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京山——挺进纵队在八字门诞生

 鄂中京山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斡旋,使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将反共摩擦推向白热化。在鄂东,国民党顽固派围攻夏家山一带共产党武装,制造“夏家山事件”。在豫南,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企图摧毁共产党在中原地区指挥机关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竹沟惨案”(又称“确山惨案”)。豫南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使驻豫南的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领导机关处于十分艰险的环境中。李宗仁指示五战区各部“决以军事力量肃清新四军”,大批国民党军队以对日伪发动“冬季攻势”为名,先后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的新四军各部都受到极大威胁。
在严峻局势面前,为坚持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部署,中原局委员朱理治及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在豫南四望山召开豫南、鄂东、鄂中三地党和武装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的党组织,建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统一指挥豫南、鄂中、鄂东三地党的抗日武装。鉴于豫南、鄂东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环境险恶,而鄂中大洪山的国民党川军对共产党态度较好,鄂中京山一带已初步打开局面的实际情况,决定豫鄂边区领导重心由豫南转移到鄂中。会后,李先念、陈少敏率领指挥机关转移到京山马家冲。
1939年12月5日凌晨,日伪军1500余人,大炮4门,飞机一架,分五路“闪击”豫鄂边区指挥机关驻地马家冲,妄图一举摧毁指挥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神经中枢。其时,马家冲仅有边区首长率领的指挥机关、后方机关及警卫连战士200余人。李先念、陈少敏等沉着应战,指挥突围。200余名干部战士掩护着首脑机关边打边撤,经过一整天的周旋和战斗,在打死打伤敌伪70余人以后,边区指挥机关安全转移到八字门。在这次突围战斗中,《七七报》主编李苍江牺牲。
首脑机关转移到八字门后,抓紧实施四望山会议各项决定。12月下旬,新组建的豫鄂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在京山八字门召开,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朱理治主持了这次会议。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由陈少敏代理书记,郑位三(拟任书记、因病未到职)、李先念、陶铸、任质斌、杨学诚、刘子厚、夏忠武、吴祖贻、程坦等为委员。后又增补王翰、刘少卿、郑绍文、陈秀山为委员,顾大椿、刘慈恺为候补委员。边区党委机关设在八字门。
1940年元旦前后,豫鄂边区党委完成对各地武装力量整编,中原局和刘少奇来电指示,“所有在鄂中、鄂东活动的党所领导的部队统归你们指挥节制,部队番号改称纵队”。根据这一指示,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建军,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统辖鄂中、鄂东、豫南三地武装,1万余人枪共编为9个团队。纵队司令部驻八字门,政治部驻祠堂湾,随营军校驻水漾泉,孩子剧团驻桃园湾,被服厂驻张家湾;野战医院、七七报社、挺进报社、粮油兵站分别驻在八字门附近的村子里。边区党委、挺进纵队指挥机关及不久成立的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驻扎京山八字门将近一年时间。李先念、陈少敏等在这里,指挥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斗争,八字门成为鄂豫边区的战略指挥基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