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五花八门,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耐人寻味。戏曲曲艺演出,一般而言台上表演的是演员,台下坐的是观众,但评弹就有点不一样。“评弹”是新名词,老底子叫“说书”,于是平添几分神圣感和神秘感。所以,台上坐的叫“先生”,台下坐的叫“听客”。“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是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词。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评弹重要的“书码头”常熟,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里,要是有个说书先生,剧情可能更精彩。平日闲来无事,我周末会去听书。最近工作较多,书听得少,但也见缝插针听了两档,有些观感和读者朋友分享。我的公众号既然叫“望野眼”,听书之余我会观察一下周遭的人与事,发现有些细节还蛮好玩的呢。 5月3日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5月3日到位于广元路的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听上海评弹团高博文团长的讲座,内容是熟悉的,只是忙里偷闲,去听听苏州话、见见老朋友也好。社区讲座免费入场,听众只需要提前网络认证即可。报告厅不算大,倒也坐得满满当当,来的听客绝大多数是在社区居住的中老年人,也有几位但凡有评弹演出必到的年轻人,这且略过不表。我记得不知哪位评弹演员说过,社区演出来的都是年纪大的人,台上一眼望下去,白花花一片,看不到黑头发。近几年评弹推广得力,听客的头发好比是一局围棋,黑棋势力一点点在增长,颇有几个眼做活了。白棋那边,很多听客,尤其是男听客,戴了帽子。我一时好奇,拍了几张当天听客的“顶上风光”,大家看看有没有趣。
上个周末(5月12日)下午,忽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城隍庙湖心亭当晚有陈忠英弹唱《主仆姻缘》,也就是黄慧如与陆根荣。正好当天没有事,于是约了小伙伴一同前往。陈忠英长年和苏毓荫、小刘春山等民国时代过来的老先生合作,又曾拜师姚慕双、周柏春,“黄慧如与陆根荣”是她最擅长的民国书,自然值得一听。或许因为宣传不够,当晚听众人数不算多。但对我们这样喜欢听书的人来说,却好似享受了一次“度身定做”的文化讲座。书说到下半场,陈忠英老师谈了不少老艺人的轶闻趣事和她知道的民国往事,谈谈讲讲、说说唱唱,意犹未尽。
湖心亭的听客中,不少是走过路过的游客,不乏北方人,甚至有一桌美国朋友。书的内容,想必他们是听不懂,但一旦三弦弹起来,他们还是听得蛮开心。说书说书,以说为主。陈忠英在码头的演出很受欢迎,大家也多是去听她讲故事的。但那天在湖心亭,不得不承认,她讲的故事只有少数几个像我这样的听客有共鸣,因为语言的原因,游客还是更喜欢听弹唱。我注意到坐我左前方一位听客,一直低头喝茶吃东西,似乎对说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但小落回之后,当陈忠英唱起“杜十娘”,她还是听得很入神……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上海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