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鹏斌 || 二姐的气管炎

 一床书759 2023-06-03 发布于陕西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关中农村缺医少药,更没有合作医疗,故就有小病在扛,大病在拖,甚至于有些病主是靠的就中医,用的是中药。有的用的是处方,有的用的是偏方,但不论处方还是偏方,能治病就是好方。二姐患了气管炎,就是用民间的偏方治好的。

当时,二姐正上小学五年级,我上三年级。她与发小到西沟沟边去玩,穿着母亲新买的衣服,因玩的太投入,便将脱掉的新上衣挂在树上,甚至于回家时,忘记去拿。等再去找时,已经不见踪影。正好那时天开始刮风了。

心里忐忑的她就回到家里,没敢把此事告诉母亲。正赶上吃荞面,母亲直接叫二姐吃饭。二姐就吃了两小碗。等吃完饭,收拾停当的时候,母亲才发现新衣服没有拿回来,便大声的问题,衣服呢。二姐支支吾吾地说弄丢了。那时候,经济拮据的家里,给娃添一件衣服十分不易。母亲一听这话,瞬间火就上头,便拿着扫帚把直接从她屁股上抽。抽完便叫大姐陪她一块去找,并说找不回来,不要回家的气话及“狠话”。

挨了打,受了委屈的二姐在大姐的带领下,把周边几个树找了个遍,什么也没有。边走边哭,风边吹,加上荞面不好消化,就这样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使她热人着了冷风,患上了气管炎。持续了几个月,她的喉咙不断地咳嗽,且有时全身都在抖动,嘴唇都憋成了紫色,有时跪下来,才感觉好受些。期间,父母也买了一些药,也去过镇卫生院看了好多回,但都无济于事。

已经进入了农历10月份了,随着天变冷,她的气管炎不好,反而加重了。实在无招的父母本打算放弃,但外婆要他们坚持看下去,理由是她是女娃,如果看不好,咳咳哈哈地,将来怎么嫁人呢。就这样,母亲听了附近村子一个老年妇女的建议,用个偏方,一开一补,只需把气弄通了,便可治好。

父亲便在阴冷的天气,赶到山沟沟里,去摘软枣(柿子树没有嫁接以前,结的果实,只有小拇指头那么大,颜色偏褐黑色)。当时有个树枝断了,差点把他从树上掉下去,还好抓得紧。他摘了满满一篮子。回到家,按要求把它们在炕上烘干,不能烘焦。并把它们放在碾槽里研成细末末(包括硬核核也都研细),因小孩喉咙眼细,必须研成粉状。取适量倒在碗里,用开水瓶的水(直接用锅里的水太热,影响药效。)一泼,并放上一勺黑糖,稍凉就可以饮用。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次。用那个老人话说,这叫一开。

开了近一个半月时间,便进行了补。补就是用开水化开人参麦乳精,放上一勺白糖,外加上一个白水煮鸡蛋(除此以外,什么也不要放),叫她喝。那甜甜的感觉,全家人平时舍不得的荷包蛋,时不时地在诱惑着我。但一想到,那是给二姐治病的补品,便望而却步,硬是咽下了馋人的口水,但一天就瞄着那椭圆形(专门装人参麦乳精)的铁盒子好几遍。

补了一个多月后,便痊愈了。这真是太让全家人高兴了,尤其是母亲,用她的话说,如果不能治好,留下后遗症,这辈子都对不起二姐。至今回忆起此事,她都在眼里有泪。

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们看病方面的经济负担,西医化和医院化的现象很普遍了,当然,问医求药的成本就相对高一些。一般来说,偏方用料简单,相对经济实惠。许多民间的治病偏方随着农村或城里70岁以上老人的去世而正在不断的消失,如果有人能够整理下来,并在生活验证,确实可行。不但能节约国家公共资源,而且,还避免了人们为了治病东奔西跑,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治能力。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不过,真的很感谢那一开一补的偏方,治好了二姐的气管炎,还她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家人更加安心。

作者简介:谢鹏斌,男,1978年10月出生,从军十几年,曾在军内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近40篇,并在地方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作品近30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