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际遇降清:大明军界最耻辱的一幕,27万明军一次性投降

 扬眉剑客 2023-06-02 发布于山东

明末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它的气数也已接近尾声。1644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占领北京,自此大明王朝被这个兴起于东北的满族少数民族政权取代。

朝代兴起更迭,属于历史常态。一个政权灭亡,另一个政权替代,往往是强大战胜衰败。可大明朝,一个地处北京的中央王朝,就这么容易被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打败?

历史往往能让后人存有很大的疑惑,而当我们翻开史书的记载后,发现原来事实是这样。

文章图片1

明朝接近尾声的时候,满清政权入关后,还有很多地方政权在做最后的抵抗挣扎。可终究是不敌这个少数民族的战斗力,李自成、张献忠等政权都被一一荡平。

这让我们开始惊讶这个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战斗力真的这么强吗?只是花了两年的时间就荡平如此大的地方势力,消灭速度太快。

深究其原因会发现,敌强我就显得弱了,可满清政权战斗力是强,毕竟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政权。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大明朝内部自己主动投降呢?那对于敌对方来说,胜利不是轻而易举?

文章图片2

最大的投降派李际遇

翻开历史页会看到,当时大明王朝和满清政权的军队实力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大明不仅拥有200万的朝廷正规军队,而且加上地方政权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又有50万左右的地方军。再看看满清有多少战斗力,不过20万。

这样的军队实力对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不出意外也肯定是大明军队赢。因为就算满清他们的八旗兵有再强悍的战斗力,面对如此大的作战人员差距,也会把体力耗尽。

文章图片3

可历史事实是大明朝被灭,几百万的军队最后竟然没打过仅有20万兵力的满清,不禁令人咋舌。

而究其原因,除了满清的八旗兵骁勇善战之外,更大的原因则是大明有很多投降派。这其中最大的投降派就是李际遇了。

为什么说李际遇是众多投降派里最大的投降派呢?因为最后他带着27万的兵受降于10万的满清大军,他若称是大明投降派里的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文章图片4

整个投降过程是怎样的?李际遇明明手里这么多兵力,他为什么选择投降,还是面对只有自己近三分之一兵力的满清政权?

我们一开始看到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有疑惑,但其实很正常。可历史就是如此,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人和事,当后人了解的时候,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回到满清政权攻入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来看,当时李际遇只是生活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正逢李自成高举起义的大旗。李际遇也直接就在登封当地搞起义,以此响应李自成。

文章图片5

这时河南等中原等地恰逢大旱,农民没有很好的收成,又要承受巨大的赋税。为了供上军队用度,加重征收,百姓苦不堪言,没有退路,就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1638年,李际遇在响应起义之后,就有将近500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去,起义队伍立马壮大。

之后队伍人数越来越多,发展到四、五万人,经常活动在登封、巩县等地。

文章图片6

队伍壮大之后,李际遇很聪明,他首先去解决一些贪官污吏和当地压迫百姓的地主、富商等,拿走他们的钱财。

这样一来为百姓除害,提高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获得民心;二来更是壮大队伍、积累财富,解决军队的物质供应,一举两得。

于是,李际遇开始了他接下来的起义道路,自己的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规模大到之后完全可以和正规军队对抗。

文章图片7

1642年到1643年,这两年期间,李际遇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杀贪官,攻登封,得到了朝廷的招抚重用。

在1643年十一月的时候,李际遇受到朝廷的派任,担任河南总兵一职,负责抵抗清兵,严守住洛阳。

可在下一年,谁知李际遇竟然给清兵送来了投降书,自己率领的27万兵就这样“输”给了10万清兵。

文章图片8

这样的历史结局让我们后人到底该怎样去评价呢?其实更多的是惋惜和替大明不甘心。明明兵力相比敌方这么占优势,为什么去选择投降的方式?

尽管满清军队战斗力强,军力彪悍,可是李际遇的军队参战人数是敌方的近三倍。就算清兵再强,也扛不住人多的战斗力消耗呀!

不去试试就先退缩投降,作为一个庞大军队的领头人,做出如此丢人的事,留在史书上的也只有让人感到屈辱的历史评判了。

文章图片9

一步步攀升的起义道路

李际遇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屈辱之事,参考他的出身和人生经历,不难找出可能的答案。

他生在河南登封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时也曾参加过童子试,但结果不理想,之后就在老家农村里种地躬耕。

李际遇在村里白天给掌柜做长工,晚上就练习少林功夫,习得一身武术。

文章图片10

崇祯年间,河南大旱,农民收成不好,可官府各种苛捐杂税并未减少,一时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

有压迫就有反抗,官府如此压榨百姓,很多地方开始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反抗。而当时和李际遇在少林寺一起学武术的一个和尚,叫海用,二人关系不错。

他曾在和李际遇的一次谈话中讲世道不济,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常会有官逼民反,并鼓励李际遇也带头领着反,表示自己也愿意追随,还能保护李际遇。

文章图片11

或许是这次无意间的谈话激励到李际遇,他日后勤加练武,常常有看不惯官府的作为,就喜欢出头顶撞,以表示不满和反抗。

而百姓们看他敢于抵抗,也都很拥护李际遇,慢慢的李际遇获得了当地穷人们的支持和拥护。他带领老百姓反对交捐纳税,还打了当地的里长和衙役。

如此一来,李际遇就成了官府注意的对象了。知县带一众人等来村里抓李际遇,把他栓在县衙门口的石狮子腿上,以此来羞辱他,并给其他人一个警告。

文章图片12

而李际遇早已在当地百姓心里有了威望,这次他被抓并当场示众,还传出在元宵节被斩首的消息。

百姓们心里着急,但却无能为力,不知道该怎么和官府对抗,救出李际遇。

当海用和尚知道李际遇被抓后,他立马采取行动,和百姓们共同配合,使用巧计帮助李际遇成功逃出。

文章图片13

逃出之后的李际遇赶紧回到家里取一块被子的红被面,当起义的旗帜,跑到山上,召集愿意加入的起义人员,开始了他的农民起义。

在听到起义的号召之后,很快,百姓们纷纷加入李际遇的起义队伍中,从开始的五百人左右,后来发展壮大到四、五万人,打贪官劣绅,得到越来越多的民心。

李际遇的农民起义队伍不断壮大,这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它不仅要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还要抵抗清兵的入侵。

文章图片14

大明朝廷于是在1643年对李际遇正式进行招抚,但在八月的时候,李际遇却和当时朝廷要剿灭的李自成私下勾结,造成朝廷官兵损失四万多人。

十一月,李际遇被派去担任河南总兵,抵抗清兵,守住洛阳。

而此时大明王朝气数就基本快消失殆尽了,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大,没有什么兵力再去镇压它了,灭亡的脚步声在一步步逼近。

文章图片15

戏剧性的耻辱受降下场

照理说,李际遇手里有这么多兵力,虽然朝廷奄奄一息,将要灭亡,可李际遇的队伍兵力强大,若要和清兵对抗,起码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但李际遇他不是那种心中有民族大义、胸怀天下的有志向的人。即使是当年带头起义,反抗官府,也只是靠着自己练了一身武,看不惯官府那种欺压百姓的做派。

而一旦到关键时候,李际遇明显就会先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是首先考虑全局,他也没有非常高的长远眼光。

文章图片16

李际遇在洛阳担任河南总兵后,到处招兵买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当时局势大乱,李际遇没有巨大的临危受命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始终想的是自己个人的利益盘算。

兵力壮大了,地方也占领了,钱财也敛收了,自己得到很多好处,他觉得之后就能这样享受的过下去。

文章图片17

李际遇以为自己趁乱就可以在河南这里独霸一方,逍遥快活的生活下去,外面打成什么样好像和自己无关。

好景不长,李际遇终究是打错算盘,清军很快打过来,大明朝廷也将抵抗不住,而李际遇也被一同扯进这混乱的当下。

他的命运这个时候不再只是由他自己决定,是和大明王朝紧紧地绑在一起。

文章图片18

所以在面对清兵10万的战斗局势时,李际遇首先想到的是对方强悍的战斗力,自己恐怕是打不赢。最主要的是他不想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兵力和财力等家业毁于一旦。

所以李际遇就投降于清兵,接受招抚,免费为清兵送去27万的兵力,想想这一幕是多么令人感到可笑。

受降场面简直是无法想象,是敌方近三倍的大明兵力就这样投降于只有10万兵的清军,这样看来,李际遇也确实为清兵的壮大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文章图片19

于是他以为自己周到的考虑会换来后半生的富贵生活,可现实在打脸。对于这样懦弱和毫无胸怀大义的人,上天也让他不好过。

投降四年后,李际遇和他的兄弟、侄子被以通谋罪处死,到底没落个好下场。

而李际遇应该也没想到自己下场竟然这么惨,明明当年诚心受降,为何却这么快就被搞死?可如果当初他不受降,和清兵作战反抗,会不会改变大明王朝的结局,扭转局势?

文章图片20

结语

李际遇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前期平平凡凡,后期慢慢开挂。本可以有个稍微好点的结局,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可他把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碎,这怪不得任何人,只能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创下大明众多投降人物里面最大的一个投降派的记录,的确也让人们记住他了,可惜记住的不是好名声,而是最大的黑历史。

可如果当初让李际遇再次选择,他不受降,而是和清军进行顽强的抵抗,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兵力这么多,对方再怎么厉害,也扛不住人数上的压制。那历史的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