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俊:甲骨文书法美学探析

 家有学子 2023-06-03 发布于甘肃

摘要:殷墟甲骨文具有独特的线条造型,其字形的结体,也呈现了早期汉字的构形特征。从其字形结体,线条质感,及形意关系,都体现出华夏先民的智慧。殷墟甲骨文是一笔古老又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殷商文字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更深入全面地研究殷商甲骨文,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书法,更好地传承中国书法。

关键词:甲骨文 源与流 审美 风格

殷商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已经颇具水平,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记载:“远在清末,已有人在河南安阳发掘殷代所用龟甲占卜文字,而发现其地为古代之殷墟。此一遗址之年代,已远在有文字记载之历史以后。在此遗址所得器物,已远后于石器时代。而代表了很进步的青铜器时代”[1],而从殷墟甲骨文字的记载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样貌,“根据殷墟甲骨文字,知商代耕稼、种植、牧畜、建造,关于人类生事各方面之文化程度,已颇像样”[2]。

在耕稼方面,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黍、粟、麦等字,又有酒、鬯等字。且甲骨卜辞中所记酒器数量很多,可知当时酿酒之盛。种植方面,甲骨文中已经有圃、果、树、桑、栗、丝、帛等字,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养蚕缫丝技术。在畜牧养殖方面,有马、牛、羊、犬、豚、鸡等,家畜、家禽等名称极多。我们现如今可见的商代钟鼎彝器,数量多且做工精良。由此亦可见当时文化程度发展之高。从商代和周代传世的青铜器,无论青铜器的造型风格还是上面的铭文款识,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除了社会生活水平已经相对成熟具有规模之外,殷商时期的文字也已经相对完备和成熟。从所见的阴殷商甲骨文中总结整理出的单字已多达 4100 多字,其中可释读的有1300多个。结合文字通假和同源分化因素,甲骨文中与后世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字目有近1600个,另2800多个字头虽然后来不再继续使用,但在当时使用实例中大都是可以被解释的[3]。这些文字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是一个丰富的资源,而要更好地创作甲骨文书法,也应当对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历史,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释读的文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对甲骨文的发现历史,甲骨文学科的发展成熟,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完备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熟读记忆相关的甲骨文字典,字表,对于甲骨文的书写特点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同时对于同时期及前后时期的金文有一个大体的对比研读和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读懂甲骨文的美,创作出准确而生动的甲骨文作品。这个过程还需要补充基本的文字学知识,包括文字的同源、假借等。

文章图片1

一、甲骨文的发现及整理著录

最早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是王懿荣先生,随后刘鹗也有大量收藏,多达五千多片。1903年刘鹗从藏品中选拓一千多片,编成《铁云藏龟》,次年,孙诒让先生著成《契文举例》,这两部书是最早著录甲骨文和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1906年,罗振玉先生开始搜集甲骨,共获甲骨 30000 余片。罗振玉先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甲骨,先后编印多种著录书籍。包括《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和《殷虚古器物图录》、《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等。

1914 年,罗振玉先生《殷墟书契考释》和其后王国维先生的《古史新证》,确定了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的历史地位。安阳小屯村的商代历史发掘,包括宫殿、宗庙基址,王陵,以及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遗物。为殷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在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带领下,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随后,殷墟甲骨文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得到了世人的重视。

自第一部甲骨文资料的著录书《铁云藏龟》之后,除了罗振玉先生关于殷墟甲骨的多种著录书之外,董作宾先生先后编出《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张秉权先生根据乙编残碎龟甲缀合成丙编。钟柏先生编出《乙编补遗》。此外,胡厚宣先生也多有著录书籍。胡厚宣先生对于甲骨的收集著录,着力于京、津 ,宁、沪等地区。编辑出了《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4 部书[4]。

除了以上甲骨文著录书籍之外,后来随着资料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又有多种重要的甲骨文著录书籍出版。包括《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合集补编》等工具书。

除了著录性书籍,甲骨文的考释和释读也是甲骨文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相关学者先后有郭沫若、于省吾、商承祚、孙海波、徐中舒、裘锡圭、高等做出了重要的研究贡献。著录类书籍和考释类书籍之外,甲骨文工具类书籍也有多种。包括《簠室殷契类纂》(王襄先生编著) 、《甲骨文编》(孙海波先生编著)、《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孝遂先生主编)。

甲骨文的分类断代也是学习甲骨文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学术界对于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研究就一直在推进。甲骨文的分类断代工作,需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将材料正确地分类、断代、分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董作宾先生提出了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和五期说。1950年代初期,陈梦家先生开始尝试以贞人组来区划卜辞的类型,李学勤先生提出了两系说的分类方法,两系说是对陈梦佳先生分组观念的进一步研究和补充。陈梦佳先生将殷墟甲骨文分为五组类,李学勤先生提出了两系说,并又提出了历组和无名组,于是有了七组说。卜辞的分组“都是甲骨组,不是卜人组,只是在命名上大多数的组借用了卜人集团中一个卜人的名字,如宾组、师组等。历组只有一个卜人历,所以称为历组,意即历所卜的一组甲骨,并不是一人成为一组。无名组和非王无名组则全无卜人。”[5]

文章图片2

二、甲骨文书法之美感所在

甲骨文是世界上依然具有生命活力的唯一一种古文字,其他文明的古文字都失传了,只有中国的汉字活了下来。“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这些古文字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字起源的时期虽不同,但不同文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除了中国的汉字之外,这几种文字都没有被后人承袭下来,湮没在历史之中”[6]。对比之下,我们的汉字至今巍然独存,从3000多年前走到现在,依然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运用,并将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传向世界,起到了联络世界人民的作用。具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甲骨文在殷商时期的价值功用主要在于占卜,而非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其价值体现在实用价值。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此时已经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已经完备成熟的时期。自甲骨文被首次发现,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独特审美趣味,就引起了不少学者、书法家的关注,为中国书法创作的添加了一种新的源泉。通常甲骨文的研究整理学者,也会成为甲骨文创作大家,如罗振玉、董作宾、饶宗颐等。

甲骨文书法整体上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因其载体的独特性,甲骨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甲骨文是刀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其线条有着刀刻痕迹的独特质感,质朴、爽利、简约,且富于灵动细腻的变化。一经发现,这种独特的风格,就于传统的书法笔墨风格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和启示。

从结字的角度上,甲骨文也有非常丰富的书法乐趣。因其是3000多年前的文字,字的结构和构思对于今人来说都很高古新奇,其中许多字的构思生动有趣。确实是独特的书法情趣。且当时字的结构富于变化,属于汉字早期尚灵活不拘的形态,因此更具独特的审美趣味。比如甲骨文中的“安”字,蹲坐的女字,其面向即可向左,亦可向右,文字规范相对于现在更具灵活性。这对于书法和篆刻都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再如“敖”字也是,字形左右不拘。同样许多字结体上,字中部首可左可右,也有上下可灵活变动的。

虽然甲骨文的结字具有灵活性,但许多字又有着很细腻严格的规则,细微的差别就是不同的字了。比如“白”字和“今”字,差别不大,但细节却要注意。再如“人”字,人字下方线条直线条略弯曲,便成了“尸”字。其中细微区别,亦是甲骨文书法的乐趣。

在章法布局上,甲骨文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并不拘于从右至左,而是有左起,也有右起的,比较灵活。如师组大字类的行文布局就并不固定单一。如《合集》20624 完整龟版,刻有四条卜辞,四条卜辞的行文布局就各不相同,这也体现了卜辞的早期性特征。总体上而言,早期的甲骨文布局更加质朴错落,富于错落而天真的乐趣。晚期的甲骨文则趋向于严整,整饬不少,横向和竖向上更加讲究照齐。甲骨文独具一格的章法布局别具美感,对于今天的书法创作依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文章图片3

三、甲骨文的多种审美风格

我们现在虽发现的甲骨卜辞,一般都是商王武丁之时和之后的材料。我们研究这些材料的历史内容或者书法风格,也都会结合其分期分类来看。

在王蕴智先生的《殷商甲骨文研究》中,对殷商甲骨文的分类依据多方面因素,首先是依据甲骨卜辞与王室的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王卜辞和非王卜辞。以商王为中心的卜辞最多,这一类归入王卜辞。其余非王卜辞,虽不是围绕商王的卜辞,但也大都是与王室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首领,“非王卜辞大都属与王室血缘相亲的家族首领人物的占卜记录”[7]。非王卜辞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子组卜辞;二是非王无名组卜辞;三是午组卜辞;四是花东子卜辞。“根据甲骨出土情况、卜法文例、书写风格及卜辞的内容等特征,整个王卜辞师组类甲骨开始,又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系列。一个是小屯村北系列出土甲骨,该系列由师组师宾间类发展到宾组、出组、何组、黄组。另一个系统是小屯村南系列出土甲骨,该系列由师组的师历间类发展到历组、无名组。黄组是整个殷墟甲骨的共同终结”[8]。

以下从不同组的甲骨卜辞来分析甲骨文的书法风格的多样变化:

师组卜辞大致可分为五个小类:师组大字类,师组大字附属类,师组小字类,师宾间类,师历间类。这五种小类虽同属师组,但书写风格各有不同,师组大字类主要是骨刻字,较少使用龟甲,该类字,字形稍大,笔画较为圆厚,章法错落自然,不甚整齐。师组大字附属类字形较大,字体较为粗率潦草,多曲笔,刻痕粗细不均。师组小字类字形较小,笔画细,有多斜笔和曲笔的,有多横笔和折笔的。师宾间类大体风格清秀,字形窄长,笔画流畅。师历间类卜辞书写风格复杂。有些字与师组大字附属类比较接近,有些与历组书写风格比较接近。

宾组卜辞可再分为三类,简称为宾一类、宾二类和宾三类。宾一类笔画方整,直笔、折笔多,笔画刚劲。宾二类字形较大、劲挺,结体较宽博。宾三类相对字形较小、结体内敛收紧。

出组也是分为三类,出一类,结体整齐内敛,有折笔,转折偏方硬。如酉字,整体看上去酉字是一个酒瓶的形状。字头的横画写的长阔,笔画较为粗硬,出一类中的“自”字,书写的结体很开阔张开,且笔画较粗率。出二类字形,笔画纤细,用折笔较多,单字时大时小,更显随意不拘。和出一类的字形特征差别较大。以酉字为例,出二类里的酉字和出一类中的酉相比较,变得小巧细收很多,头大腹小,更加内敛。出三类字体规则整齐,方整,使用圆笔、曲笔较多。同样是酉字,突出了腹部微鼓的形态,尾部也是收敛的。

何祖卜辞也分三类,简称何一类、何二类、何三类。何一类笔画兼有方笔、圆笔,字形大方。何二类,字形形体修长,笔画均匀规整,不出锋。何三类字形较小、结体工整,笔画稍粗,笔画出锋。

历组卜辞分两类。历一类结体大方工稳,笔画多用圆笔和弯转,笔画柔美细腻,无论圆笔、方折笔,都很工稳,风格温婉。如历一类里的乙字,弯转自然,几乎是“S”形。历二类部分文字风格接近历一类,字体也是工稳而挺拔,笔画均匀。历二类另外有一部分则是率意书风,字形大小不拘,有严整工稳的字体,亦有率性爽利的字体。更加任意挥洒、不拘一格。

无名组类字形均布局严谨,字形较小,带有甲骨文晚期的字形风格,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黄组卜辞在甲骨文断代中,已经归于商代晚期,属于甲骨文断代的第五期,此一时期字体更趋稳定和工稳成熟,后期的字体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非王卜辞相对于王卜辞来说,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无论是章法还是笔画上,都有更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子组卜辞属于非王卜辞中,比较容易区分出的一组,相对而言整体更加工整,笔画也规整均匀。午组卜辞字形相对灵活朴拙。花东卜辞的布局、字形、笔画都比较独特,整体风格生动秀丽,笔画均匀细腻,象形生动,别具艺术性。

结语

“殷商甲骨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在清朝末期偶然被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们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记载。”[9]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3000多年前的文字,被发掘发现也仅仅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甲骨文又古老又年轻。研究甲骨文书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意义和书法学意义。甲骨文书风进一步的准确解读,对于复原历史、研究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1]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06,p7.

[2]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06,p30.

[3] 参见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2010.03,北京:科学出版社,p20.

[4]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p37.

[5]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p27.

[6]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2010.03,北京:科学出版社,p25.

[7]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2010.03,北京:科学出版社,p336.

[8]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2010.03,北京:科学出版社,p392.

[9] 范正红《殷商甲骨文书法及其书风琐议》,《中国书法》,2012.06,总第23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