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的《七律 长征诗》之后凡是颔联和颈联没有用典的都不叫律诗。

 古稀老人赵 2023-06-01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主席的长征诗尊敬抄录(敬录)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nan),

万水千山只等闲(xian)。

五岭逶迤腾细浪(lang),

乌蒙磅礴走泥丸(wan)。

金沙水拍云崖暖(nuan),

大渡桥横铁索寒(han)。

更喜岷山千里雪(xue),

三军过后尽开颜(yan)。

文章图片2

这首七律,主席早就写好了,只是没有发表,解放以后就投稿了,这里面有三个故事,现在已经解密,之前是不许提的。

文章图片3

第一是这首诗主席送到编辑部的时候,标题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有《长征诗》三个字,具体是什么原因没有标注为律诗两个字,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不过这两个原因都是揣测,是在90年代以后了,一个是主席在写“更喜岷山千里雪”里有笔误,本来因该是“更喜千里雪岷山(shan)”,主席发现以后,认为是乱律,还有就是这句和下面一句“不对仗”,所以就没有标注为七律,而且主席在“西风烈”的时候进行了稿纸上的涂改,被柳亚子批评,最为关键的是“雪岷山”是宾语倒置还是主语后置,怕有争论。

文章图片4

第二个是郭沫若看到这个作品后很生气,认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只字太过于狂妄,另外“只”字是乱韵的,应该改为“如”或者“若”才对,另外就是这个诗里面使用了5个典故,也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也是一个典故,所以也不能算是“律诗”当然,他也看出这句没有“一律到底”,他有两个想法,一个是他自己给改一下,一个是退稿让作者自己改,而吴晗看完这个作品以后很惊讶,因为这首诗主席的辨识度很高,郭沫若毕竟不是专业研究古典诗词的,他会写未必会看,但是吴晗不一样,但是吴晗这个人是个很圆滑的人,他不说出来,给郭老讲了一个故事,说清朝乾隆年有个人不知道主字上面那个点也是一个字,也读主,给人家上课说点主就是在王字上点一个点,把王字点成主字。郭老也不是傻子,立刻就明白了,于是大笔一挥就定稿了。

文章图片5

第三个,其实是第二个的另外一个版本,就是也是吴晗说了话,但是不是说的这个,是有一次乾隆把自己的诗作给下面的大臣看,但是并没有说是自己写的,但是很多官员都看过乾隆的诗歌,一看就是“二万体”,于是纷纷说写的好,但是有一个大臣没有看出来,乾隆故意把翁仲写成了仲翁,他就在下面批了一个“仲翁是二大爷”,信手给改了过来,于是皇帝大怒,把他赶回老家,房梁上悬挂“名教罪人”四个字,永生不能摘下来。当然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但是郭老是通人,立刻就明白了,不但审发,还给加了两个字“七律”,至于是不是“七律”,到现在也没有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文章图片6

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算老几?郭沫若都说是,你敢说不是?就算不是也是是。今日头条上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不懂还说别人不懂,但是你再懂有什么用?还不是要看“专家”的,专家说黄豆能放屁,你说不能,人民群众还是听专家的。

文章图片7

主席的律诗都使用了典故,那就范本,从此以后,凡是没有在颔联和颈联里使用的典故的就都不叫律诗了,我还是那句话,你百度了半天有什么用?用《食神》里面周星驰的原话说:你懂个屁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