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北京三十五中初三(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2023-06-02 | 阅:  转:  |  分享 
  
2020北京三十五中初三(上)期中化 学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5分)1.(1分)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B.达尔文C.拉瓦锡D.牛顿2.(1分)下列配制与使用火药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精磨配料B.称量
配料C.混合配料D.点燃火药3.(1分)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镁条易折断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C.铜具有良
好的导电性D.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4.(1分)食用瘦肉可以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A.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5.
(1分)下列是由化学变化提供能量的是(  )A.火力发电B.风力发电C.水力发电D.太阳能电池路灯6.(1分)下列图标中,表示腐蚀
品的标志是(  )A.B.C.D.7.(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硅B.氧C.铝D.铁8.(1分)决定元素种类的
是(  )A.质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9.(1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气体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10.(1分)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
子的是(  )A.2HB.2H2C.H2D.2H+11.(1分)实验室中的块状石灰石通常盛放在下面的哪种仪器中(  )A.广口瓶B
.细口瓶C.滴瓶D.集气瓶12.(1分)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灭火B.作燃料C.光合作用D.医疗急救13.(1分)水果散
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14.(1分)
以下各图能表示纯净物的是(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  )A.B.C.D.15.(1分)下列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方
法中,正确的是(  )A.闻气味B.观察颜色C.加澄清石灰水D.插入燃着木条16.(1分)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
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B.3C.4D.717.(1分)下列元素符号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氖 NeB.钾 KC.金 AUD.汞 Hg18.(1分)下列对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Ca
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B.H2中的“2”表示两个氢离子C.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元素D.2NH3中的“2”表
示2个氨分子19.(1分)长途运输活鱼,常用过氧化钙增氧。CaO2中Ca是+2价,则O的化合价为(  )A.+2B.0C.﹣2D.
﹣120.(1分)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D.将
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21.(1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水资源不会短缺B.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
水的硬度C.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D.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一定是软水22.(1分)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
,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元素名称为镁B.质子数为12C.元素符号为MgD.核外电子数为24.3123.(1分)钠原子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外有3个电子层B.质子数为11C.最外层电子数为1D.在化学反应中
易得电子24.(1分)小明做了一个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所示
)。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资料:CO2能溶于水)(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
上升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水蒸气25.(1分)
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有二氧化碳产生C.若a处粉末是硫粉,b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D.若a处粉末是红磷,能看红磷燃烧有白烟产
生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45分)26.(6分)了解国际空间站内的“空气”。(1)站内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O
2与N2的体积比约为   。(2)站内O2的来源。①主要来源是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备用O2由分解高氯酸锂(LiCl
O4)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LiCl),该反应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   。(3)过滤器中的活性炭可除去有气味的物质,利用了活性炭
的   性。(4)呼出的二氧化碳用固体氢氧化锂(LiOH)吸收,生成碳酸锂(Li2CO3)和水。①Li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
,其计算式为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7.(2分)医用双氧水是过氧化氢与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的液体,常用于伤口消毒
。过氧化氢容易分解,光照会加快其分解速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医用双氧水是化合物B.医用双氧水应该放置
于暗处密封保存C.将医用双氧水涂于伤口消毒时有气泡产生,该气体可能是氧气(2)最新研究表明,在光照条件下,利用Pt/TiO2为催化
剂分解水可以得到过氧化氢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8.(3分)水是生命之源。(1)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
饮用水,主要过程如下:①能被过滤装置除去的有害物质的直径   (填“大于”或“小于”)滤孔直径。②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压缩冷凝时空气
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变化的是   。(2)电解水实验如图2所示,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是   。29.(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燃放
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黑火药、特效药剂等。黑火药由硝酸钾(KNO3)、硫磺(S)和木炭组成,燃烧时,瞬间产
生大量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热,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引起爆炸。燃放烟花爆竹时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是由于黑火药中的硫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硫。特效药剂常含一些金属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下表为几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所含金属元素钠钙钡铯火
焰颜色黄砖红色黄绿蓝烟花虽美,但燃放不当也会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等事故。另外,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以及粉尘,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会引起雾霾等环境问题。(如图为2017与2018年春节期间房山区PM2.5含量随时间变化
的趋势)为此,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逐渐开始实施禁放、限放政策,希望大家能依法文明燃放。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烟花爆竹
中加入氯化钡(BaCl2),则其火焰颜色可能为   。(2)观察图1可知,民众在   (填序号,下同)时间段里燃放烟花爆竹最多。A
.除夕13:00~19:00B.除夕21:00~初一3:00C.初一7:00~13:00(3)观察图1可知,房山区在2018年春节
期间实行的烟花爆竹禁限令取得了成效,依据是   。(4)燃放烟花爆竹可能产生的问题有   。A.环境污染B.人身伤害C.引起火灾(
5)下列关于烟花爆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烟花爆竹是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B.燃放烟花爆竹后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是因为生成了二氧
化碳C.烟花爆竹燃放时五彩缤纷,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燃放D.烟花爆竹燃放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火焰,是因为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
合物30.(2分)变压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可以使
分子筛重复使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B.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C.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
体压强有关(3)另一种分离氧气和氮气的方法是先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资料: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
,氮气的沸点是﹣196℃。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状态是   (填序号)。ABCD氧气液态液态气态气态氮气液态气态液态气态31.(3分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
体,其化学式为   。(2)CH4是化石燃料中   的主要成分,其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3)在合成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
的元素是   。(4)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   。32.(5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在水、铁和
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2)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填序号)。(3)
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化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在高温、高压、催化
剂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氢气化合反应生成氨气(C),进而生产出尿素(D)等其它的氮肥。请根据下列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①每个D分子
是由   个原子构成的;②写出A→B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基本反应类型为   。33.(4分)根据如图实验室常用仪器填空。(1)
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d   ,e   。(2)在实验室中完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化学反应式为   ;图A是气体发生装置,请在图中
方框内将装置图补充完整。34.(8分)根据如图所示研究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式为   。(2)图2实验中观察
到细铁丝剧烈燃烧、放出热量、   、   。(3)图1液体的作用是   。(4)同学们在实验时发现另外一些燃烧实验也常在容器中放少
量的水,其作用各不相同。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装置A.硫在氧气中燃烧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①实验A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②实验
B中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量筒中水的作用是   。35.(2分)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
:Y型管体积(已去除胶塞占的体积)为a 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b mL。实验步骤:检查气密性;用酒精灯加热红磷至燃烧;反应结束并
冷却后,读取注射器中水体积为c mL。(1)实验中红磷和水要足量,目的是   。(2)根据实验数据,求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计算式
为   。36.(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①CoO+H2SO4 ═CoSO4 +H2O②2Co2O3 +4H2SO4═4CoSO4 +O2↑+
4H2O③Co2O3 +2H2SO4 +Na2SO3 ═2CoSO4 +2H2O+Na2SO4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
有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表所示:实验矿石用量/g硫酸用量/gNa2SO3
用量/g温度/℃钴元素的浸出率/%185.7112.6208556.39285.716.3108549.98385.716.310
6543.33485.716.310.436573.95585.716.310.866574.77【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1和
2,可得出的结论是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填序
号)。(3)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有   。【反思与评价】(4)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填序号) 的提取条件更合
理。2020北京三十五中初三(上)期中化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5分)1.【分析】根据对空气组成研究史
的了解、根据各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判断,选择最早提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即可。【解答】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
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
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故选项错误。C、
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D、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选项错误。故选:
C。【点评】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2.【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精磨
配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混合配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称量配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D、点燃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3.【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
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解答】解:A、镁条易折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
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
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
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物理性质.4.【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宏观概念;而单质指的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食品、药品中的铁,碘等都是指的元素.【解答】解:食用瘦肉可以补铁
。这里的“铁”指的是元素,是因为这些食品中有含有铁元素的物质,铁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不是指的铁单质和铁原子。故选:B。【点评】本题主
要考查了分子、原子、元素、单质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
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
、火力发电需要煤炭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风力发电只是轮子的转动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水力发
电是水的流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太阳能电池路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
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6.【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物质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严禁烟火标志,故选项错
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分
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
、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A、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故选项错误。B、氧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
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氧,故选项错误。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选项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分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
子数或核电荷数。【解答】解: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故选:A。【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9.【分析】A、根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红磷在空
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
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说法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烟,是固体,不是气体,选项说法错误;C、碳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不是固体,选项说法错误;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10.【分析】本题
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才能根据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
地表达其意义,作出正确的判断.【解答】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H表示2个氢原子,故A正确;B、标在分子式
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B错误;C、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故H2表示
一个氢分子,故C错误;D、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故2H+表示2个氢离子,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
1.【分析】石灰石是一种块状固体药品,根据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分析.【解答】解:A.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符合题意。B.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药品,不合题意。C.滴瓶用来储存液体药品,不合题意。D.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2.【分析】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
燃烧和供给呼吸。【解答】解:A、用于灭火错误,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作燃料错误,故选项错
误;C、氧气属于光合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原料,故选项错误;D、用于急救病人,属于氧气的用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同学们应该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氧气的性质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3.【分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
些现象。【解答】解:我们能闻到水果散发的香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中的缘故,与分子的大小、分子
之间的间隔无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理解分子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分析】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解答】解:A、图示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B、图示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
混合物,故B错;C、图示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图示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C。【点评】解答本
题关键是熟悉纯净物的特点。15.【分析】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
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都是没有气体的气体,用闻气体气味
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氧气和空气,故选项错误。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
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故
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
别.16.【分析】根据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某种
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4=7。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
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7.【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
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解答】解:A、氖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e,故选项书写正确
。B、钾元素的元素符号为K,故选项书写正确。C、金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u,故选项书写错误。D、汞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g,故选项书写正确
。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分析】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
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解答】解:A、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
要省略。可知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而非钙的化合价为+2 价。错误;B、当一个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时,原子的
个数作为对应原子的下标,可知H2 中的“2”表示每个氢分子是两个氢原子构成的而非两个氢离子。错误;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
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可知2Mg 中的“2”表示两个镁原子而非元素。错误;D、由分子的表
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可知2NH3中的“2”表示 2 个氨分子。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
关键所在。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19.【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过氧化钙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钙元素显+2,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2)+2x
=0,则x=﹣1。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化合价原则等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20.【分析】A、取用液体
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D、将残留试液
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图示做法正好相反,故A错误;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
,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故B错误;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故C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
,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掌握常用仪器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1.【分析】A、根
据地球上的总水储量是有限的分析;B、根据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解答;C、根据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解答;D、根据
自来水净化过程中无法去除钙、镁离子分析。【解答】解:A、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很少,所以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错误;B、生
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而不是蒸馏,故选项说法错误;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在其
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故选项说法正确;D、自来水在净化过程中没有去除其中的钙、镁离子,所以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生活用水不一定是软
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22.【分析】根
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其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进行解答。【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为镁,故A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质子数为12,
故B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符号为Mg,故C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可知镁元素原
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2;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元素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3.【分析】由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等信息;根据题目分析即可.【解答】解:由钠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核外有3个电子层,说法正确,故A说法正确;B、质子数是11,说法正确,故B说法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
为1,说法正确,故C说法正确;D、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电子成为阳子,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
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熟记规律: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4.【分析】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
烛后,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段时间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含量减少,会观察到蜡烛熄灭
,故选项说法正确。B、点燃蜡烛后,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CO2能溶于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
升,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
上方气体不是只含有水蒸气,还含有氮气、二氧化碳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5.【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
断。【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加热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有气体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C、若a处粉末是硫粉,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b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故选项说法正确。D、
若a处粉末是红磷,加热红磷,能看到红磷燃烧,有白烟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氧化
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45分)26.【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
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回答;(2)①根据电解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根据物质的变化和组成分析;(3)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4)①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②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锂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1:4,站内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O2与N2的体积比约为1:4。(2)①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②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备用O2由分解高氯酸锂(LiClO4)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LiCl),该反应中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高氯酸锂和氧气。(3)过滤器中的活性炭可除去有气味的物质,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4)①Li2CO3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74,其计算式为:7×2+12+16×3。②由题意可知,呼出的二氧化碳用固体氢氧化锂(LiOH)吸收,生成碳酸锂(Li2CO3
)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LiOH+CO2═Li2CO3+H2O。故答案为:(1)1:4.(2)①2H2O2H2↑+O2↑;
②高氯酸锂和氧气。(3)吸附。(4)①7×2+12+16×3; ②2LiOH+CO2═Li2CO3 +H2O。【点评】本题以空间站
内的空气为切入点,考查了空气的成分、物质的组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难度不大,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27.【分析】
根据物质的使用方法可以判断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A.
医用双氧水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医用双氧水容易分解,光照会加快其分解速率,应该放置于暗处密封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C.将
医用双氧水涂于伤口消毒时有气泡产生,该气体可能是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故填:BC(2)在光照条件下,利用Pt/TiO2为催化剂分
解水可以得到过氧化氢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H2↑。故填:2H2O2H2O2+H2↑。【点评】书写化学方
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28.【分析】(1)①根据过滤的原理解答;②根据水蒸气变为液态水属于物理变化解答;(2)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解结论解答;【解答】
解:(1)①能被过滤装置除去的有害物质的直径大于滤孔直径;②压缩冷凝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属于物理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隔;(2
)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氧气;答案:(1)①大于
; ②分子间隔; (2)氧气;【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即可分析解答;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
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29.【分析】(1)根据氯化钡(BaCl2)中含有金属钡进行分析;(2)由表中PM2.5含量
最高点考虑;(3)由2017年和2018年的数值比较进行分析;(4)根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考虑;(5)根据文中对烟花爆竹的认识考虑
。【解答】解:(1)氯化钡(BaCl2)中含有金属钡,由表格中内容可知钡的火焰颜色是黄绿色;(2)由表中PM2.5含量最高点可知是
除夕21:00~初一3:00;(3)由2017与2018年春节期间房山区PM2.5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知2018年偏低,所以房山
区在2018年春节期间实行的烟花爆竹禁限令取得了成效;(4)燃放烟花爆竹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有空气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时会释放出大量
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所以造成了环境污染;燃放爆竹还能造成人身伤害,容易引起火灾;(5)烟花爆竹是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
,故A正确;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所以燃放烟花爆竹后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不是二氧化碳,故B错;烟花爆竹燃放时五彩缤纷,能引起火灾,
所以我们必须在周围没有可燃物的地方,故C错;烟花爆竹燃放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火焰,是因为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故D正确。故答案为
:(1)黄绿色;(2)B;(3)图1中2018年PM2.5比2017年有所下降;(4)ABC;(5)A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
会从文中找出有用信息,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30.【分析】(1)根据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此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生成进行解答;(2)根据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3)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分子筛吸附氮
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2)A.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且稀有气体不
能被除去,所以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故A正确;B.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能被氧化铝除去,所以变压吸附法制取
的氧气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故B错误;C.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所以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有关,故C
正确。故选:AC。(3)先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已知: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
96℃.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故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主要状态分别
是气态、液态。答案:(1)物理; (2)AC; (3)B;【点评】此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掌握物理变化的关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基础
知识的考查。31.【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解答
】解:(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所以为氮气,其化学式为 N2。(2)CH4是化石燃料中天然气 的主要成分,其中,碳和氢元素的
质量比是 12:(1×4)=3:1。(3)在合成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C、O、N、H。(4)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
3+CO2CO(NH2)2+H2O。故答案为:(1)N2;(2)天然气; 3:1;(3)C、O、N、H;(4)2NH3+CO2CO
(NH2)2+H2O。【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
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
境,考查基本知识。32.【分析】(1)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2)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阳离子。(3)每个D分子是由8个原子构成的,
包括1个碳原子、2个氮原子、1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解答】解:(1)在水、铁和氯化钠
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铁。故填:铁。(2)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中,表示阳离子的是铁离子。故填:①。(3)
①每个D分子是由8个原子构成的,包括1个碳原子、2个氮原子、1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故填:8.②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
二氧化氮,反应的符号表达式:NO+O2→NO2,是化合反应。故填:NO+O2→NO2;化合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
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3.【分析】(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2)高锰
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装置要求补充装置图。【解答】解:(1)d为加热容器试管
,e为收集气体的集气瓶;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
气体符号,所以为2KMnO4K2MnO4+MnO2+O2↑;需要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密封橡胶塞带导管,密封试管导出气体,同时需要棉花
进行过滤,所以该图为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
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4.【分析】(1)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书写反应式即可;(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即可;(3)根据
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即可;(4)①根据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进行分析;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水倒流,通过水体积的变化
得出空气中O2体积分数。【解答】解:(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式为:C+O2CO2;(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
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3)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是证明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4)①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所以实验A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污染空气;②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式为P+O2P2O5;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水倒流,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展示被消
耗的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造成空气污染,吸收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故答案为:(1)C+O2CO2;(2)
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3)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4)①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②P+O2P2O5;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造成空气污染和吸收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展示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反应的注意事项。35.【分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水进入Y型管,进入Y型管中水的体积即为Y型管中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解答】解:(1)实验中红磷和水要足量,以确保Y型管中的氧气完全反应,同时有足够的水进入Y型管,从而保证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填:保证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2)根据实验数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计算式为:×100%。故填:×100%。【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36.【分析】【查阅资料】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解释与结论】(1)根据实验中硫酸的用量来分析;(2)根据实验对比来分析;(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钴元素的浸出率来分析;【反思与评价】(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钴元素的浸出率来分析。【解答】解:【查阅资料】反应①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改变;反应②中,Co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氧元素由﹣2价升高到0价;反应③中,Co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硫元素由+5价升高到+6价;故填:Co、O、S;【解释与结论】(1)由实验1和2可知,矿石用量相同、均没有使用Na2SO3、温度相同,只有硫酸用量不同,所以钴元素的浸出率也不同,对比可知,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故填: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矿石用量相同、硫酸用量相同、温度相同,只有Na2SO3用量不同,即需要对比的实验是3、4、5;故填:3、4、5;(3)由实验1、2可知,硫酸用量影响钴元素浸出率;对比实验3、4、5可知,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对比实验2、3可知,温度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故填:硫酸用量、Na2SO3用量、温度;【反思与评价】(4)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硫酸的用量为6.31g、亚硫酸钠的用量为0.43g、温度为65℃时,钴元素的浸出率最高,故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4的提取条件更合理。故填:4。【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提取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