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没有橡皮筋也有弹弓?背后的故事远超你想象!

 风吟楼 2023-06-03 发布于广东

不知道现在常居在城市的朋友,对“弹弓”这一事物是否也感到陌生了?对于从小家住在乡村的笔者,对弹弓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毕竟幼时乡里总有几个弹弓好手,玩耍起来颇有古代名将“百步穿杨”的风范(当然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橡胶工艺的发展是极其晚近的事,从国外传入中国更几乎是民国时候了,可能很多朋友会因此以为弹弓是近现代的工业产品,但是你知道吗?弹弓的历史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要长得多!

文章图片1

民间常见的简易手工弹弓。

说来笔者对弹弓的历史感兴趣也是纯属偶然,以前读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偶然间看到这么一条: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俗话中“貌比潘安”的潘岳我们当然是熟悉的,有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出门被怀春少女们“掷果满车”也是著名的风流韵事,但是笔者见识短浅,这“挟弹出洛阳道”的“弹”是什么?却也不见作者特意注明。找了全文翻译,也只见说是“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此言不禁令人愕然,这弹弓在古代难道是什么寻常的事物,以至于已经是不需特别注明的常识了吗?笔者带着疑惑继续往下看,结果又看到这么一条:

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 “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 ”桓甚有恨容。(《世说新语·方正》第四十四)

桓温去找刘惔,结果刘惔还在睡觉。桓温就用弹弓打刘惔的枕头,弹丸在床褥上崩碎。刘惔大怒,起来骂桓温:“我这家里是宁馨之地,怎么能靠打架的手段来取胜?”桓温听了脸上“有恨容”。后世有名的堂堂大司马桓温,手拿着个树杈子弹弓打人,这场面让我们现代人看来未免有些滑稽、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心感有趣之余也不免疑惑,既然在古代有弹弓,那么古代这弹弓到底是长什么样子呢?细查之下才发现,这古代的弹弓还真不愧是“弹弓”,着实是名副其实:

文章图片2

明代佚名《二郎搜山图》局部,图中小童手中拿着的便是弹弓。

原来古代的“弹弓”真的是弓状的!那么又一个疑问就来了,弓可以拿来射箭那是因为箭矢的结构自然没有打到手的顾虑,但是哪怕是现代的“Y”型弹弓也经常发生弹丸射出打到手导致手指积血淤青的事故,看这古代弓状的架子,怕是连个准头都不好把握,弓手的手指岂不是要备受摧残?

——所以说还真是不能小觑了古人的智慧,其实这种形式的弹弓在早年间橡胶未普及的民间也是存在着的,乃至于至今还有残留,使用这类弹弓的人们为了避免弹丸打到手或弓臂,在打出去的一瞬间把弓的手腕会立刻翻转。某些戏曲表演中射弓之后转腕的手法也正是这个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的保留。

其实当代利用橡皮筋制成的“弓弦”在古代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像经常玩弓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弓是不能空放的,有些人不懂拿了朋友的弓随手空放甚至会导致“友尽”。朋友的反应之所以会这么大,首先当然是出于对自己爱弓的爱护,其次其实也是为了对方的人身安全着想。

因为弓储蓄的大部分势能实际都来自于具有出色弹性的弓臂弯曲产生的形变,而不是韧性优秀的弓弦。当弓被拉满以后,其弓臂形变所产生的势能将会十分恐怖,正常情况下弓臂所积蓄的势能会通过弓弦直接传导到箭矢上,从而将箭射出。而空放时就不一样了,由于弓弦上没有箭矢,弓臂积蓄的能量就没办法传导出去,所有力量直接在弓弦和弓臂上释放,那么轻则弓弦断裂,弓臂和弓弦弹出伤人,重则弓臂彻底损坏,直接报废。

也正因此,在古代,弓的弓弦并不是特别追求弹性。古代弓箭的弦主要使用的材料是牛筋,牛筋的性能相比当下的材料而言并不是特别突出,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拉伸造成弓臂的弯曲,从而积蓄能量,因此在此过程中人们主要看中的是弓弦的韧性,使其不至于在拉弓的过程中被拉断。以至于在当代,追求传统的“武术弹弓”所用的弓弦直接就是用竹片削成,而不是利用常见的尼龙线制作。

文章图片3

当代“武术弹弓”。

而现代民间常见的手工弹弓则是有了如橡胶一类优秀的弹性材料之后才发明的,此时弓的能量反而是积蓄在拉急的“弓弦”中了。因为材料的发明,导致原理和结构的变化,以至于虽然都叫“弹弓”,古代和现代的弹弓形态却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不得不说确实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撰文:只手扶唐李亚子

长期推介历史相关内容,欢迎同好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