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四地闲夫 2023-06-02 发表于山东

作为一国之君的魏明帝曹叡从患病至去世不到一个月,时间比较短促,所发生的很多事情较为唐突。景初二年(238)十二月初八,患病;二十四日,立郭夫人为皇后;二十七日,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因嫌弃其才能不足,还任命孙礼为长史辅助曹爽;景初三年(239)正月初一,立曹芳为皇太子;接受中书监、令,刘放、孙资的建议,以曹爽、司马懿为顾命大臣;曹叡当日去世,时年仅为三十六岁。其中为将要继位的年幼皇子确立辅政大臣是重中之重,然而身为皇帝心腹能左右顾命大臣任命的刘放、孙资,为何在N多宗室成员中偏偏推举能力平凡无奇的曹爽为顾命大臣?今天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其究竟。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确立顾命大臣颇有波折

身为天下之主,哪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子孙千代万代继承下去其基业?当然病重卧床的曹叡也不能例外,因前些年其几个儿子均夭折,于是收养曹芳、曹询,当时两人为仅仅八岁、九岁的正在贪玩的小屁孩,不管是谁继承养父基业,自然而然不能亲自执政,肯定需要可靠的辅政大臣。

起初,曹叡选择的辅政大臣并非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而是另有一批人。曹叡病重后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可谓是清一色的宗室成员,为何这么说呢?

曹宇为曹操之子,其母为环夫人,与聪明无比的天才少年曹冲(妇孺皆知的曹冲称象典故的主人公)为同母兄弟,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之父;夏侯献一说是夏侯楙之子另一说是夏侯霸之子,并无明确记载,但明确无误的是确实为与曹氏亲密无间的夏侯宗室成员;曹爽为曹真之子;曹肇为曹休之子;秦朗为秦宜禄之子,后来,其母杜夫人嫁曹操为妾(据传杜夫人为被关二爷所看中的大美人,然而被'人妻控'曹操抢先纳为妾),算是曹操的继子。

或许是基因发生了突变,曹宇未能继承其父曹操'奸雄'之本色,毫无野心,性情恭顺温和的他坚决辞让曹叡的顾命之托。于是曹叡召唤其心腹大臣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两人至卧室,询问如何看待此问题?两人以曹宇'自知不堪大任'搪塞下去,曹叡再询问有谁堪任之时,就推举了曹爽,顺便又推送司马懿。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当时,正好曹爽也在旁,没有其他宗室成员仅其一人,是不是刘、孙两位导演早已设计好此种剧情?虽现在无法确认其真实状况但还是挺蹊跷。

深知曹爽能力的曹叡反问:'曹爽能堪此大任吗?'曹爽紧张得汗流满面,刘放暗中踩其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当然,病重曹叡无法识破此种细微的两人互动,听从了刘放、孙资的建议。

不久,曹叡又改变主意,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游说曹叡并说服成功再次任用曹叡和司马懿。

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变故,刘放就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然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震惊场面',竟敢,刘放上到龙床把着魏明帝之手应是让其写下诏书。常理,人一旦触碰到自己切身利益就会露出其真面目,此时,刘放哪里顾得上'君臣之礼'等等那一套繁杂而无用的给人看的表面上东西呢?

看来不仅仅是酒使怂人壮胆,'利'也能让平时百依百顺的'奴才'壮胆,在触碰到核心利益之际,曹叡深信不疑的左膀右臂大'奴才'刘放、孙资,应是'逼'其写下诏书。

一不做二不休,紧接着,刘放立马出卧室宣召:'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此诏书一出,胜败即分出,曹宇等人流着泪离开宫殿。

那么为何刘放、孙资两人不顾一切推举曹爽呢? 首先了解两人或许有助于理解。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高位

刘放(?~250)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汉武帝三子燕剌王刘旦后裔,虽然也算是刘氏宗族,但其家族已沦落为普普通通的中下层阶层,当然,相比卖草鞋糊口的刘氏宗族刘备(汉武帝同父异母兄弟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家族还是强一些(不然不可能被举孝廉)。

曾在郡中担任纲纪官员,后来被举孝廉,然而当时正值汉末大乱,不幸,没有正儿八经地享用到公家“铁饭碗”而是依附于幽州本土割据势力渔阳人王松帐下谋生。

后来,劝说王松献雍奴(今天津武清西北)、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安次(今廊坊安次西北)地盘于曹操。之后,历任参司空军事、主簿记室以及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祋祤(今陕西铜川耀州区)、赞县三处县令。

建安十八年(213),魏公曹操初建魏国政权之后,被任命为秘书郎,曹丕继位之后把秘书改为中书,任命秘书令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一同掌管国家机密。

另一位亲密战友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资(?~251)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三岁成为孤儿,由兄嫂抚养成人,曾游学过太学,被老乡王允(筹谋杀死董卓的主人公)赏识,举荐为县令。

后来,刺杀杀害兄长的仇人,举家逃亡他乡避难,幸好被好友贾逵推荐之下到曹操帐下服务,之后担任过功曹、、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之初,被任命为秘书郎开启其掌管国家机要之路。

由此可知,两人出身并不显赫但也不是最底下层百姓之家之子,曾经都读过书,具有相当不错的文化水准,身后也无强大的背景。此种背景也是曹氏家族放心让其掌握国家机密的原因之一。

两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得到'主子'的信任,经过二三十年已成为左右朝局的'重臣',简单讲就是曾经的山鸡飞上枝头变成凤凰了。

此种,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怎能轻易丢失?从他们立场上来讲,绝对以死捍卫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难道朝中无人发现此点?当然不是,当时的中护军蒋济专为此事劝导过曹叡。

中护军蒋济上疏曰:'臣闻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祗肃。……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况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因时而向之。……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若委之一臣,自非周公旦之忠,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敝。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帝不听。>>> 《资治通鉴·魏纪》

然而曹叡未采纳蒋济的建议,终究其结果来看,果然在曹叡'疲倦之间',未具有周公旦忠心、管仲公道的刘放、孙资两人,'弄权'谋得其利,离间曹宇等原先宗室辅政大臣,只推举宗室成员曹爽为辅政大臣。那么两人推举曹爽有何有利之处呢?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有利可得

曹叡所任命的第一批辅政大臣中,夏侯献、曹肇两人对掌管朝廷机要工作二十余年的刘放、孙资两位'凡凡之辈'早已有不满,心中充满敌意,以致于视刘放、孙资两人为'山鸡飞上枝头变凤凰'。

在“险恶”的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刘、孙两人不可能没有察觉到夏侯献、曹肇两人心思,肯定拼足马力阻挡两人掌权,省得日后遭清算,故此,绝对不会发生推举他们自寻死路之事,除非脑子烧坏了。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曰:'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放、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资治通鉴·魏纪》

其中,头号辅政大臣曹宇身份尊贵不容易'操纵',幸好他自动辞让,两人正好也顺水推舟,劝导曹叡准许辞让。

还有,秦朗毕竟为曹操的养子其宗室成员的份量有点轻,且能力上无过人之处,容易成为其他阵营大臣们攻击的把柄,所以踢出推举范围之内。

最后,只剩下温室里的花草、纨绔子弟曹爽,他德薄却身份尊贵,能力一般,无谋略,此种人容易掌控,故此,成为刘放、孙资能维系其'荣华富贵'的最佳人选。

在N多曹氏宗室成员中,为何刘放、孙资偏偏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

结语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是人丑陋的一面,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想得太深奥,反之更简单明了。

刘放、孙资推举曹爽,其最核心点为一个'利'字当头,选择曹爽是维系其利益的最佳选择而已,仅仅就这么简单。

曹叡自身执政能力相当,但只可惜不会洞察人性,未采用蒋济的建议致使心腹权力过重而造成此种局面,也为丢失曹氏基业埋下伏笔。@叙三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