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升温,美味的荔枝也开始上市了。可是,这个时节却是不少孩子父母的噩梦。对于他们来说,会有一个不速之客伴随荔枝的上市,来到他们的身边。那就是儿童脑炎!这并非是个例情况,而是爆发在多个地区的普遍情况。白天,自家孩子能跑能跳,活力满满,毫无生病迹象。夜一深沉,孩子却开始浑身抽搐,地上一大滩呕吐物。家长赶紧搂着孩子,可是有些孩子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就已经昏迷。即使赶到了医院,情况也不容乐观。更可怕的是,除了那些正值成长发育期、4-8岁的小朋友容易发病之外,那些已经有一定身体抵抗力的十几岁青少年也难逃一劫!印度还做过统计,当地曾在短短16天内,超过103名儿童因吃了一种夏季水果而殒命。这种病,跟我们没有关系吗?毕竟,不少人搜索“荔枝病”,发现只有孟加拉国、越南等南亚、东南亚的相关研究比较多。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了!早在1955年,在海南岛的孩子们当中,流行过一阵急性病,具体发病表现和前文说的一模一样:患儿突发昏迷、抽搐,几个小时内就可致死。至此之后,广东中山、遂溪、高州等地也开始有了类似报道。10年后,也就是1965年,广东省的几家医疗机构开始对这种扑朔迷离的病进行实验,希望能梳理、分析出发病机制。之后,《中华医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荔枝病》。也就是说,这是由我国首先发现、开始研究且命名的疾病。怎么可能只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专属疾病,跟我们毫无关系呢?而且鉴于当时的实验条件限制,研究人员并没有从荔枝中检测到造成低血糖的毒素,从而与最关键的证据“擦肩而过”了。直到很久之后,这个让无数孩子们丧生的罪魁祸首,才浮现真身。2017年,权威医学期刊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过一篇研究,揭开了次甘氨酸A和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真面目。它们存在于荔枝中,具有抑制葡萄糖合成的作用。人体在摄入这两种物质之后,一部分果糖开始转化为葡萄糖。供应其他器官的代谢需要。但由于果糖的升糖指数比较低,肝脏的加工、转化速度赶不上消耗葡萄糖的速度。所以我们的血糖指标便会迅速下降,极易诱发急性低血糖症。这些孩子们,便是患上此病的高危人群。因为身处于荔枝产区,正值荔枝的丰收时节,不少孩子们不吃晚饭,空腹、连续进食了两三斤的荔枝。有时候,孩子们在吃荔枝后数天才会发病。这就更让人防不胜防!高温天气下,孩子们的食欲更不佳,再加上吃了不少的荔枝,导致正常饮食被干扰。此时,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出现急性低血糖症!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因为像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东南亚部分荔枝产区的孩子们,家庭经济水平不高,自身营养跟不上,这才容易得上荔枝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生活条件更好一些的我国孩子就不得荔枝病了吗?当然不是!只要正常饮食被干扰,又连续大量吃了荔枝,造成肝糖原储备降低,就大大提高了患病的风险!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应该控制食用量在300克以内。这里有个计算方法:个头偏大的荔枝,最好不超过十几颗。若是个头偏小的荔枝,可适量多吃几颗。 02 空腹状态,最危险 空腹状态下吃荔枝吃得停不下来,就会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果糖,比较危险。为了预防,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慢慢享用荔枝。03 不要买未成熟的荔枝 没有熟透的荔枝中毒素含量较高,购买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04 高危人群不宜多吃 儿童、老人、低血糖患者和糖尿病人,这种代谢能力差的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儿童,属于此病的主力军。他们不仅代谢能力差,而且也控制不住嘴巴,一不小心就容易摄入量超标。另外,还有很多孩子容易被荔枝核等卡住喉咙。这也需要家长们多多注意。老人、低血糖患者等人群则是因为胰岛功能退化,没有办法快速分解摄入的大量果糖,而容易患上此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