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心理学实验

 心境水止 2023-06-02 发布于黑龙江

「领导激励」

尊重需求,让下属发挥潜能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01

哈佛大学教授梅尧(Elton Mayo)、狄克逊(WilliamDickson)和罗斯里士博格(Fritz Roethlisberger)指出,当人知道自己被观察后,会改变行为的倾向。比如,在管理上,只要给予员工额外的关注,员工就会更为努力。

破窗效应 Broken Window Effect 02

轻微随意的破坏行为,小至一扇破掉的窗户,都会诱使更多人效仿,进而使这种现象恶化与扩展,最终导致整个组织的崩坏。此理论为哈佛政治系教授詹姆斯·威尔森(JamesWilson)和甘迺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乔治·凯林(George L.Kelling)于1982年提出。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03

由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 thal)和杰克布森(L.Jacobson)提出,描述的是一种现象: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比如主管把下属看成人才,他们就很有可能在工作表现上如你所期望;如把他们当作庸才,他们也会如你所料,甚至表现得比你想像得更糟糕。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04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提出,指人们在经历过持续、不受控制的痛苦后,由于自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没办法改变现状,进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与行为,就算有脱胎换骨的机会,也会选择什么都不做。

过度辩护效应 0ver-justification Effect 05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于1971年提出。当一项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时,增加外在的诱因,比如给予金钱奖励,反而会削弱内在动机。之后如果没有外在诱因,人自发性的努力也会减少。

「理性决策」

避开盲点和陷阱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06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指出,同样一件事,透过获利与损失的方式描述人们会选择避开损失的答案。比如,利用消费者将会损失利益的广告词,会比获益来得有效。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 0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艾许(Solomon Asch)实验证实,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会怀疑自己的正确判断,进而改变观点或行为。在判断一件事时,要特别小心「大家都这么说」的观点,避免盲从。

损失规避LossAversion 08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DanielKahne:man)、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发现,人们在衡量同样的获得和损失时,会在意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这时,要小心自己可能会为了挽回损失,而付出更多的成本。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09
英国心理学家彼得·瓦森(PeterWason)发现,人会选择性地收集能够支持自己偏好的细节、信息,来诠释与观念相左的观点。这个发现,是在提醒自己换位思考,广纳不同的意见,有助于更全面地做判断。
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10

心理学教授吉恩·特温吉(Jean Twenge)研究证实,意志力是有固定额度的,每做一个决定,便会耗损一点意志力。面对工作与生活的繁忙,我们经常会因为必须不断地比较、斟酌与选择,导致身心俱疲而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或干脆放弃判断。幸好意志力耗尽后还能充电,方法就是放松、休息、吃点东西。当你发现自己疲劳时,尽量不要做出重大决定。

「印象管理」

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11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Edward Thorndike)发现,当某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很容易被视为样样都好。所以,平日要避免因某人的外貌、身份、头衔这些光环,就对一个人轻易做出评价。

首因/近因效应 PrimacyRecency Effect 12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卢钦斯(Abraham Luchins)发现,人的认知会受到第一印象影响,称为首因效应;而面对熟识的人,你对他的印象则会被最近一次事件影响,称为近因效应。

变色龙效应 Chameleon Effect 13

由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塔尼尔·查特兰(Tanya Chartrand)所提出,查特兰研究发现,人是群体共生的生物,会自然模仿别人的姿势、语句、表情等举动,以增加被别人喜欢的机率。比如说,职场工作者可透过刻意模仿他人来博取好感,促成合作,同时借此表明自己是该团体的一员,增加归属感。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14
心理学家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证实,当人的知识量不足时,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工作中,唯有承认无知、积极学习,才不会揽下其实你根本做不到的事。
聚光灯效应 Spotlight Effect 15
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发现,人们总以为自己是所有目光的焦点,但其实你的出糗和缺点,根本没人在意,无需因此过度担忧。

「自我管理」

强化成就动机与纪律

自我设限行为Self Handicapping Behavior 16

学者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和斯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指出,人们为了避免或降低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事前为自己制造借口或障碍,以保护自己的信心和自尊。

成就动机理论 Achievement Motivation 17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偏好追求成功后的成就感,而非其所带来的奖励。

延迟满足理论 Delaying Gratification 18

心理学家华特·米歇尔(Walter Mitchel)著名的「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ence),说明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的重要性

社会促进效应 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 19

因为别人在场而引起个人在活动中效率提高的现象,最初由心理学家诺曼·特里普利特(Norman Triplett)所发现。
蔡格尼效应Zeigarnik Effect 20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蔡格尼(BlumaZeigarnik)发现,人们对于已完成的任务较为健忘;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会持续在脑海中萦绕不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