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规模最大的烂尾寺庙工程,仰山栖隐寺,位于北京房山区的深山老林里……曾经是皇家寺庙拥有僧人万人,始建于金 京西仰山栖隐寺 京西仰山栖隐寺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樱桃沟村(原名寺下村),其始建应不晚于金代,曾是皇家寺院,兴胜于金代。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赐寺额为“仰山大栖隐禅寺”,金章宗时期被誉为“八大水院”之“灵水院”。据说,金章宗也曾驻跸此处。 此外,万松行秀(万松老人)奉金章宗之诏曾主持仰山栖隐寺。万松老人塔现立于西四南大街43号,为北京城仅存的密檐式八角九层元塔,但目前能看到的是清代重修塔,其元塔已被包裹入清塔。万松老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从重修的仰山栖隐寺“天王殿”门口倒卧在地的明代翰林学士刘定之撰写的《重修仰山栖隐寺》石碑上能够了解:仰山栖隐寺有“五峰八亭”。“五峰”即:北曰级级峰,西曰锦绣峰,正南为笔架峰;又寺东曰独秀峰,西曰莲花峰。“八亭”指寺东山口有接官亭,寺东有回香亭;寺门之东为洗面亭,西为具服亭;寺之正北有列宿亭,列宿之东北有龙王亭,亭下水一泓,清而甘,南流入于方井。龙王之东北有梨园亭,寺之西北有招凉亭。 今从寨口-栖隐寺-大觉寺徒步,栖隐寺返回大觉寺时较陡峭的山峰即是“级级峰”,而在山顶望见对面被驴友称作“桃花尖”的山峰应是“独秀峰”。目前的新修山门外左右两边的亭子,我理解是过去的“洗面亭”、“具服亭”,在寨口去往栖隐寺接近栖隐寺的路上,所见到的柱顶石应是“接官亭”处,因从此处开始下山,能俯瞰栖隐寺。遗憾的是,栖隐寺因无序扩建,找不到其他“亭”的踪迹。 在仰山栖隐寺老墙墙根附近有《师祖辨公大和尚开山道行碑》碑首、不见碑身,此辨公指宋金时代著名高僧希辨禅师,他在仰山栖隐寺圆寂,因此,此碑很可能是金代遗存。墙根处还有“第二十六代满禅师塔铭并序”。 另据记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曾奉旨撰写《仰山栖隐寺行满禅师道行碑》,遗憾未见到。 目前,在仰山栖隐寺塔院内存有古砖塔二座。一座三层密檐+覆砵式异形塔即“妙行大师塔”及一座三层密檐塔。在栖隐寺外于1979年所发掘出的金代窝鲁欢(完颜宗隽)坟茔,妙行大师即其女。 西四南大街与义达里正对面的有条老胡同叫做:砖塔胡同,这条胡同里曾经居住过大文豪鲁迅、名作家张恨水、老舍、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不凡的人物,这条胡同的名字缘于胡同口的一座古塔:“万松老人塔”。塔始建于元代,1753年重建,高16米,初为八角七层,重修时又加高了两层,为八角九层。此塔是北京唯一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分内外两层,四面为拱券式,塔心和外层之间为八面形环廊,大塔中包围着一座小塔(清代塔包元代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这座塔是为纪念万松行秀禅师而建的墓塔。万松行秀禅师:金、元时期的高僧。他是河南洛阳人,俗姓蔡,15岁时在荊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深受金宗章的器重,赐他居住京西郊仰山栖隐寺,万松行秀禅师81岁时在栖隐寺圆寂。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万松老人塔。塔院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清乾隆十八年康亲王永恩奉敕重修”,可见皇家对万松行秀禅师的重视。现在看到的塔是1927年由著名的文人、北洋时期的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的,重修时又加筑了院墙和门楼。这座塔从元代初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塔院可以进入参观,以前来过几次,今日又来到这里,近年在塔院外大门侧掛上了一家叫做“正阳书局”的牌子,走进院内,几间房子变成了书店,新旧书放滿了书架。小院里堆放着一些古董类的石块、木板,将这座千年砖塔被杂物挤在了中间,凌乱不堪。文物部门为何准许一家书店占据了文物古迹的塔院,让我百思不解。据说“正阳书局”的创始人是一位80后名崔勇,这是一家文化公司,最初在大栅栏廊房头条。塔院里这些书籍以古籍、旧书为主,还有北京老地图等,读者可以免费阅读。院中这座“元万松老人塔”巳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 仰山栖隐寺 北京最大的烂尾工程 ♦始建于北魏,鼎盛于辽金。万松老人(葬于西四砖塔胡同)曾在此主持,耶律楚材在此修行。元赵孟頫奉旨撰写碑文,明姚广孝也曾到此。 ♦此寺先毁于抗日战争,后学大寨拆除了寺塔(原塔80余座)修建梯田,仅存山门和三座古塔。 ♦2006年区政府投资复建,又拆除了老墙和一座古塔,2013年被国土局叫停,现在成为最大的寺院烂尾工程。 首先没想到只是隔了半个月体脂率就从19下降18,看来小DU怡情,果然能起到督促自己的作用! 早上5点多就出发了,目标北京门头沟! 话说四月底的北京早上是真凉啊……在车里开车冻得我直哆嗦,还以为发烧了! 特意走的长安街,国旗仪式已经结束,早上六点的天安门广场已经全是人,身穿各种颜色的衣服,被各大旅行社承包了[我想静静] 先去门头沟区吃了个早餐,在新新饭庄吃了个网红包子,七点多就已经排满等待的人,刚出笼的磨盘大的蒸屉,瞬间就没了,后面的人只能再等二十多分钟!可想这家包子的受欢迎程度! 据说旁边的新桥炸鸡店也不错 |
|
来自: 新用户36889919 > 《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