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暴躁易怒,不是典型的“双相”!更合适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晴日心理 2023-06-01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4603 字       

阅读时间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暴躁易怒、打人砸物不是躁狂发作,而是激越状态

02、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激越状态?

03、父母要有意识这么做,孩子会减少情绪波动

暴躁易怒、打人砸物不是躁狂发作,而是激越状态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大量被其他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但经过详细的问诊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也就是没有过心境高涨、兴奋亢奋、思维奔逸、自高自大等表现。

但他们患病后明显变得暴躁易怒,曾经在家大发脾气、砸东西、大吼大叫,甚至打骂父母。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这是“易激惹”,进而认为这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表现,所以会把患者诊断为双相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在国内外的临床中是存在争议的,有的精神科大夫并不这么认为。

比如,我们多次提及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颜文伟教授曾指出,躁狂/轻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的,这种高涨的情绪甚至能感染他人,“有的医生,不管什么疾病,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认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那是不对的”。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中,也针对“激惹”和“激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防卫为目的的攻击为“激越”,以掌控为目的的攻击才能称为“激惹”;“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患者内心其实是压抑、焦虑的,而“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患者是因为内心自大,容不得别人质疑,所以动怒。

而且,当处于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患者在不生气时,其余时间会表现得愉悦、高兴,对未来充满计划和希望,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积极乐观。

显然,很多青少年患者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变得暴躁易怒,是因为内心极度的痛苦、压抑、绝望,是大量负性情绪积累后的大爆发,因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所出现的“激越”状态,而不是“易激惹”状态。

而且他们情绪大爆发后也没有高兴、愉悦,而是跟大发脾气之前一样,继续情绪低落、消沉,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失控过激行为而感到非常自卑、愧疚、自我否定。

在我们接诊的、被其他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大约有80%都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认为这部分患者更加适宜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当然,关于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定义在国内外临床上仍有争议,这里也不是指其他大夫的就是误诊。这部分患者虽然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但在临床实践中碰到这样的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数量较多,而且DSM-5“泛双相化”趋势非常明显,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患者为“泛双相化”患者。

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激越状态?

不过,有的家长和读者仍感到疑惑:

如果上述症状属于抑郁症可伴有的激越状态,那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有,有的则没有?

哪种类型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激越状态?

最近,我们在结合了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的多学科(MDT)诊疗实践中,对“抑郁症伴激越状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突破性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上述疑问。

我们曾在分析抑郁症的病因时提及,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更确切地说,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关于抑郁症病因的相关文章,可重点看这两篇:

神经递质、遗传和心理社会因素,哪个才是抑郁症的“元凶”?

“孩子就经历了些小事,咋就抑郁了呢?”这些家长没有理解“叠加性心理创伤”的真正含义

那如果抑郁症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同一类型、甚至是来自同一个人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量变到质变”,这部分心理创伤就非常容易被一些线索激活,一旦激活,情绪会表现为非常激动。

比如,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患病后变得异常敏感,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可能导致孩子非常激动,甚至歇斯底里、打人砸物、疯狂自残,严重的甚至要紧急送往医院。

这部分父母如履薄冰,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尤其有的父母意识到孩子生病与自己过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内心愧疚,即使孩子情绪激动时对父母拳打脚踢时,他们也不敢反抗,默默忍受。

事后,有些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分了,甚至会向父母真诚地道歉,父母也很容易原谅孩子。但过不了多久,孩子仍然容易大发脾气,激动时仍会动手。

这往往就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父母反复对他们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常见的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严厉,经常因此对孩子指责、否定,骂孩子蠢、笨、没用。在以前,孩子往往是敢怒不敢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也尚能维持,叠加性心理创伤也还没有积累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地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当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孩子逐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正常生活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时,父母过去造成的心理创伤就很容易被激活。

有时,父母并没有批评孩子,可能只是听到孩子的成绩后稍微有点失望,甚至有时只是善意地关心孩子最近的学习,但孩子很容易条件反射般地认为父母就是想骂自己,立刻变得烦躁,甚至大发雷霆,指责父母从不关心自己,只知道问成绩。

如果情节更加严重的话,可能父母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会从负面角度理解,马上不耐烦、愤怒,根本不愿意跟父母待在一起。

其实,从某个程度上讲,这种大量同类型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激越状态”,甚至已经达到了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程度。患者对某些方面的事物特别敏感、警觉性特别高,极力回避,而且情绪不好时,很容易难以自制地想起创伤情景。

希望父母们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个状态,从表面看,孩子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而异常激动,但其实这背后是他们经历了大量的、类似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所以形成了病理性的条件反射,“一点就着”。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也有类似情况。比如丈夫忘记了完成妻子交代的某个小事情,也没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但妻子得知后马上破口大骂,非常激动。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至于吗?如果真的只因为这么一件事,确实不至于,但这背后往往是因为妻子过去已经遭受过大量类似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出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

只不过,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自己未必能意识到这背后具体有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有些可能还记得,想起来时也感到难受;但有些发生得较早,只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外显记忆层面已经遗忘了。所以他们自己也想不明白,有的发火后还会自责。

另外,虽然大部分抑郁症伴激越状态的青少年患者主要都是“窝里横”,他们的暴躁易怒只针对家人,而在外人、陌生人面前,他们往往不敢发火,甚至有讨好型人格。

但是,有些青少年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他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容易出现激越状态,容易与别人发生剧烈冲突、言行过激,甚至有出格行为。

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不但容易导致流血事件,而且如果孩子的出格行为被旁观者拍下来放到网上了,孩子很容易遭受到大量网友的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导致“社死”。孩子就更加愤怒、绝望、极度自我否定,病情会骤然加重。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更要学会积极引导,有效地帮孩子“灭火”,尽量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相关文章:抑郁、双相孩子与别人发生剧烈冲突,言行过激,父母如何及时有效“灭火”?

父母要有意识这么做,孩子会减少情绪波动

父母了解“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背后的心理根源后,该如何做才能尽量减少孩子出现这种症状,甚至帮助孩子减小情绪波动的频率和程度,并加快康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