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昵称71627124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次成为关键词。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这次会议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被调至“恢复和扩大需求”之前,上升为首要任务。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召开的多个中央级会议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被重点提及。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采访中,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这一过程中,国企、民企和外企三类市场主体都将扮演重要角色,从中国目前市场主体的数量而言,民营经济是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厚实的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力军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特指拥有高精尖技术的'现代产业’的集合,而是指国家产业体系的整体的全面的现代化,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陈鸿宇表示,“不论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还是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基础产业,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不论是特大型、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型企业,都要按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转型升级,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在陈鸿宇看来,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单要求国有企业现代化,众多民营企业也必须同步现代化,这样才能共同构成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他向记者分析,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强调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同配套、融合联动,体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支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根本要求。

“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沿海部分产业链开始出现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背景下,东南沿海各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更要注意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注重保持和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从以前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优竞争,转到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内核的、高素质劳动力、高水平管理方式的新优势上来。”陈鸿宇说。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采访中,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制造、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生产出更高标准、更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徐洪才补充道,这一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参与者就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建设领域,还是在满足大众需求方面,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也表示,民营经济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郭卫民表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一个月后,于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

记者注意到,学界内外,关于我国民营企业较为普遍的形容是“56789”,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从这些数据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保障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徐洪才说。

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指出,数字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标志,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应该贡献更多力量。

民企创新不足是难点之一

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截至3月底,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

徐洪才坦言,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改革措施,民营企业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与实力稳步提升,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民企队伍日益壮大,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仍然客观存在。其中创新力就是当前民企发展中较为显性的短板。多位受访专家就此均向记者表示担忧,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如何进一步鼓励民企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贾晋京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特征是每一个产业链都在变长,产业链上的各生产环节都要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协同发展。他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传统行业要对存量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要优化产业布局,研发新技术,引进新人才,在新的领域形成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竞争力。“在新科技革命这种背景下,民企就是探索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新增长空间的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此前在其公开的撰文中就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问题指出,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协同发展不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陈鸿宇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向现代化转型,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民企,尤其是中小微型的民企能不能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进而更高水平地走向国际市场,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主体作用,产品的竞争力是关键。”陈鸿宇对广东的一家民企至今印象深刻。这家做陶瓷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将广东汕头、潮州等地的优质陶瓷生产商汇集作为供应商,同时聘请了国外的设计师负责陶瓷制品的创新设计研发工作。他了解到,这家企业出口的陶瓷制品在欧洲市场和日本超市备受青睐,新冠疫情期间,该公司独具设计特色的器皿出口量激增。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相比有着差距。”陈鸿宇认为,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缺少资金投入,转型缓慢,创新能力也相应较弱,而在变化较快的国际市场,这部分企业竞争力就会有所下降。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有明确提及。报告指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在陈鸿宇看来,接下来,就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而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一轮风口。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全国两会闭幕后,多地省级领导开始密集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交流,鼓励民营企业家放开手脚,专心搞发展。

公开报道显示,此轮的“调研”热潮中,汽车产业、智能装备等制造业成为考察重点。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围绕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到顺义区调查研究时强调,有关部门和属地政府全面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难题,坚定车企在京发展信心。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也在调研中强调,要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多听企业家意见建议,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思路办法,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搞好服务、排忧解难。

徐洪才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民企强劲的内生动力正在逐步恢复。各地各部门也在从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解决民企在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入手,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民企如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受访专家不约而同地将“实体经济”作为关键词。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奠基石”。徐洪才认为,在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国际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等情况下,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同时,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根本选择。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提升创新力、运营能力,抢抓市场机遇,积极地“走出去”。

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陈鸿宇向记者指出,这就要求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要有科技创新能力、竞争力、较强的解决就业等相关能力,对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不断升级优化,提高效率,以精准、务实的举措将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在贾晋京看来,当前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则要将创新作为应对诸多挑战的必要准备。同时,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看产品、服务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还要看其新技术、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占总体价值的比重,比重越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

贾晋京表示,尽管当前中国产业体系门类已经相对齐全,但很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只能依赖外部供给,这在国际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他指出,为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专题策划、编审:赵珺、徐豪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新媒体发稿:张利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