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刎颈之交长久吗?记魏国贤士张耳、陈馀从交好到反目成仇

 奇阶读史 2023-06-03 发布于山东
巨鹿之战,项羽完败王离,继而各国军队一起绞杀了二十万王离军。赵王歇和张耳这时才得以出巨鹿城拜谢各国将领。张耳跟陈馀相见,责备陈馀不肯援救赵国。又问到张黡、陈泽的下落时,张耳怀疑陈馀将他们两人杀了,又不断地用怀疑的口吻询问陈馀。陈馀忍无可忍,就向张耳发怒说:“想不到您对我的怨恨这么深啊!难道你认为我就舍不得这颗将军的官印吗?”于是就解下印信交给张耳,张耳吃了一惊,不肯接受。陈馀起身上厕所,一位门客对张耳说:“我听说,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接受,就会遭到惩罚。现在陈将军把大印交还给您,您不接受的话,就违反天意,很不吉祥,还是赶紧收下吧!”于是,张耳就佩戴上了陈馀的官印,接收了他的军队。陈馀从厕所里出来,对张耳的不辞让非常的痛心,于是陈馀径直走出大厅,率领他的亲信几百人到滏阳河河边捕鱼打猎。赵王赵歇于是返回信都。

世间真的有恒久不变的友谊吗?难讲。张耳和陈馀都是故魏国的贤士,两个人交好,到一个地步,就是誓言同生死共患难:所谓的“刎颈之交”。他们也真的在很长时间里相处地很融洽。魏国灭亡后,秦政府听说张耳、陈馀非常有名,就悬赏重金来抓捕二人,于是张耳、陈馀一起逃到了陈地,在那里做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陈馀在工作中犯了一点小错误,于是管事的小吏就用鞭子来抽打他,陈馀想起来反抗。在一旁的张耳赶紧用脚踩他,意思是不要反抗,要忍耐。小吏走后,张耳又苦口婆心地劝陈馀,你难道要死在这个小吏的手里吗!小不忍则乱大谋。陈馀因为这件事,对张耳更加地敬重。

张耳、陈馀剧照

后来在陈胜率领起义军到了陈县,张耳、陈馀就前去投靠陈胜,向陈胜出谋划策,但是陈胜不予采纳;当陈胜派好友武臣北略赵地的时候,张耳、陈馀就请求陈胜准他们跟随武臣北上,陈胜允准。武臣夺取赵国的城池以后,张耳、陈馀劝武臣做赵王。后来赵王武臣被叛将李良杀死,张耳、陈馀因为耳目众多侥幸逃脱,随后收集赵国的残兵,并借助齐军的力量攻打李良,李良兵败。

张耳、陈馀听了门客的建议拥立故赵国王室的后人赵歇做赵王,张耳做丞相,陈馀做大将军。张耳、陈馀在赵王手下同心同德:陈馀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张耳也尽力照顾这个小弟。二人一同辅佐赵王歇,维护赵国的政局。直到秦将王离率领大军来到巨鹿城下,把巨鹿城团团围住,赵王和张耳被困在巨鹿城里,随时都有城破被杀的危险。这一点,当时各国所有的将领都心知肚明。当时陈馀领兵驻扎在巨鹿城北,不敢轻举妄动。

陈馀、张耳像

秦军太厉害了,章邯和王离太能打了!秦军可是一百多年来很少打败仗的名至实归的虎狼之师,实力明摆着的,谁也不敢跟秦军硬碰,除了被后世称为战神的项羽以外,一般情况下,谁遇到秦军还是打游击的好。张耳给陈馀提出的要求是,让陈馀前来救援,要陈馀跟他一起死,实现当初的誓言。陈馀心里明白,他去跟秦军对抗,九死一生,白白送命值得吗?而张耳还是三翻四次的催陈馀来救他。陈馀终于拗不过张耳的一再催请,派出五千兵跟随张耳两位使者去试一试秦军的厉害,他们一跟秦军交锋,瞬间全军覆没!

其实,这就是陈馀要证明自己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见死不救,而是现在出手没什么意义!张耳一再要求陈馀出兵相救,你怎么不要求你的儿子张敖来救你啊!你的儿子跟你的关系难道不比陈馀跟你的关系更近吗?你不给儿子提要求,那是要暗暗地保存自己的实力,就是自己死了,儿子还在,家族血脉、家族事业还能继续。但你给你的好友陈馀提出的要求是不是暴露了你的私心?你死就拉朋友一起死,况且你还不一定死,而你的朋友如果出兵帮助,必死无疑!

到后来,杀星项羽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一举扭转了秦末农民起义中秦强诸侯弱的大局面,奠定了以项羽为首的诸侯林立的新的世界格局。巨鹿大战诸侯军胜利了,张耳终于脱险。他找到陈馀,就开始责备陈馀见死不救,又怀疑陈馀可能杀掉了自己派出的两个使者,陈馀认为张耳把自己已经当成一个贪图功名的人,就解下大将的印信给了张耳,其实陈馀就是想让张耳谦让一下再还给自己。不曾想,张耳竟然收下了代表官位和军权的印信!于是陈馀愤然离开。

这还不是他们之间关系的最低点,后来项羽带着各国大军入关灭秦,张耳作为赵国的大将也参加了项羽领导的灭秦大业。秦朝被灭以后,项羽分封张耳作常山王管辖原属于赵王歇的南边的领地,而封赵王歇作了代王。因为陈馀被收回了印信,不再有领兵资格,没有跟随项羽入关灭秦,所以项羽最后给他只封了一个侯爵,只管辖三个县。陈馀对这个赏赐安排是相当的不满,因为他认为,巨鹿之战,他是有很大功劳的,现在他竟然被人忽视!而自己的主公赵王歇竟然被封到偏远的代国去了!

赵王歇像

不但如此,这个张耳,本是赵王歇的臣子,现在项羽把赵王的领地中富饶的部分给他,他就应该辞让,坚决不受,而坚持让赵王歇继续做这个地方的王。张耳却接受了,而他的主公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而去贫瘠边远的代地当他的代王了!陈馀彻底的对张耳失去信心就是在这里,当初我把印信给你其实只是试一下你,你竟然接受了!现在你占据了主公的地,仍然不谦让!怪我陈馀瞎了眼,怎么结交你这样的不忠不厚不仁不义之人!这个事件之后,陈馀的报复之心就开始了!他要为赵国铲除奸贼!

我在这里插一句,要说后来刘邦做皇帝后杀了丁公,罪名是不忠于主公,那么这个张耳本是赵王的臣子,现在竟然鸠占鹊巢,还不辞让。并且,张耳的常山王是项羽封的,张耳却背叛了项羽。张耳忠吗?不忠啊!张耳投奔刘邦以后,刘邦为了拉拢张耳,扩大自己的实力,跟张耳建立亲家的关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你刘邦要是真的在意臣子的忠心,怎么不当时就杀了他呢!他跟你关系好罢了!在专制制度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丁公只是看见了你的狼狈之相而自己的头脑有简单,竟然想你来邀功,你是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杀人罢了!

要说张耳跟陈馀的关系闹翻了,张耳有错在先,而从后来的发展,就可以看出,陈馀犯错了,并且错得离谱。他因为对项羽只把他封了一个南皮侯,而心存不满,有着同样不满的是自立为齐王的田荣,田荣四处煽动人反抗项羽,这个陈馀也不管田荣的人品如何,就跟他结交了。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陈馀是贤士,而田荣可是个极不安分的放火者。交朋友交什么样的人,你陈馀没数吗!当然,陈馀一定不会跟这个田荣有深交,但是,你结交这样的人就是引火烧身!虽然你想借别人之强来壮大自己,但是你也未必非得找齐国啊!

陈馀从齐国那里得到帮助以后,军事力量很快就强大起来,他趁常山王张耳没有防备,一举灭了常山国。于是张耳逃走,在一番激烈思考之后,投奔了旧交汉王刘邦。陈馀赶走张耳之后,重新拥立赵歇作赵王,赵歇封陈馀作代王。陈馀没有到代国去,而是在赵王身边辅佐,这时的陈馀的权势达到了他人生当中的极盛,是正儿八经的权倾朝野,一言九鼎,赵国、代国都在他的掌控当中。后来的陈馀已经完全偏离正确的轨道,刘邦攻打项羽,他非要刘邦杀了张耳提头来见才出兵。

这个陈馀太意气用事了!冲动是魔鬼啊!张耳只是埋怨你,又不给你台阶下,他可没有攻击你啊!他觉得你待他不厚,所以也就以薄待你,你何必太跟他计较呢!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跟他辩解没有结果,那就冷静一下,各走各的路吧!何必心里起杀心,要置对方于死地呢!看来你还是放不下功名地位啊!人太难达到像庄子那种超然的境界,常为功名所累!后来刘帮派张耳和韩信攻打赵国,终于灭了赵国,杀了赵王歇和陈馀。陈馀最后被杀,实际上从他起了杀心之时,就埋好伏笔了!人啊!要好好保守自己的心,因为你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在张耳跟陈馀的友谊故事中,两个人没有赢家。张耳是先错,陈馀是后错。张耳对两个人的友谊程度估计过高,对别人的要求也太高。而如果张耳领兵在外,陈馀被困在城里,张耳也未必能够豁出命去救好友,毕竟人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常的理解是,君子之间的交往不牵涉很多利益纠葛,我认为,君子之交也要有度,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非常有限的,浅交的友谊固然不怕疏远或破裂,而深交的友谊也当留有后手:那就是帮助好友别指望对方也如此待你,别总是把自己待别人的恩惠念念不忘,而多应记得别人的好处,你如果不这样看待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友谊的话,迟早这个友谊会出问题,因为你拿不起放不下。

再者,人无完人。人的本性中各有各的软弱,这些软弱是能够伤人的。朋友之间关系亲密了,常常这些软弱就隐藏起来,但只是隐藏,不是没有了!如果关系破裂,这些伤人武器会活跃起来大展身手,而你既然把很多秘密都告诉了对方,他打击你也会最厉害!张耳的很多秘密和软肋陈馀都知道,以至于后来他很容易就灭了常山国,赶走了张耳;

后来张耳跟韩信合作灭赵,韩信当然深通兵法,但是韩信并不了解陈馀,但张耳非常了解陈馀啊!于是韩信可以根据从张耳那里得到的信息来做出更正确的军事部署,这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陈馀对韩信的了解却很少,他并没有把这个无名之辈放在眼里,又不听军师李左车的建议,遇上军事奇才,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汉军灭赵,张耳功不可没,所以赵国被灭以后,汉王刘邦就封张耳作赵王,这也是对他在战争中贡献的一个认可。

陈馀死了,张耳就心安了吗?很难!毕竟他们共患难的日子很久,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不是一时热血,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馀死时大约四十岁,张耳封赵王时大约六十岁,张耳当了两年的赵王就死了。我想,他住在先前主公赵歇所住的王宫里,走过从前他跟好友陈馀一起走过的路,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陈馀死后两年,老大哥张耳也去了那个世界。我想,在那个世界里,张耳会与陈馀握手言好的,人生在世,短短的几十年,匆匆过客而已,何必太纠结!

张耳会向陈馀道歉:“我错怪了你,巨鹿被围困时让你白白去送命,不值得啊!何况那时我都快六十岁了,死了也不可惜,只是我的功利之心太重啦!汉军灭赵,最后你被杀掉,我有愧啊!”

陈馀也会这样安慰张耳:“我太意气用事了,不该使性子,甚至要杀你,要不是我借齐兵攻打你,也不会有我们后来的互相攻伐,彻底决裂啊!”

到那个世界再悔恨其实都太晚了!

朋友之交也要有距离感,距离产生美。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同样的冤家易结不易解。泰然处世,心中常有阳光,该放的放下,对世界的贪慕太大,也必然愁烦很多,可别学习贪婪的李斯,残酷的刑罚都没有让他放下对功名的贪恋。人活一生,淡然处世,知足常乐!对物质是这样,对人际关系也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