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表定位标志总结.肌肉起止点、作用.解剖基础知识点合集

 H珠Q 2023-06-02 发布于福建

脊椎的精确定位及触诊技巧     来源

通过触诊来判断内在的问题,此时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已经在脑中构思,手法已经刻画,而这些手法都是平时熟练于心的,心到手到,手到病除。那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平时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对于正骨的从业者来说掌握脊柱的定位是最基础的东西了,只有将这些东西熟练于心才能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地步。现在开始带领大家学习如何精确的触诊各个脊椎。

首先普及一下,颈椎有7节,用英文字母C代表,第一颈椎即C1,胸椎有12节,用英文字母T表示,第七节胸椎即T7,腰椎用英文字母L表示,第五节腰椎即L5。

颈椎部分

C1:第一颈椎没有椎体,二侧的横突很长,所以一般只能触诊到横突,触诊时在乳突的下方约一指的距离便是第一颈椎的横突。

图片

C1约在翳风穴的位置上

C2:第二颈椎的特征是棘突最大且分叉,所以一般触摸棘突。触诊方法是从头后正中线向下滑动摸到的第一个骨性凸起便是第二颈椎的棘突。

图片

C2颈椎的棘突最大且分叉

C3:第三颈椎的触诊首先需要定位C2,C2向下一个便是C3

图片

C4: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向前凸的,第四颈椎的位置处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最凹点,在加上项韧带和肌肉组织一般情况是不容易触诊到棘突的,如果触诊到了棘突则表明生理曲度有可能变直后者反张。所以正常情况下只可以触诊到横突和后关节突。

C5:第五颈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第七颈椎,第七颈椎向上数二个棘突便是第五颈椎。

C6:第六颈椎的触诊同样需要先定位出第七节颈椎,第七颈椎向上数一个便是第六颈椎。

C7:第七颈椎最大的特征是棘突最长、最凸,又名隆椎,所以当低头时最凸的一节棘突便是第七颈椎。

C7当低头时最凸

胸椎部分

T1:第一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一个就是T1

T2:第二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数2个就是T2

T3:第三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数3个就是T3

T4:第四胸椎在肩胛骨内侧最突出的高点,即二肩胛骨内侧连线之间的椎体便是T4

图片

T5:触诊第五胸椎需要先定位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处于二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位置。从T7向上数2个椎体便是T5

T6:触诊第6胸椎需要先定位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处于二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位置,从T7向上数一个椎体便是T6

T7:位于二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间

图片

T8:第八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T7,向下数一个椎体便是T8

T9:第八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T7,向下数2个椎体便是T9

T10:第八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T7,向下数3个椎体便是T10

T11:第八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T7,向下数4个椎体便是T11

T12:第八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T7,向下数5个椎体便是T12

腰椎部分

L1:触诊第一腰椎需要首先定位出L2,向上数一个椎体便是L1

L2:第二腰椎的棘突平双侧的肋弓下缘

图片

L3:触诊第三腰椎需要先定位出L4,向上数一个椎体便是L3

L4:第四腰椎的棘突下平二侧髂脊的高点。

L5:触诊第五腰椎首先定位出第四腰椎,L4向下数一个椎体便是L5图片

结语:触诊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在以上所说的的触诊定位中一般是指正常人的,当遇到脊柱侧弯或者发育异常的患者都不具有准确性,所以临床上需要特别注意。


表格版:肌肉起止点、作用、神经支配说明大全   来源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编辑:KF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床干货!!值得熟记,解剖基础知识点合集        来源

枕下三角:

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枕下神经为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

图片

枕下三角肌肉组成:

头后大直肌

起点:枢椎的棘突

止点: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

功能:头后伸(双侧收缩)

使头部转向同侧(单侧收缩)

头上斜肌

起点:寰椎横突的上面

止点: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功能:头部后伸(双侧收缩)

头部侧屈(单侧收缩)

头下斜肌

起点:枢椎棘突尖

止点:寰椎横突的下后部

功能:头颈部向同侧回旋(单侧收缩)

胸廓出口:

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

肌连接

前斜角肌:

上方:3-6颈椎横突前面

下方:第1肋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

上方:2-7颈椎横突后面

下方:第1肋上缘外面

功能

颈椎侧屈

使颈部稳固,参与吸气运动,在去搬重物时也参与抬高胸廓

前斜角肌收缩使颈前屈、往对侧旋转

图片

三边孔:

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 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平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

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边形间隙。

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

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四边孔综合症

即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现是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可继发于肩部外伤或继发于上肢过度运动后。

肌肉组成

小圆肌:

肌连接

内侧 肩胛骨外侧缘上2/3

外侧 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

功能

大臂旋外,内收,伸

大圆肌:

肌连接

内侧 肩胛骨下角和外侧缘下1/3

外侧 肱骨二头肌沟内侧缘

功能

大臂旋内,内收,伸

肱三头肌长头:

近端起自盂下结节

远端止于尺骨鹰嘴

图片

腕管

构成: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正中神经通过在管内,各指浅、深屈肌腱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两腱鞘均超过屈肌支持带近侧和远侧各2.5cm。屈肌总腱鞘常与小指指滑膜相通。由于拇长屈肌腱鞘一直延续到拇指的末节,故拇长屈肌腱鞘与拇指的指滑膜鞘相连。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桡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

图片

梨状肌上孔:

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缘之间各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上孔。穿过此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臀上神经分上、下两支支配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后部;臀上动脉亦分浅、深两支,浅支主要营养臀中、小肌及髋关节静脉与动脉伴行。

梨状肌下孔: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

内含: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等出骨盆

梨状肌下孔是指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下缘之间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下孔。穿过此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

图片图片

鹅足腱

鹅足腱是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块肌肉之腱性部分在胫骨近段内侧的附着点,外形类似鹅足,故称鹅足。

在其下与胫骨之间有一滑囊称鹅足腱囊。

由于反复应力的作用,如活动过多等可造成此处产生无菌性炎症,称之为鹅足炎或鹅足腱囊炎。

肌肉组成

缝匠肌:

肌连接

近端 髂前上棘

远端 胫骨粗隆内侧缘

功能

近端 髋屈,旋外,小腿屈,旋内。

股薄肌:

肌连接

上方 耻骨体和耻骨下支。

下方 胫骨粗隆内侧。

功能

近端 内收,大腿屈,小腿屈,小腿旋内

远端 两侧收缩骨盆前倾

半腱肌

肌连接

上方 坐骨结节。

下方 胫骨骨干上1/4的内侧面。

功能

膝屈,大腿后伸,旋内,骨盆后倾

图片

收肌管 (adductor canal)又称Hunter管

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逢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裂孔,通膕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收肌管内的结构,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为股动脉,为股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进入收肌管者为: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收肌管者为:股动脉和股静脉;途中穿出收肌管壁者为:隐神经和膝降动脉。

图片

踝管:小腿深筋膜在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骨结节间,形成的管状结构即为踝管。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及腱鞘。

其内被三个纤维隔分为四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依次通过:

①胫骨后肌腱及腱鞘;

②趾长屈肌腱及腱鞘;

③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

④[足母]长屈肌腱及腱鞘。

踝管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距小腿关节内后方的外伤出血也可压迫踝管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症。

图片

跗骨窦

跗骨窦是位于跟距后关节与前、中关节之间,由后内向前外走行,略呈锥形的骨性间隙。其内侧为漏斗形的跗骨窦管,跗骨窦管的后方紧接载距突。其中的主要结构包括脂肪垫、小血管、关节囊、神经末梢、滑囊、跟距骨间韧带、颈韧带、以及伸肌下支持带的内侧、中间和外侧根。

跗骨窦综合症:指在踝关节前外下间隙的疼痛。其原因可以是外伤性的,最常见的情况是踝关节内翻扭伤时伴随着踝关节旋后损伤,通俗的说,即有身体往前冲的时候产生的脚扭伤。其它可能的情况还包括先天性后天性足部畸形部滑膜炎、局部肿瘤。据统计,外伤性的原因约占70%,其它原因约占30%。

跗骨窦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踝关节前外侧的疼痛以及局部明确的压痛,其它可能的表现还包括:走楼梯或在不平路面行走时的恐惧感(害怕再次扭伤或骨头之间分离的感觉);踝关节旋后(即踮脚尖并往前顶踝关节)时的疼痛;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夜间睡眠痛和脚内侧疼痛。

运动系统肌肉起止点         来源 

骨骼肌起止点

三角肌

位于肩部

图片

三角肌分为三个部分:锁骨部分(上部)肩峰部分

(中部)肩胛冈部分(后部)

锁骨部分(上部)起点:锁骨的外三分之一处

肩峰部分(中部)起点:肩胛骨后外侧的肩峰

肩胛冈部分(后部)起点:肩胛冈下缘

(肩胛骨后侧的长条突起)

三部分共同止于:三角肌粗隆肱骨大结节处

功能:三个部分可以共同协作,也可以作拮抗肌,它们最主要的作用是肩外展。肩外展刚开始时主要有上部发力,动作完成三分之二时前后部开始发力。前部可以使肩屈,后部可以使肩伸。

训练动作 :侧平举 前平举  俯身飞鸟

胸大肌

位于胸骨正前方

图片

胸大肌分为  锁骨部(上部)胸肋部(中部)和腹部(下部)锁骨部(上部)起点:锁骨前面的内侧半胸肋部(中部)起点:胸骨和第2~6肋软骨和腹部(下部)起点:腹部较薄弱起自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肌腱膜最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在肩外展的前提下,中上部使臂前屈,胸大肌全肌收缩可以使臂内收和旋内,中下部一起用力时可以使肩向前下方训练动作:卧推

前锯肌图片

位于肋骨外侧

起点:九个肌齿起自1~9肋  

止点:从肩胛骨上角开始沿肩胛骨的内侧缘至肩胛下角根据止点前锯肌可分为三个部分

上部:止于肩胛骨上角

中部: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

下部:止于肩胛下角附近

功能:三个部分均拉肩胛骨向前,与他的拮

抗肌菱形肌的作用相反,也可以和菱形肌协作使肩胛骨紧贴胸廓。

训练动作 :上斜板哑铃推胸

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方分为两个头

图片

长头起点:盂上结节(肩胛骨前方,喙突下侧窝内)

短头起点:喙突

止点:两个头在三角肌止点处合并止于桡骨粗隆(近侧端)

功能:肱二头肌作用于两个关节,其长头可以使臂外展和内旋,短头为臂的内收肌。两个头共同作用,使肩屈。另外二头肌也是一块肘屈肌,而且还是肘关节的一块强有力的旋后肌。当肘关节屈曲时,旋后的动作增强,总的来说旋后肌比旋前肌更发达,因此前臂最基本的动作就是旋后(如拧螺丝)

训练动作:臂弯举

图片

肱肌:位于前臂肱二头肌下面

起点:起于肱骨前面的下半部  

止点:尺骨粗隆

功能:肱肌跨越一个关节,使肘关节最重要的屈肌,与旋前旋后动作无关

训练动作:臂弯举

腹部肌肉

位于腹部 主要有 腹外斜肌 腹直 腹内斜肌和腹横机  

腹白线:是位于两侧腹直肌鞘之间的腱性缝,由腹部外侧肌群的腱膜交织而成,止于耻骨上缘

图片

腹外斜肌

起点:以8个肌齿起于5~12肋的外侧,

止点:腹白线 髂嵴外缘 髂前上棘上方的腱膜

功能:躯干侧屈 躯干旋转

训练动作:负重侧屈   转体

腹内斜肌

起点:髂嵴 髂前上棘

止点可分为三个部分:上部  中部   下部  

上部:最后三条肋骨外缘

中部:胸腰筋膜 腹白线

下部:耻骨嵴

功能:躯干侧屈 躯干旋转  协助腹直肌体前屈

训练方法:负重侧屈   转体  卷腹

腹横机

起点:以6个肌齿起自第7~12肋软骨的内面 胸腰筋膜  髂嵴的内缘  髂前上棘

止点:腹白线  (它的,腱膜参与腹白线的构成)

功能:腹横机收缩可以使腹腔缩小,增加腹腔压力,稳定腰腹

训练方法:收紧腹部的控制动作

图片

腹直肌

起点:5~7肋软骨的外面及剑突  

止点:耻骨嵴

腹直肌位于腹直肌鞘内,肌鞘由三块外侧群腹肌的健膜汇合而成。自起点向下到脐有三个腱划,脐下有1~2个腱划

功能:体前屈

训练方法:卷腹

图片

阔筋膜张肌

位于股骨近侧端前外侧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行至大转子下方止于髂胫束(股骨大转子下方),髂胫束止于颈骨的外侧髁

功能:将股骨头压入髋臼 还可以使髋关节屈,旋内,外展

训练方法:提腿  侧卧髋关节外展

大腿前肌群

股四头肌

包括四部分,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前面三块全作用于一个关节,股直肌作用于两个关节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

图片

股中间肌:起自股骨近侧端的前面和外侧面

图片

图片

股内侧肌:起自股骨中部前方的粗线内侧唇

(股骨前方的突起成为粗线,分为内侧唇和外侧唇)

图片

股外侧肌:大转子的外侧面,臀肌粗隆(位于大转子下方)粗线外侧唇

止点:四块肌汇成一条总肌腱止于髌骨,并于髌骨下方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股四头肌的主要作用是伸起关节,另外股直肌还可以屈髋关节。

训练方法:坐姿举腿

胫骨前肌

图片

位于胫骨前方

起点:胫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内侧楔骨xiē(跖骨上面 楔骨分为三块

内中外) ,第一跖骨

功能:足背屈,同时上提足内缘即足内翻。

训练方法:负重足背屈(可使毛巾)

图片

背面观

斜方肌

斜方肌分为 降部(上),横部(中) ,和升部(下)降部(上)起点:自枕骨  

止点:锁骨外三分之一处

横部(中)起点:第七颈椎至第三胸椎(棘jǐ突和棘上韧带)

止于:锁骨肩峰端,肩峰,和肩胛冈。

升部(下)起点:自2~12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

止于:止于肩胛冈的三角部。

功能:斜方肌的主要功能是固定作用,即固定肩胛骨,从而固定肩带,收缩时牵拉肩胛骨和锁

骨向后,向脊柱靠拢。降部可以使肩胛骨上

举及上旋。下部可以使肩胛骨下压。

训练动作 :肩上举 和锁肩沉肩  

小圆肌

附在棘下肌方的一块小肌肉,与冈下肌附着在一起。

起点:肩胛骨后的外侧缘。

止点:肱骨大结节,位于棘下肌附着点的下方。

图片

大圆肌

位于小圆肌下的一块丰厚、圆浑的肌肉。

起点:肩胛骨后面的下角。

止点:附着在肱骨前面的小结节,与背阔肌肌腱为一体。

功能:肩部绕旋,肩内收

训练动作:与背阔肌相似

附:肩袖肌肉群

肩袖肌肉群包括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

冈上肌

起点:肩胛骨的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上部

功能:帮助三角肌使上臂外展

图片

                             冈下肌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中部

功能:使上臂外旋,保持肱骨头在关节中

图片

                             肩胛下肌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使上臂内收和内旋

图片

肩袖肌群无力会大大增加肩部受伤和恶化的机会,因此适当锻炼肩袖肌肉群也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

背阔肌

起点:第2~7胸椎的棘突,最后3~4肋骨 髂嵴肩胛下角

止点:绕过大圆肌附着在肱骨前面

功能:使抬起的臂下降和内收,当臂内收时,牵拉臂部向后内,并使其内旋,直至手臂可贴于臀部(西服裤后袋肌)

训练动作:背下拉

图片

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有三个头  长头   内侧头   外侧头

长头起点:肩胛骨后部的盂下结节(径小圆肌的前方,大圆肌的后方)内侧头起点:肱骨后面(饶神经沟)内侧头大部分被长头及外侧头覆盖,尽可以看得下部的一部分

外侧头起点:肱骨大结节的下方

止点:三头合并为肌腱止于鹰嘴突(耻骨上近端)

功能:三头肌的长头作用于两个关节,在肩关节长头可以使臂后伸和内收。其他两个头作用于一个关节,肱三头肌为肘关节的伸肌。

训练动作:臂屈伸

图片

臀大肌

起点分为浅部和深部

浅部:骨盆后部的髂嵴,髂后上棘,骶骨和尾骨  

止点:髂胫肌束,

深部:起自髂骨翼,骶结节韧带,臀中肌筋膜

止点:臀大肌粗隆

功能:髋关节伸,旋外,在上楼或由坐姿改为

站姿时也发挥作用。浅部不可以使髋关

节内收 ,深部可以使髋外展

训练动作:蹲起  俯卧腿上举

大腿后侧肌群

股二头肌

股二头肌有一个长头有一个短头

长头起自:坐骨结节

短头起自:粗线外侧唇

止点:两头汇合成一股止于腓骨头股二头肌长头跨越两个关节,短头跨越一个关节

功能:屈膝,并使膝关节外旋,该肌是膝关节唯一块旋外肌,另外长头可使髋关节后伸。

训练动作:俯身屈腿

半腱肌

图片

位于大腿后内侧

起点:与股二头肌长头合并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与股薄肌和缝匠肌工头加入鹅浅足)

功能:半腱肌作用于两个关节: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使屈位的膝关节旋内。

训练动作:俯身屈腿

图片

半膜肌

位于大腿后内侧

起点:坐骨结节 在半腱肌起点下方

止点:胫骨的内侧髁

功能:与半腱肌作用相同

训练动作:俯身屈腿

腓肠肌

图片

位于小腿后侧

腓肠肌分为两个头

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上方

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上方

止点:两个头与比目鱼肌肌腱合并形成跟腱,至于跟骨结节

功能:跨越两个关节可以使屈膝, 跖屈

训练动作:俯身屈腿 ,提踵

图片

比目鱼肌

位于小腿后侧

起点:腓骨头,腓骨骨干近侧端3/1处

止点:与比腓长肌肌腱合并形成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作用于一个关节使跖屈

训练动作:坐姿提踵


体表定位标志总结       来源

一、体部

1、颈1椎体:乳突尖对应于颈1椎体水平;外耳道水平向下2.5cm左右为颈1椎体水平;颈1椎体平上腭。

2、颈2椎体:平牙齿咬合面水平。

3、颈3椎体:平下颌角,喉的上界水平。

4、颈4椎体:平舌骨水平。

5、颈5椎体:平甲状软骨最突出的部分(喉结)。甲状软骨位于颈4-6椎体水平之间。

6、颈6椎体:平环状软骨水平。环状软骨临床上常在此作急救气管切开或用粗针头穿入,以解救窒息;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点。

图片

7、颈7椎体:平环状软骨下2cm。颈7棘突为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其末端平胸1椎体水平。

8、胸1椎体:大约在颈静脉切迹上方4cm处;颈7棘突末端水平。

9、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胸2、3间隙水平;平肩胛上角。

10、胸骨角为胸骨体柄交界处,微向前凸,位于颈静脉切迹下5cm,两侧与第二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胸4、5椎体交界处。

11、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最高点。

12、胸6椎体平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男)(临床中实践多为此标准),男性乳头对第4肋骨。(为男性乳头连线中点平第7、8胸椎)。

13、胸7椎体:平胸骨体中点、肩胛下角;位于颈静脉切迹下8-10cm,或颈静脉切迹与剑突中点,或颈7棘突下18-20cm。大约为12个胸椎的中心。

14、肩胛下角位于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上肢上举时,肩胛下角抬高。

图片

图片

15、胸11椎体: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高度。

16、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缘部分,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用来定位上腹部器官。比如胆囊和胃。

17、腰1椎体平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18、腰3椎体对脐上3cm、肋弓下缘最低点。

19、腰4椎体对脐、髂嵴。

20、髂嵴为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其最上部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临床中实践多为此标准)。髂嵴大约在腹中部水平,大多数人来说也位于或稍低于肚脐水平。接收器的中心定在这个平面,下腹部就会被包括在接收器的下缘以内。若要确保膈肌在内的所有上腹部都包括在接收器内,需要将中心定在髂嵴上方5cm,但会丢掉部分重要的下腹部。

21、腰5椎体对脐下3cm、髂嵴下3cm。

※肚脐位置不恒定,17-21知识点还需结合临床实际。

22、骶2椎体对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髂前上棘为髂骨前上方的突起】(临床中实践多为此标准)。

23、耻骨联合是两侧骨盆的前部接合,对应腹部下缘。中位尾骨平耻骨连合。

图片

24、股骨大粗隆为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

25、坐骨结节,确定后前位腹片的下界,其下缘位于耻骨联合下方1-4cm。此 标记常用于需将直肠包括在接收器内的结肠后前位投照定位。

26、腹部:

腹部常用九分法来进行划分,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分为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腰区、脐区、左腰区、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图片

腹部四分区:通过脐画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腹部被分为四个区:右上分区(RUQ)、左上分区(LUQ)、右下分区(RLQ)和左下分区(LLQ)。该分法常用于腹部影像定位和描述腹痛或其他症状。RUQ:肝、胆囊、结肠肝曲、十二指肠、胰头、右肾、右肾上腺。LUQ: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RLQ:升结肠、阑尾、盲肠、2/3回肠、回盲瓣。LLQ:降结肠、乙状结肠、2/3空肠。

图片

图片

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

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

 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二、四肢

尺骨茎突为尺骨末端腕部内侧的突起。

桡骨茎突为桡骨末端腕部外侧的突起。

尺骨鹰嘴为肘关节背侧的突起。

肱骨内上髁为肘关节内侧的突起。

肱骨外上髁为肘关节外侧的突起。

肱骨大结节为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锁骨为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的内低外高的骨骼。

肩峰为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

肩胛骨喙突为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的突起。

内踝为胫骨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外踝为腓骨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胫骨粗隆为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髌骨为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股骨内、外上髁分别为膝关节内、外上方的突起。

腓骨小头为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的突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