕙幕中。旋北归。常在缙绅人家设帐授徒。

七十岁后隐居不复出游。所撰《聊斋志异》为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之冠。亦工诗词曲。其词纵笔所如,真率自然,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有《聊斋诗集》、《文集》等。今人辑有《蒲松龄全集》。词集名《聊斋词》。

1、《夜渡》

蒲松龄〔清代〕

野色何茫茫,明河低欲坠。

水月鳞鳞光,马踏月光碎。

夜色苍茫,一片静谧,银河斜贯长空,低压如坠。月光下,水面粼粼波光,马行走在岸边,将月光都踏碎了,也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首诗写得静谧,唯美,画面感极强,读来清冷寂寥,别有神趣。

2、《行乡子·忧病》

蒲松龄〔清代〕

座上凝眸,枕畔搔头,苦呻吟似燕啁啾。

啸歌未废,临眺全休。有三分痛,七分痒,万分忧。

漏催五谪,思多千缕,一丝丝乱绪横抽。

人间三恨,凄断无俦:是病中月,愁里雨,客边秋。

这首词写成于客居异乡的病中,故充溢着由病而引起的愁、苦、忧、恨诸种复杂情绪。

词中所概括的“人间三恨”,是诗人饱经人间沧桑、历尽人生苦难的艺术写照,也是诗人长期背井离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验的理性升华,进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共鸣和意念认同。

3、《采莲曲》

蒲松龄〔清代〕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这是一首情歌,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记述的是一次与情郎的邂逅相遇以及由此引出的内心活动。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率近于俚”,但近乎天籁,“自饶天真” ,余味无穷,毫无扭捏雕琢之迹。把一个天真、纯朴、羞涩、痴迷的采莲少女的鲜明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4、《采莲曲》

蒲松龄〔清代〕

返棹孤舟漾碧波,少年逼趁半塘中。

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

湖塘碧波荡漾,小伙子驾孤舟采莲归来。采莲之后,或许天色稍晚,有点急不择路,匆匆打桨而返,当小舟荡至塘中,不觉踟蹰犹豫起来,不知往那走,一时并无把握。

当他举棹欲发之时,耳边传来了一个很熟悉的声音,那不是邻居那个姑娘在唤我的名字吗?顺着她的声音,他终于荡出荷叶的迷宫。

5、《钞书成适家送故袍至作此寄诸儿》

蒲松龄〔清代〕

满院风霜日影寒,朝来薄饮意阑珊。

衣烦爱惜身为用,书到集成梦始安。

生苦文章为障孽,老于桔柚识甘酸。

儿童应念贫中福,坐对蓬窗受亦难。

康熙四十六年深秋,正当蒲松龄最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抄写工作时,恰好家中派人送来他往年穿过的旧袍,于是随手写下这首诗交来人带回,以自己艰苦创作的切身体会,勉励儿子们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这首诗的着眼点在于勉励儿子们珍惜时光,但作品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主要笔墨用于叙说自己书成之后的感受和体会,最后才一语点醒。这样循循的诱出,让儿子们更容易接受。

6、《喜雨口号》

蒲松龄〔清代〕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康熙十二年春夏遭逢大旱,向来关心民间疾苦的蒲松龄面对这种情况,忧心如焚。他天天望雨、祈雨;一旦得雨,便欢喜雀跃,诗情潮涌。这一首《喜雨口号》便是其中之一。

风刮了一夜,松林里的松涛声犹如潮起潮落,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伴随着松涛声的是一夜的潇潇细雨。田地里的庄稼经春雨滋润后,该也和槛外芭蕉一样抽叶拔节了罢。

7、《夜小雨》

蒲松龄〔清代〕

短更长更愁絮絮,三点两点雨星星。

雨声不似愁难断,颠倒匡床月入棂。

短更长更,愁絮绵绵,更由短渐长,表明诗人孤愁萦怀,难以入眠已经多时了。三点两点,雨声零落,雨点由三到两,可见雨声愈来愈疏。三点两点的雨声,只有在更深夜静之时,不眠之人,才能听得见。

愁思比雨声细密绵长,如此绵密不绝的愁思,直教诗人无计可除,辗转反侧,不能安席。这时,月入窗棂,清冷幽绝的月光照着不眠的诗人,结语余音袅袅,回味不尽。

8、《吟冬虫夏草》

蒲松龄〔清代〕

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

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

蒲松龄不仅以满腹才情写了动人心弦的《聊斋志异》,他还精通医道,对中医中药有些研究。蒲松龄在乡间做私塾教师时,就经常给百姓看病,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出了名贵中药冬虫夏草“一物竟能兼动植”的特点。冬虫夏草一药而兼有动物和植物的属性,使蒲松龄觉得非常神奇。

9、《惜余春》

蒲松龄〔清代〕

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

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

甚得新愁旧愁,铲尽还生,便如春草。

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

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

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

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因为愁怨变成了情痴,相思也转作了想念,日日夜夜为情痴狂。海棠带着醉意,杨柳春日忧伤,都是同一样的情怀。新愁旧恨,铲尽了又生出来,犹如春草一般。自从别离后,只好在奈何天里,虚度黄昏与早晨。

今日里紧锁的眉头犹如那春山,望穿秋水,想要忘记却又无法忘记。芳枕惊梦,玉漏惊魂,想要安睡又如何能够睡好呢。不要说长宵如年,就是一年的时间也比这更夜要短,因为度过三更时间犹如度过了三年,更何况又有谁人不会老去呢。

10、《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清代〕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

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

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到济南府参加乡试,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弊端百出,“盲试官”常常“黜佳士而进凡庸”(《聊斋志异·叶生》),他又一次落第了,与他同赴考场的王如水也落第了。才华横溢的蒲松龄却屡困场屋,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愤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赠给友人王如水。

这首词艺术上很有个性,词风有如散曲,笔锋随情绪而走。言词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入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所思所想,可以捉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