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佰安‖芋头——土豆(主播:夜风中赏雪)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3-06-02 发布于陕西

我老家岩峪沟人所说的芋头,有一度曾被改叫成了洋芋,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知道它还有个大号叫土豆。

我这一辈子真没少和它打交道。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吃芋头,因为那时候没有更多的东西可选择。只要芋头一开挖,那几乎天天都离不开芋头了。我吃过烤芋头、炒芋头、炖芋头,而更多地是煮芋头。

最让我喜欢追忆地是麦收刚过的那段时间,家中磨了新麦面,加上没有其它粮食只能用这珍贵的新麦面做面条吃,但又要严格控制不能光吃面条,可巧的是那时候芋头也到了该挖的时候,我们就挖回芋头并专门挑出一些最小的芋头来煮着和面条一起吃。那芋头还带着土地的湿气,皮极薄,很娇嫩,即使用破瓷碗片都不敢用点儿劲刮它的外皮,因为轻轻一蹭芋头就破了皮,露出像婴儿脸蛋一般光滑的真面目来,心善的人把它放进锅里去煮时心中竟然多少还有点儿舍不得呢?

新麦面混芋头那是绝配。做饭时先将刮好的芋头放进锅中煮熟后舀出,然后等面条下好后再将舀出的芋头混进面条锅中,随便搅搅放点儿盐和醋就可以放开肚皮吃了。在我的印象中,芋头混面算是最馋人的饭食,面条是新磨的面做的,芋头是刚挖的,全新的搭配,再加上调上盐和自制的柿子醋,那可是相当有味的,不吃上两“洋碗”绝对停不下来。

记得那时候秋季的下雨时节,我们岩峪沟人几乎都是靠芋头度日的,因为夏季分到的几十斤粮食已经吃完了,秋季的粮食虽然已经看得见了,但是还在地里没有收回,即便有的已经收回了但还在队上的仓库里没分到家,那就只能靠家中存的红薯面和芋头度过难关了。那时候我们家经常做红薯面拌汤吃,里面煮着芋头。好在即使拌汤再稀、再不好吃也不要紧,因为可以多吃些芋头。不可否认,芋头这东西吃起来并不难吃,还挺耐实,那年月真多亏了它。

芋头好吃,但种植程序比较复杂,我在农村劳动6年期间完全掌握了种植芋头的要领,而且算得上是半个专家。每次我都会选中等大小的芋头作为种子,先将其后部切下三分之一用来煮着吃,再将前半部分竖着一切两半,随后根据其上的“芋头眼”下刀,每一块要留两到三个“芋头眼”。最后再将其倒进提前准备好的草木灰中翻动,使它被刀切过的部位都粘上草木灰,用现在的话说,也就相当于给“伤口消毒”。种植芋头的地里提前挖好大约间隔一尺的小坑,坑内放好少量的底肥,下种子时将芋头种子的刀切面扣在底肥上,最后用浮土覆盖。

大约10多天时间吧,芋头出芽并会慢慢地冒出地面来,再等稍大一些,就立即进行拣苗工作,除留下两至三个最好的苗子之外,其余的全部去除,这样,才有利于留下的苗子能茁壮成长。

随着芋头苗的不断长大,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芋头苗顶部已经开始开花,这也就说明芋头已经开始结果了。大约再过一个月时间,芋头就已经完全成熟,等着你的就是把大大小小的芋头挖回家吧!

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知道和自己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芋头、洋芋竟然还有一个大号叫土豆。而随着对它称谓的变化,在我眼里似乎它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从此以后,吃它我再也没用过大洋瓷碗,别说像过去那样一顿能吃两大碗,总量控制甚至连多半碗都达不到了。

在华阴市的桃下镇居住时,我曾在后院种植过芋头。那时候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条件还算可以,所以在种植土豆这件事上我确实舍得付出,不但深挖了地,还从人家养牛场拉回牛粪拌进土中,挑选土豆种子也是用很大、很胖实的,等到地里干旱时我还从前院接长水管给它浇足了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生长期间,土豆蔓子长的十分壮实,竟然长到二尺多高,特别是开的花极大,特别显眼。我曾领朋友们多次隔窗欣赏,看得大家直翘大拇指,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意外地是等到挖完土豆,我的心就像掉进了冰窖,彻底的凉凉了。我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后院,割掉土豆蔓子,从距土豆根部较远的地方挖起,深怕挖烂了土中的大土豆,然而,等挖到土豆的根部,除了发现很多极发达的毛根之外,最大的土豆也不过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一个根上也就结了两、三个而已,一块地总共才挖回一筐底土豆,与我设想的收获差了十万八千里。

从后院回来后,我一星期左右不愿与人搭话,情绪低沉,我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为啥竟得到如此的回报?直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算是慢慢地想通了,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自然规律,哪能完全随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想当然呢?

我荣幸地经历了从芋头到土豆变换称谓的全过程,不管是老家那种老笨芋头,还是后来的“红眼子”洋芋,不管宁夏等外地运来的土豆新品种,还是现在市场上的反季节土豆我都没少吃。这并不起眼的土豆给人们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我心中应该给它颁发诺贝尔奖。

帮我度过生活艰难时期的芋头,调剂我日常生活的土豆,都在我的思想上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倘若要细品起来,我倒还是觉得小时候在老家吃的那种芋头更有味,更让我留恋,更使我难忘……


【作者简介】
金佰安,笔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区夜村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历任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长、纪监监察部部长等职,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欢交友,爱好文学。长期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散文《南爪花煎饼》、《妻子爱唠叨》发表于《首钢日报》。先后在《二建通讯》《中国十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百万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岩峪沟》。

[主播简介]:

夜风中赏雪,退休医生,喜欢自驾旅行和诵读,希望能开着车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声音诠释出生活的喜怒哀乐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小麦的籽    无言年华     往事余味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华文月刊

大 乾 州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雪舞梨花   五谷文学社    阳城风云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金佰安‖泡茶的感悟

金佰安‖我的石榴树情缘(主播:海俊  李秀丽  耿玉惠  沉默的人)

金佰安‖怀念当年的油茶

金佰安‖“绿巨人”穿越秦岭而来

金佰安‖我家后院那棵葡萄树

金佰安‖久闻的蛙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