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帅华北军区拥兵34万,规模超过一野,为何没成为“第五野战军”

 炫叶楓雪 2023-06-03 发布于广东

如果大家喜欢“杰瑞哥侃历史”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哦!今后会持续更新!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了方便与各战区敌人作战,便按照地区划分组建了东北、中原、华东、西北四大野战军。

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进驻北平,华东、中原野战军准备渡江,西北野战军剑指西南,此时再按照地域划分各战区部队就不合适了,便分别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

其实除了四大野战军之外,我军还有一支一直在北平——张家口一线作战的华北军区部队,该部队由聂荣臻率领,巅峰时期下辖3个兵团共34万人,规模甚至超过了彭总的第一野战军,在华北战场和后来的朝鲜战场有过很出色的表现,也为保卫中央做出过突出贡献。

点击加载图片

但奇怪的是,该部队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野战军编制,而是被称为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

尽管在坊间和军迷中,经常有人将华北部队称为“第五野战军”,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相当于绰号,并不是该部队的正式名称。

拥兵30多万且战力不差的华北军区部队,为什么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五野”?

几乎无“存在感”的华北军区

聂帅统领的华北军区部队,好似一直都隐藏于四大野战军的光环背后。

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这支部队的成立说起。

华北军区是在1948年5月由原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而成的。

抗战时期,这两个军区都是地域辽阔、兵强马壮的大军区。1945年,晋察冀军区拥有作战部队20多万人,晋冀鲁豫军区更多,一线和二线作战部队足有近40万。哪怕这两个军区单独拉去打老蒋都是极具威胁力的,更别说合并了。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点击加载图片

1945年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对共产党提出了裁军的要求,为了稳住国民党获得缓冲时间,我军也只能“假模假式”地照办。

于是,晋察冀军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先后两次展开了部队的精简工作,复员的干部战士超过10万人,军区总兵力从原先的20万人骤降到5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抗战结束后的东北成了无主之地,中央命令林彪立刻率11万人出关抢占东北,还提出一句口号,叫“东北优先”。所以,这11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从紧邻东北的晋察冀军区抽调的,包括第8、9、11三个主力纵队与六个独立旅,共计10万人。

这还不算,1946年8月到10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在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先后占领承德、张家口,切断了由程子华、李运昌两员大将指挥的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的冀热察、冀热辽两个二级军区与本部的联系,渐渐失去了有效指挥。

点击加载图片

作为司令员的聂荣臻当机立断,向中央建议将这两个军区立刻并入林彪的东北军区,于是,程李二人在冀热察、冀热辽统率的8万精干力量也就此脱离了晋察冀军区的辖制......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后一年多,原本是中共主力军区的晋察冀实力削减了一大半。

而晋冀鲁豫军区的境遇也大抵如此,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带走了12万精锐主力,徐向前留在根据地看家,他清点剩余人马,把地方武装都算上才5万多人,但徐向前带兵能力强悍,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又把部队带出来了。

也就是说,晋察冀军区的大部分力量都被东野“收入囊中”,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精干力量最后都去大别山成了中野。

所以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聂荣臻的华北军区实际上是晋察冀、晋冀鲁豫的部队除去主力外,剩下的零散武装“拼凑”的,人员编制很杂。

以晋冀鲁豫剩下的武装为例,其中包括太岳军区主力组成的第8纵队,太行军分区团队、县独立营、游击队组成的两个太行独立旅,还有冀鲁豫八分区组成的第2旅,然后就是太岳军区和冀南的一些地方武装。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你看看,这编制要多杂有多杂,从主力到地方游击队都有,徐向前能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后来还打下了运城和临汾,着实不易。

1948年5月,刚组建的华北军区只有两个兵团:

第一兵团由原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8、13、15纵队;

第二兵团由原晋察冀军区部队组成,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下辖第3、4、8纵队。

两个多月后,新组建的第三兵团并入华北军区,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6纵队。

当时,人民解放军主力主要在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四大战略区作战,已经足以扛起各个战区的敌人压力,而中央便将他们留在根据地的剩余人马收拢集结,组成华北部队,交由聂荣臻指挥,作为一支灵活的战时机动力量。

点击加载图片

华北军区成立时,有两个时间点非常值得玩味:

5月20日,华北军区成立;5月27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搬进西柏坡。也就是说,在中共中央搬进西柏坡之前一周,他们统一了两大根据地剩余武装的指挥。

可见,华北部队的主要任务除了充当战略机动力量配合其他战区部队作战外,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职责——保卫中共中央的安全。

当华北平原相安无事时,他们必须确保西柏坡的安全,至少要做到在敌人偷袭时不至于毫无防备,不求将其歼灭,但最好能做到有效抵抗;当发生大战时,他们可以与东野、西野形成协同作战,获取较大战果,即便华北军区单独作战时战绩并不怎么样。

而在华北,能对我军产生威胁的只有阎锡山和傅作义两支势力。经过晋中、临汾等一系列战役后,阎锡山显然已经被打怕了,收拢他的亲兵天天龟缩在太原城里不肯出来,根本不足为惧;

而傅作义呢?其实在平津战役开打之前,傅军就已经暴露了他们外强中干的实质。

点击加载图片

1948年11月末,傅作义趁着华北第一兵团围攻太原,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在西边的张家口一带活动时,派出了五个师的兵力外加400多辆汽车,以“援助太原”为由,企图对缺兵少将的西柏坡实施“空心突击”。

结果,这个秘密计划在他们还没出发的时候,就被北平城内的中共地下党得知,转头就告诉了西柏坡。

然后,解放军充分利用现有兵力,只出动了第二兵团3纵外加一群民兵就成功让他们灰溜溜地撤退了,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毛主席还写了三封尖锐的社论和傅作义玩起了心理战,彻底击溃了他们的士气不说,就连打头阵的94军军长郑挺锋听完社论后,都郁闷得想要解甲归田了。

所以,阎锡山和傅作义的队伍看似强大,实则已经日薄西山,聂荣臻的华北部队虽无法对其做到全歼,但击退他们的进攻、与其他野战军协同打大仗是完全没问题的。

不能成为“五野”的四大主要原因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进行过两次大的整编,而且时间间隔还不长。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一次是1948年11月1日的番号整编,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全国各战区的解放军按地域进行整体改编,分别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

第二次是1949年1月15日军委下达的《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又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按一二三四冠以新的番号。

这两次整编中,华北军区的部队都没有涵盖在内。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成为“第五野战军”其实并不是“被遗忘”,而是中央授意的。

我们来看看1949年1月全军整编后的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全权指挥,相当于“党指挥枪”,毛泽东担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担任副主席,由周恩来兼任总参谋长,叶剑英和聂荣臻担任副总参谋长。

点击加载图片

全军部队则被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下辖四大野战军;

第二部分为聂荣臻率领的华北军区部队,不过中央给他们换了个名字,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直属部队。

这说明,华北这支劲旅在中央眼里具有独立性,属于中央的直属,兵员人数再多、实力再强都不属于任何一支野战军。这支部队早已被中央定性,是为只归中央指挥的战略机动力量,相当于中央把四大野战军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一亩三分地”,一旦遇上突发事件则不必从其他战区抽调人马。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也能证明这一点,那便是解放军参谋长叶剑英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中革军委中属于平级,这说明聂荣臻的级别是要高于各野战军司令员的,更能说明华北部队是独立于四大野战军之外的。

这便是华北部队无法成为“第五野战军”的首要原因,是命中注定的。

他们无法成为“五野”的第二个原因很直白——战斗力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

这个原因在前文其实就已经提及,华北军区的前身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的实力经历过大幅下降,很难和四大野战军一样成为战区主力,战绩也远远没有其他部队好。

笔者以华北部队打的三场典型战役为例:

1946年7月至9月大同集宁一战,国民党楚溪春部在大同负隅顽抗,我军久攻不下之际,傅作义居然效仿古人来了个“围魏救赵”,袭击了我根据地所在地集宁,最后华北军区不仅大同没攻下来,就连集宁也丢了;

然后是1947年秋季的清风店战役,我军抓住了蒋介石将主力部队调往东北的有利契机,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一举歼灭国民党第3军,歼敌17000余人,俘虏11000余人,第3军军长罗历戎被俘;

最后是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的太原战役,期间,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全部投入攻城,堪称解放战争时最艰难的城市攻坚战,过程尤为艰辛。最后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的帮助之下,才将太原攻克。

点击加载图片

当彭德怀从徐向前手中接过指挥权之前,徐向前光是攻占太原外围的东山就花了整整24天。试想一下,如果太原周围有阎部援军,他们绝不会“放任”第一兵团在太原外围打这么长时间。

这三场战役都说明,华北部队只有在我方占有充分优势的情况下(比如敌人周围没有援军、主力被老蒋调走了等)才能打胜仗,防御或是牵制作战可以胜任,但主动出击或城市攻坚就稍显逊色了。

如果要发动大战役,那么华北军区必须要与其他野战军(东野或西野)配合作战,否则就会像大同集宁战役那样顾首不顾尾。

这些软肋,显然使华北部队不具备独立野战军的水准。

第三个原因,那便是华北军区的发展空间不像其他四大野战军,十分有限。

四大野战军最适合发展的是东野和华野,这两大野战军坐拥东北、山东的物产丰盈、人烟阜盛之地,经济基础十分雄厚,发展非常迅速。

点击加载图片

刘邓领衔的中野在解放战争刚爆发那会儿是最强的,其间虽然经历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巨大损失,但凭借着卓越的群众政策和名望,三大战役前也从劫后余生的6万人发展到15万人;西野驻地虽十分贫瘠,好在我军过去在陕甘宁和晋绥军区打下了不错的底子,发展起来困难也不大。

华北部队就不一样了。他们在战争初期差点没抗住老蒋的全面进攻,根据地缩水严重不说,冀中穿心战还差点让国民党钻了空子。华北平原虽同样富庶,但绝大部分都在敌人手中,三大战役结束之前华北部队战斗力薄弱,不能有效获得这些资源。

而且,他们平日里还要身兼数职,既要保卫中央,又要为其他野战军充当机动力量,还要防范东西两个方向的敌人,作战压力严重超支,生存范围极度有限,就算中央给他们一个野战军番号,他们也很难争取到足够多的战略空间,无法行使野战军的职责。

这种条件下,他们能打赢石家庄之战和清风店之战,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点击加载图片

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华北部队的任务周期不及其他四大野战军,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就会被“拆分”。这样一来,华北军区即便好不容易获得了战略空间,军委又会因为长江以北几乎全部解放,而失去了组建“五野”的必要。

1949年2月伊始,三大战役全部结束,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的战事了,解放军便把战略重心转向了江南大地,当然还包括西北未解放的一小部分。

这些地方,以四大野战军的实力就可以全部胜任,这也意味着华北军区基本没有作战任务了,没必要又重新组建一个野战军,将其麾下的三个兵团并到四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反而更好。

简单地说就是充当救火队员,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扑。

比如说,徐向前的第18兵团(原华北第一兵团)就跟着刘邓大军鏖战过大西南,后来又和杨得志的第19兵团(原华北第二兵团)并入彭德怀的一野参加了解放大西北作战,而杨成武的第20兵团(原华北第三兵团)则充当过拱卫京师的角色......朝鲜战争爆发后,第13兵团入朝作战导致东北出现战力空缺,军委又从天津、塘沽把第20兵团66军调到东北填补空缺。

点击加载图片

那时,华北军区三大兵团总兵力已经达到了34万左右,其战略空间和战斗力也已经完全具备独立野战军的水平,但又因为作战职能和全国局势的改变而失去了成为独立野战军的机会。

总的来说,华北军区没有成为“第五野战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的定性,将其定义为中央直属部队,不属于任何一支野战军;二就是华北军区“生不逢时”,华北平原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他们实力和战略空间不够,当他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战略空间后,全国局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又没有了成为“五野”的必要。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第五纵队”的可怕魔咒

华北部队没有成为“第五野战军”,除了上述四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想犯忌讳”的原因——“五”这个数字在军事中不太吉利,就好比“十三”在西方国家一样。

原因发生在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背后有纳粹支持的西班牙“国民军领袖”(其实是叛军首领)佛朗哥为了率军夺取马德里,将其手下安排在马德里城里做内应,这支队伍就叫做“第五纵队”。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五纵队”的成员大都是在佛朗哥攻城期间蛊惑人心,让更多的西班牙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倒戈相向叛变投敌。靠着攻城部队和“第五纵队”的“里应外合”,最终佛朗哥将领导权抢到了手。

从那以后,“第五纵队”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甚至“五”这个数字都成了禁忌。不仅大部分国家军队中不会有“第五纵队”的番号,就连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也只有不信邪的东野设立了第五纵队。

或许是因为“第五纵队”和数字“五”的太过敏感,“第五野战军”的番号自然就令大家不太情愿了。

而且,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汉奸,“第五纵队”显然具有更强的破坏性,其成员绝非一般的亡命之徒,而是有智商、有社会地位,常年混迹于社交名流的能言善辩之辈,还有人甚至在社会具备一定的威望(否则如何煽动百姓?),着实为一群破坏国家团结的斯文败类,绝对的利己主义者。

点击加载图片

1943年7月,毛主席在《质问国民党》的社论中就抨击过“第五纵队”:

“不但在沦陷区,而且在大后方,汪记(汪精卫派)国民党也是林立的,有些是秘密的,这就是敌人的第五纵队。”

到了1949年8月,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又一次提到了“第五纵队”:

“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和将来据说很愿意送些给它在中国的第五纵队,但是不愿意送给一般的书生气十足的不识抬举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当然更不愿意送给共产党。”

据说,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为了和苏联争霸,也专门在苏联国内培养“第五纵队”,怂恿他们在苏联国内灌输亲美思想,慢慢地动摇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根基。

苏联最后落得解体的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拜“第五纵队”所赐。

虽然共产党人都是唯物主义者,但从心里还是不想触“第五纵队”这个霉头,就算数字“五”也不愿意,反正就是个番号,对战斗力又没什么影响,改成“五野”说不定还会影响军心。

点击加载图片

再说了,等到全国解放,战时的大野战军又无疑会被“打散”,军级单位会分别并入全国各个军区,野战军番号也会取消,这时候弄出一个“五野”完全是多此一举。

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军区部队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拿下了张家口、打下了太原、帮助彭德怀打下了兰州、和中野在西南剿过匪......诞生了以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元帅为首的杨得志、杨成武、罗瑞卿、耿飚、滕代远、周士第等一众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还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支公安队伍。

整编后华北军区11个军被改编为60~70军,其中60军、63军、64军、65军、66军、67军、68军全部赴朝参战。

60军在1952年的秋季反击作战中表现卓越,歼敌15000余人,击退了南朝鲜军几百次进攻;68军上演了被人津津乐道几十年的“奇袭白虎团”,为朝鲜战争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67军则以87800多人的歼敌数目在志愿军27个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歼敌最多的部队,其军长李湘甚至长眠在了那片洒满鲜血的土地上。

点击加载图片

而最厉害的当属63军,1951年5月至6月,他们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打了一场经典的“铁原阻击战”,以伤亡22000多人为代价,阻挡了“联合国军”4个师足足14天的轮番进攻,毙伤敌军15000多人,震惊世界。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华北军区的指战员们就好像战场上的无名英雄,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扑,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犹豫。虽然没能成为正式的野战军部队,但在几十年后的众多军迷们心里,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五野战军”。

(全文完)

[文:杰瑞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