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鉴赏重点题型归纳
2023-06-03 | 阅:  转:  |  分享 
  
诗歌鉴赏重点题型1、(2018年浙江高考)这首诗与柳永的《雨霖铃》都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
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答
:(1)“送君多暮情”句是“点”,点出了伤别之情。(2)“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
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3)结尾“叹息此离别”句是“点”,再次点明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北来人二首(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
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答:(
1)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
百姓流离之苦。(2)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3)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
破人散的凄凉和孤独。3、本诗的尾联(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1)尾联意为:你应该还需救
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赢的存在。(2)诗人借典故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3)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
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分析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凤归云(柳永)向
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苒苒光
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答:(1)幸有
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闲适生活。(2)诗人用“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来借代闲适自在的隐居生
活,并借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之志。(3)“幸有”写出诗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而“会须”二字强调词人此刻的归隐的决
心。写景角度比较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勒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1)《白》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白勒,青山过威武
”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2)《白》是实写,而《发》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
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1)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2)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
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6、如何表达情感虞美人(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
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本词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下
阕“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销、烟波荡漾
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3)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
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藉的心情。(4)虚写(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
自己,等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自己江南一枝梅,委婉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金陵驿二首(其一)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
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
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
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2)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
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3)对比(
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
7、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1)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2)“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3)“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别葛使君(王安石)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
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示例一:同意。(1)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2)想象葛使君夜里乘
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真挚的情怀。实例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
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深情。诗评分析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
故园池台今是非。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
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
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
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主题格调比较
酬郭给事(王维)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
,将因卧病解朝衣。从主题的格调来看,此诗与柳永的《望海潮》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①王维此诗,一方表达了对郭给事的赞美、称颂之情
;一方面以年老、卧病为由表达了辞官归隐之愿望,显得格调更高;②柳永的《望海潮》表现了对孙何的仰慕,暗表希冀提携之意,有阿谀之嫌。
意象、画面、情感比较阅读 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
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首诗与诗人创作的另一首西湖诗《钱塘湖春行》题材相同,但在意象选择、画面营造和情感表
达上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答:(1)《春题湖上》选取的意象有乱峰、翠松、月影、早稻、新蒲等。诗人从宏观写到微观,从湖光山
色写到农田景象,画面开朗,涵盖丰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2)《钱塘湖春行》选取的意象有早莺、新燕、暖树、春
泥、乱花、浅草等。诗人写景时动静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画面具体。诗歌抒发了诗人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艺术手法 木兰花慢
(柳永)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本词
是怎样描写清明的节日风光的?请从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赏析。答:(1)点面结合。上片先总括春光之盛、郊游场面之热闹;下片分写女戏男饮
之乐,点面结合。使读者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具象把握。(2)视听结合。写景有视觉形象如桃李烂漫、游人如织,又有听觉形象如欢声笑语、管弦
笙歌。使场面更热闹、更富有活力。(3)铺陈渲染。对众多意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为全词带来一种珠玑列锦的繁复之美。13 赏析诗句和一
字统领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
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答: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
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
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
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
请,回应题中“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
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合理即可)14景与情的关系?? 江?行?
????[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
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
之感。15 描述画面 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
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
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①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②用“描绘了一幅××(时
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16首句(联)写景的作用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
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
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焕然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
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②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全诗作铺垫,为诗歌后面抒发乐观旷
达的情怀作铺垫。17尾句(联)写景的作用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
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前三句均就乐声
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寄寓了更加浓厚的思乡深情。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18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早秋过
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
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
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
”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
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
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9河北民 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②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②,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③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为了表现河北
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
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②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
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
情。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
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④夸张。“
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20青玉案 无名氏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
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①社日:指立春以
后的春社。②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①人与物对照,借双飞的燕子反衬
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今与昔对照。过去,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倍感孤寂。③实与虚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
思妇的想象之词,是虚写;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或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
。21分析豪放风格的体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
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①,山川绵邈
,飘飘吟迹。我欲乘槎②,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③。[注]①汗漫:广阔无边。②槎:竹、木筏。③传说汉代张
骞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
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
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③
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沉醉东风 对酒 卢 挚对酒问人生几何
,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①,泼煞②心头火。葫芦提③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选自《元曲鉴赏辞典》)【注释】①腹
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
情。②泼煞:扑灭。③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虽然都有“人生几何“的提问,本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与曹操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
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这一提问的补充,给人以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做铺垫。(2)这首
散曲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对全曲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①态度:这两句,写作者幻
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却世事;虽然这种做法会引起旁人的讪笑,但作者置之不顾,依然故我。表达了他强烈的超脱世俗
的人生态度。②作用:最后二句,表现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这样将前文忧郁怅惘转化为潇洒洒脱,从而深化了主旨。 池口风雨留三日【1】黄庭
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
4】窗归了读残书。注释:【1】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
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2】属玉:鸟名。【3】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4】莫:即“暮”。16.本
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6分
)①《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②黄庭坚
诗先以“身闲心苦”的白鹭自况,又化用“临渊羡鱼”暗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句则以“莫窗归了读残书”表明心志,由此可以看出:黄
庭坚“俯仰之间”一句表达的是远离名利争逐,到读书中寻求寄托的淡泊心志。(6分)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李纲【2】长江千里
,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注
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
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①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②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
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③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
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25、 水龙吟-莲子 (王夫
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⑵不含愁,据香密裹, 泠泠珠佩。伴江妃⑶、泪颗盈盈,怕谁厮恼,
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 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
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
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14.屈原的《离骚》状
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①纷吾既
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制芙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①王词托物言
志,状写莲子寄托忠贞,在这一点上与《离骚》的创作手法与情感相同。②《离骚》诗中,作者写用江离、辟芷、秋兰、芰荷、芙蓉打扮自己,表现
诗人的美好外形与内质,突出其高尚忠贞的爱国情怀。③王词描绘莲子质地晶莹、芬芳馥郁,赞美莲子“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的特质,
并借莲子的典故,表现作者亡国的悲苦、不改初衷的人生追求和对故国的一腔忠贞。 柳 堤 [明]金 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
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
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
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
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示例)
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 ,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 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 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26、杂诗   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18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1分)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1分)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1分)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1分)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1
献花(0)
+1
(本文系HONGHULAOB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