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端康成 |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 | 中(周末好文)

 如意王学习室 2023-06-02 发布于上海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  获奖理由

全文共1665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川端康成一生可以说是获奖无数,除去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还有诸如菊池奖(1944年)、艺术院奖(1952年)、歌德金牌(1957年)、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年)等奖项。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新感觉派作家,而关于“新感觉派”, 我搜索到的定义是——“他们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主义。
他们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
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

另外,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也是重点提及了他对东西方文学融合做出的贡献,关于这一贡献,在我看来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描写的,他将东方传统的意境美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相融合,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在利用东方文学的方式来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加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的运用,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正的做到了人物与景物的统一和融合;
第二部分是关于思想的,他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了虚无,而这种虚无的表达是不同于西方思想的,西方的虚无主要来源于现实的荒诞以及个人意义价值的缺失(关于西方的虚无可以参考加缪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他的虚无思想则来源于抽象的意识和环境,而这种虚无的表达也是通过抽象的意境来展现的,例如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较多的“镜子”,那种虚幻的世界越美,现实则越发的虚无和残酷,正如水中月一样。

川端康成展现虚无时往往伴随着美感,这就说到了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在他看来,美与悲是相辅相成的,越发美的东西越可以给人以悲伤的重量感,这一点上自然是有人可以理解而有人无法理解的,正如人们对于获得过的美好,有人会想到“我得到过,我很幸福”,而有人则会想“我最终会失去这种美好,我好不幸”是一样的。
确实,日本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悲观和压抑的民族和国家,而川端康成的“悲观”视角却不仅仅来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更多的来源于他的人生经历。
他年少时,至亲之人相继离世,小小年纪便开始了孤独无依的漂泊生活,而亲情的缺失也并没有通过爱情来得到弥补,一生爱情磕磕绊绊不曾趋于稳定,不知是内心的抗拒还是日本社会阶级的难以跨越,与他相恋的也不曾有出身姣好的姑娘。

一生的缺爱,让他在作品中写尽了死亡和爱情,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往往以死亡作为开始,他的第一次全集中有34篇作品以死亡开头,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也许他对于生感到万分痛苦,谁人可知他对于死的渴望有多强。
其实真正支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只有“爱”吧,是“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也是“爱”让我们背负责任向前,而对于他来说,这个没有“爱”的世界是多么黑暗、多么阴冷呢,我不可知,我也希望你们谁都不可知。
而这个没有体会过“爱”的人,偏偏喜好书写爱情,而他作品中的爱情,没有幸福浪漫,也没有离别伤痛,而是轻描淡写的性欲望,每每看他书写爱情的作品,都令我感到爱情的恶心,倘若爱情是他所说的模样,那爱情不要也罢。
但是,请你相信我,爱情真的没有那么糟糕,当你到了接受爱情的年纪,还请接受它、感受它,或者说享受它。

摘抄/名言十则
1.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活下去!”
——《花未眠
2. 优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被发现的美
3. 也许越亲近、越深爱的人,就越难描绘出来。而越丑恶的东西,就越容易明确地留在记忆里
——《千只鹤
4. 能办成的事,不管怎样终究会办成的
——《千只鹤
5. 花开了就死了
6. 这种虚伪的麻木不仁是危险的,是一种寡廉鲜耻的表现
——《雪国
7. 他眨了眨眼,眸子里映满了银河
——《雪国
8. 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雪国
9. 一切艺术无非是人走向成熟的一种方式
10. 夫妻本来就像一块可怕的沼泽地,可以不断地吸收彼此的丑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