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超大光圈电影镜头怎么样?中一光学「萤火」电影镜头测评

 天童老僧 2023-06-02 发表于上海

「中一光学」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毕竟这也是国内早期开始制作单反镜头的厂商,早期是与日厂合资生产,到2004年独立出来,2010年开始出产数码单反相机镜头。

文章图片1

其中,中一于2011年发布的50mm F0.95为人所熟知,早期大光圈镜头都非常昂贵且稀少,国产厂商有能力推出这种镜头非常震撼。可惜,也许是受限于当时的光学设计能力,画质确实令人难以满足,后来2012年的APS-C画幅的35mm F0.95镜头也仍然在画质表现上留下一些遗憾。

不过,中一的光学之路并没有因此停下,他们一直在更新自家的超大光圈镜头系列。而最新的产品就是这套「萤火」APS-C画幅T1.0电影镜头系列,分别是20mm T1.0、35mm T1.0、50mm T1.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表面是APS-C画幅镜头,但是我们从官方了解到,20mm和50mm这两颗镜头也基本上能覆盖全画幅像场,只会有比较轻微的暗角,因此全画幅设备也可以尝试使用~

文章图片2

三支镜头规格:

文章图片3

外观设计

我们这次拿到的是富士X卡口的镜头,整套镜头由一个箱子包装,非常有电影镜头“范”,在运输时也能够保证镜头的安全。

文章图片4

三支镜头镜身均为金属材质,镜身为黑色,配合黄色字体刻度,显得专业且稳重,也与中一早先推出的电影镜头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

它们的体积一致,均为φ88mm x 93mm,同时对焦环位置也相同,因此在相互之间更换时,也不需要再重新调整配件位置。

20mm/35mm/50mm的重量分别为730g/640g/820g,在大光圈定焦电影镜头阵营里也算是相对较轻的,即使搭配普通稳定器也能很好地使用。

文章图片5

三支镜头的滤镜尺寸均为77mm,采用内对焦设计。

文章图片6

卡口部分同为金属材质,由三颗螺丝固定,保证了卡口部分的强度,但略显遗憾的是缺少用于防水防尘的橡胶圈,若是能配备的话,相信会给摄影师带来更多的安心感。不过因为是纯机械镜头,并不含电子元件,所以其实对于镜头来说是不怕水的。

文章图片7

三支镜头的对焦行程都达到了270°,手感总体来说比较顺滑,超长的对焦行程也符合视频拍摄中对于精细对焦的需求。对焦环和光圈环均使用标准的0.8mm齿轮间距,方便各种配件的使用。

文章图片8

光圈环的行程约为60°,并且分布在镜身左右两侧,这样摄影师无论从哪一侧都能快速确认光圈的位置。作为电影头,自然是无级光圈环,总体阻尼适中,但我们拿到的这颗50mm的光圈环阻尼非常小,还存在着一些旷量,怀疑存在一些品控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工程样品的关系。

文章图片9

T1.0的光圈可以说是“夜神”镜头了,而这样的超大光圈的镜头的实际体验究竟如何呢?

理论测试

001 分辨率测试

我们使用富士X-H2的8K30P录制规格分别对三支镜头进行了分辨率测试,ISO固定为F-Log模式下最低的ISO500。

我们将画面放大500%,分别截取最大光圈以及锐度明显开始提高的一档光圈,来看看画面的细节:

20mm T1.0

文章图片10

20mm T2.0

文章图片11

20mm T4

文章图片12

20mm这颗镜头在全开光圈下有比较明显的色散,画质较软,但在T2.0开始锐度就有了明显提升,进一步收到T4后画面质量进一步提升。

35mm T1.0

文章图片13

35mm T2.0

文章图片14

35mm这颗镜头在全开时画质比另外两颗稍好一些,在T2.0开始锐度就达到不错的水平了。

50mm T1.0

文章图片15

50mm T2.0

文章图片16

从测试中可以看出,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三支镜头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色散,画质也偏软, 不过作为超大光圈的镜头,这一点倒是情有可原,况且在视频拍摄中,镜头的解析力并非是最重要的指标。三支镜头都是从T2.0开始锐度得到提升,继续缩小光圈便能获得更锐的画质,不过我们相信更多场景下还是使用大光圈拍摄,以获得更多进光量和更好的虚化。

三支镜头的MTF曲线图: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从MTF上来看,从中心到边缘还算比较平滑,分辨率上满足视频拍摄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002 虚化测试

我们对三支镜头分别进行了虚化测试,可以看到焦外光斑总体来说比较柔和,且光斑圆润,没有明显亮边拍摄视频的时候焦外表现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大光圈的电影镜头,柔和漂亮的焦外可以营造出更唯美的氛围感。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003 畸变/暗角测试

我们分别测试了三支镜头的畸变和暗角情况,三支镜头都存在轻微的桶形畸变。

三支镜头在T1.0和T1.4下均存在轻微暗角,但进一步收缩光圈后就几乎不可见。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004 眩光测试

眩光控制方面一直是国产镜头的弱项,在如此大光圈的镜头下更是如此,不过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它们的表现吧。

20mm

文章图片26

35mm

文章图片27

50mm

文章图片28

从实测来看,这三支镜头光圈全开的时候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眩光的,使用时需要注意规避或者合理利用以制造特殊氛围感。

005 呼吸效应

镜头呼吸效应对于视频拍摄来说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我们自然也对三支镜头进行了呼吸效应测试:

20mm

文章图片29

35mm

文章图片30

50mm

文章图片31

从测试图中可以看出,20mm这支镜头的呼吸效应还是控制得很好的,另外两支的呼吸效应也相对轻微,总体来说对视频拍摄都比较友好。

综述

我们使用这三支镜头在超高光比的环境下拍摄时,能够明显地能感受到紫边和色散,一旦来到不是特别极端的画面中,色散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而且T1.0的超大光圈可以带来梦幻的虚化效果和优秀的画面氛围感,也能让高感稍差的APS-C画幅机型实打实地降低在夜间拍摄时的ISO。在收光圈至T4后,画面的整体质量会更好,紫边和色散的问题也会得到大幅改善。

总的来说,从这三颗镜头还是能看出中一多年的光学积累,画质表现尚可,光圈非常大,价格在电影镜头中也算实惠,你们怎么看呢?

优点:

1.性价比高,适合入门级影视用户

2.超大的进光量

缺点:

1.光圈全开时,在超大光比的场景下,色散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