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时代,教育报刊你还在阅读吗?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报纸了?

你办公室的报纸是不是从来没打开过?

从门房师傅一份份送到办公室,随手一扔,过了几个月,又原封不动被收废纸的大爷以5毛一斤的价格装走。

这就是时下,我们征订的报刊的一般结局。

看到《中国教育报》通联部主任易主任发布的2023年教育报刊征订的情况,不免让人唏嘘不已。好多县市的核心教育报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征订数竟然没有突破两位数。

按照学校、幼儿园数的统计情况来看,不少学校连一份征订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征订到办公室、年级组、处室了。

其实,我也在想,即使征订,没有人看,没有读报、用报,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从易主任通报的表格中发现了一组信息,那就是有些县市的征订超过了300份,比如襄阳的樊城区、武汉洪山区、黄梅县、宜城市、麻城市,而这些地方的学校数量除洪山区之外,一般也属于50万人口,百所学校左右的教育体量发,而且,还是教育成绩频频见诸报端的区域。

从某个层面来看,教育报刊的征订相比党报党刊来说,有着一些自主性,也就不像后者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成为不少学校的推托。于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力度如果强点,加重些,那么教育报刊的征订可能就会更好做些。如果不太多的工作强调,各学校也会以经济困难为由,减少订数,或是干脆不订。

不过,从基层反馈情况来看,少订或者不订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教育报刊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以及教育管理者,比如领导团队对于读报、用报的重视程度。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尝到读报、用报的甜头,对于教育报刊的征订要么是看在人情关系面子,要么是不得已的工作任务而已。

在我们聊教育报刊征订的重要性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声音,比如现在互联网发达,各种资讯也是海量,用不着去花不菲的费用进行报刊的了,在有些学校管理者的理解中,这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负担的增加。

之于互联网资讯,教育报刊的权威性,以及专业性,是鱼龙混杂的互联网资讯不能比拟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媒体能够提供的是快餐阅读,也就是一种浅阅读的状态。最专业的解读、深度研究,仍然离不开专业的报刊,对于教育更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要静下心来做教育。如果连一份都无法静心看完,连一本《人民教育》的核心文章都耐心研读完,又何谈做有思想的教育?

同《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编辑记者打交道多年,深知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选题从策划、采访、撰写再到推出的良苦用心,堪称匠心之作。在示范、探索、推广之中,中国教育在不断地前行,创新,才有了名师、名校,以及教育的新思想、新做法、新路径。

2018年7月3日,《中国教育报》四版头条,刊发了我以特约通讯员身份所写的《因地制宜找办法 微型学校展活力》,探索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一些创新做法。文章刊出后,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更在当年年会上,作为一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全国各地的通讯员也和我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之路,收到了不错的反响。省内、省外的一些地方,还邀请我后续的专题研究。

2015年,我组建“绀珠教育写作沙龙”,邀请热爱写作的同行们加入。在这个沙龙中,我及时分享最新的各个教育报刊媒体的征稿信息,为大家读报刊用报刊牵线,做好各种服务,促进共同提高。

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加入的同行,都能够心同所愿,但活生生的现实,那就是不少的老师通过建立与《湖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联系,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能够为申报课题,能够为晋升高一级职称、打造名师助力,让教育写作因为有教育报刊这片肥沃的土壤,而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浮躁喧嚣的时代,教育事业需要用心,用情。让教育管理者有思想,教师成长有方向,厚植肥沃土壤,教育报刊不仅仅需要足量的征订,更需要做好读报用报的工作,这才是用心做教育的样子。




精彩导读

新年献词|2022年,是50个故事治愈了此木无为的精神内耗吗?

你活不出别人心目中的样子,做自己就好

无胆


  你也可以在作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百度百家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新浪博客”“简书”“新浪看点”“UC云观”“恰年家”“北京时间”“企鹅公众平台”“网易云阅读”“虎嗅网”、“砍柴网”、“淘达人”等平台阅读作者更多自媒体文章。



                                                                  喜欢此文请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