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娄敬,一个并不响亮的名字,乃是西汉建都长安等三大国策的提出者

 奇阶读史 2023-06-03 发布于山东

刘邦当皇帝不久,一个穿着羊皮袄的人要来求见他,这个人名叫娄敬。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娄敬是齐国人,刘邦平定天下后不久,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就要去面见皇上。

于是托自己的同乡虞将军向皇上刘邦禀报。

虞将军想让他换上一件好衣服,再去面见皇上,娄敬执意不穿。

没想到,当虞将军向刘邦通报以后,刘邦竟然接见了!

刘邦、娄敬画像

这里面有几点值得人的注意。

第一,娄敬是平民百姓的打扮,所以虞将军想让他换一件鲜亮的衣服,再去见皇上。这说明,娄敬外貌是很普通、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娄敬有胆量,很可能见过大世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跟亲朋好友或同事说话,都没什么压力,如果要接见一个大人物,我们就紧张得不得了,见到他们时,常常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为什么呢?因为跟这些大人物很陌生,不知道从何说起,更怕说错了。

娄敬要见的是当时天下最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跟大人物交往的经验,就算是他满腹经纶,也不敢在皇上面前显露,因为怕逆了皇上的龙鳞。

所以,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可能娄敬是齐国的政府高级官员,因为田氏政权被韩信给消灭了,高级官员有很多也因此落难,娄敬就是其中一个。

娄敬剧照

第三,娄敬有儒生的骨气,也非常自信。

他并不换上好看的衣服来取悦刘邦,反倒是本色出场,这表现娄敬不畏权贵的高贵气质。

后来,他劝刘邦不要去跟匈奴硬碰,因此招致刘邦的叱骂并拘禁,这也反映了娄敬这人的正直和硬骨头。

当刘邦接待了娄敬以后,先赐给娄敬饭吃,然后问娄敬所为何事而来,娄敬就开始向刘邦阐述他的高论。

娄敬所献的计策乃是关于定都的方案问题,这可是当时正儿八经的、马上应该解决的国家大事。

娄敬先问皇上,您是为了跟周朝比个高低所以建都在洛阳吗?

刘邦回答说,是这样的。

娄敬接着说,您跟周朝得天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不要盲目地跟周朝比较。

第一,周朝得天下是靠世代累积的善德,当周王朝兴盛的时候,天下诸侯没有不臣服的,但周王朝衰弱的时候,天下的诸侯就不来朝见天子了!

这还不是因为周王室的修养不够,而是形势太弱了!

皇上您得天下不是靠着善德,而是靠着武力,您的善德跟周朝得天下之前的历代主公能比吗?怕是远不能比。

周朝这样以善德威服诸侯,当朝廷衰弱以后尚且不能维持局面,皇上您这靠武力打下来的天下又怎么样呢!

大家现在服您的气,那是因为您的实力强劲,但如果哪一天衰弱了呢?天下的诸侯还会听您的吗?

您要想维持天下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放弃周朝以德服天下的总方针,而改为以势服天下。

要想以势服天下,在洛阳建都是不可取的。

娄敬没有说洛阳的战略弱势,后来张良补上了。

娄敬说,定都关中才是皇上您的最优选择啊!

为什么呢?

第一,关中乃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这一点其实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

第二,关中土地肥沃,是个大粮仓,可以满足皇城烧金窑的需要;

第三,关中之地有秦朝打下的底子,我们可以直接用。

这一点,娄敬也没有很详细地展开说明。

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的每一项国策,都是从关中之地向外推展实行的,比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国策,在落实国策上,关中之地应该比山东六国之地做得更好。

娄敬接着说,如果皇上建都关中的话,那就是占据了控制天下的咽喉之地,即便是山东之地作乱,也乱不到关中来,然后据关中之险来制服山东不服分子,就像是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击打他的后背,哪里有不胜利的道理呢?

建都关中才是占据战略主动地位的不二之选啊!

其实,娄敬的意思很明白,你刘邦既然靠的是武力打下天下来,也得依靠武力威服天下,你得一直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万不能处于弱势地位,周朝的最后覆灭就是个教训。如果你想一直占据优势地位,那就必须定都关中,像秦朝一样,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听完娄敬的这一番言论以后,便让娄敬在朝堂上再说一遍。

当娄敬说完以后,刘邦让大家讨论。

于是大家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在洛阳这里定都挺好,不用搬。

理由是:周朝在这里建都,得了几百年的天下;秦朝建都关中,二世而亡。

再者,洛阳也是有险可守的,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

就一个无名小卒娄敬支持建都关中,而大臣们却都一致支持建都洛阳。

那么,娄敬这不是自找不快吗?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刘邦的大臣,尤其是高级官员以丰沛之地的人居多,这些人跟随刘邦打天下这么多年,终于胜利以后,最想的是什么?衣锦还乡。

这跟当年项羽灭了秦朝、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宫之后的心情一样,就是回到家乡炫耀一番。

如果刘邦说,洛阳这地方不如沛县更好,我们就定都沛县吧!

很可能,多数的大臣都会抢着说:吾皇英明!

大家都不愿意住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这正是大家一直支持建都洛阳的根本原因。

刘邦接下来询问张良的意见。

我们在读刘邦跟张良交往的时候,常常发现一件事,张良不像很多人急于在主公面前表现自己,很多时候,刘邦问他才说,刘邦不问他就不说。

有人说,彭城之战的时候,张良也在刘邦身边啊,那么刘邦的失败跟张良的失策是分不开的,话不能这么说!很可能,彭城之战前,刘邦根本就没有听取张良的意见,刘邦虽然从谏如流,可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听张良的。

但是刘邦所听的张良的建议,就一次也没有让自己吃过亏!

张良太了解刘邦了,所以刘邦问他才说。

张良说,洛阳固然有大家所说的这些优点。

但是缺点也很突出。

第一,腹地太小,土地又贫瘠。

说白了,就是以当时洛阳附近的地理和经济条件,没有办法很好地维持首都这个庞大吞金机器的运转。

第二,洛阳是四战之地,很难坚守。

都城建在这里,防守成本太大,而关中地区要好得多。

第一,有四塞之固,易守难攻。这一点跟娄敬说的一样。

第二,物产丰富,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水运也非常的便利,足可以聚天下财富。

我觉得,张良虽然话不多,但是比娄敬说得更全面。

退到关中,控天下之咽喉,这是消极方面,防备天下有变。

积极方面是,关中当时是粮仓,交通运输方便,可以满足首都这个庞大吞金机器的需要。

当年秦始皇灭六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关中之地丰富的粮食产量做后盾,因为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关东六国,所以,秦灭六国也是必然。

当刘邦听完张良的一番高论以后,马上决定迁都关中,并且是当天就启程出发!

娄敬因为献计有功,被刘邦封为郎中,名号是奉春君,赐国姓刘。

这样,娄敬不用去陇西戍边,而是直接留在皇上身边了!

这些事我总感觉到有很多蹊跷的地方。

首先,一个无名小卒能够直接面见皇上,这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吗?

这不是当年郦食其见沛公刘邦时的形势了,当时刘邦求贤若渴,他还不愿意见读书人,甚至当众羞辱读书人。

当年的沛公现在是天下之主、九五之尊的皇帝,天下初定,刘邦有时间接待一个平民百姓?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娄敬跟刘邦在演双簧。

刘邦早就想做关中王,但实际上,他真没有在关中待几天。

当年项羽要回故乡做王,有个韩生给项羽提建议,项羽不听。这些事儿难道当时的汉王刘邦就没听到吗?

关中之地的宝贵,恐怕刘邦比谁都清楚!

所以,刘邦早就想在关中做皇帝。

但他为什么停在洛阳,又听一个老百姓的建议呢?这是堵大臣们的嘴。

刘邦知道,他要建都关中的话,阻力一定很大,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离家远的地方居住。

从感情上来讲,刘邦也不愿意去关中,到沛县建都多好!

后来,刘邦在长安城旁边建了一个小城,完全是仿照家乡沛县丰邑的城市格局而建造的,以解思念家乡之苦。

但是从国家大局的角度来讲,建都关中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刘邦先让娄敬后让张良跟大家陈说定都关中的好处,乃是让他们说自己想说又不好开口说的话,让大臣们别再坚持自己的意思了。

很可能,张良也是这次双簧的演员,甚至是总导演。

当张良说完建都关中更好以后,刘邦当天就决定启程去关中。

为什么?

我想,这也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邦的执行力很强,只要认定的事,马上去做,从不拖泥带水。从赴鸿门宴、杀曹无伤、销毁六国官印等事件,都看出刘邦的执行力很强。

第二,刘邦早就准备好了!就差这次朝议上跟大家公布一下啦!

第二个蹊跷的地方,娄敬究竟是什么人?

从他现在的变现还有后来的一些表现来看,他是很出色的战略家。

当时最出色的战略家是谁?张良。

娄敬的这些东西是跟谁学的呢?司马迁没有记载。

我再做一个大胆猜想:这个娄敬很可能跟张良很熟,甚至可能是张良的得意弟子。

而建都关中的这个想法,是张良跟娄敬都探讨过的,刘邦也想建都关中,只是自己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再说,自己也不想开这个口,免得惹恼这帮一起打天下的老乡们。

所以,张良把娄敬推荐给刘邦,自己也在朝堂上做娄敬提法的支持者。

当娄敬在刘邦那里获得赏识、并留下来辅佐皇帝的时候,张良不久就退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