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一首冷门词,豪放不羁文采飞扬,藏着对考生们最好的祝福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风吹过了五月,带着更炎热的气息,来到六月。

每年的六月,这个火热的时节,总是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和关注。

因为在这个六月,高考、中考以及各个年纪的期末考轮番而至,是名副其实的考试月。

其中高考更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它的背后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考生们日夜苦读,默默承受着压力和疲惫。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则焦虑不安地陪伴在身边,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尽可能让考生发挥最好的状态,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不负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说起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我国很长时间都是施行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

如今的高考和科举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非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大相似是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是举国上下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所以从古至今考生背后的亲友,都希望考生能够旗开得胜,蟾宫折桂,青云直上。

在八百多年前的1186年,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亲友范开,也要奔赴考场。辛弃疾作为他的先生,满怀热情地送上了一首《鹧鸪天》,以此来表达送别之情和美好祝愿之意。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青云上 一作:青云去)

标题中的“廓之”是范开的字,辛弃疾也创造过很多首和他有关的作品。范开也曾在《稼轩词序》有赞美辛弃疾的之语,由此可见辛范二人是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秋试:以宋朝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解试,一般定在省试前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开科,因称解试为秋试。

词文翻译: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那静悄悄的考场里,你在奋笔疾书,其他学子亦是专心致志安静地答题,回廊里沙沙有声,犹如春蚕啃食桑叶。

这次考试,你必定会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掀起桃花巨浪。不久之后,你就会到蟾宫里折下桂花枝,让整个月殿,都飘满桂花的芳香。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庄子笔下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的鲲鹏,又像那鸣于高岗之上,飞向东升太阳的凤凰。

在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功成名就了。到时候你可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和你当初一样,他们还在为跃过龙门而奔忙。

词的上阙点明时节与环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友人参与秋试的情景以及来年畅想。

“白苎新袍入嫩凉”,这里是实写送别的时令,天气和季节。“嫩”凉,就是刚刚开始有了一点凉意。白苎袍是用白色苎麻织成布所制的“白布衣”,白衣也指在没有功名在身之人,暗指廓之。

接下来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三句,是辛弃疾的想象考试中和考试后的事,是虚写。

“春蚕食叶”,用春季里蚕啃食桑叶的声音来指考场中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衬托考试中的紧张氛围。

“禹门”即龙门,“鱼跃龙门”的典故大家都清楚,常用来比喻考试得中。“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蟾宫折桂”也是对考生的祝福。

诗人大笔一挥,放飞想象自己的学生一路夺魁,蟾中折桂的景象,真可谓是形神皆具。

在词的下阕诗人将笔触转回现实。以虚喻实,写友人携书剑登程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三句实写眼前廓之背着书籍,携着长剑,踏上征途的情景,此番前去又像是鹏程万里、凤舞九天那般令人瞩目。

无论是鹏程万里还是凤舞九天,皆是大气磅礴的非凡气象,都很好的体现出了辛弃疾那豪迈风格。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最后的两句则又是虚写,想象明年今日的情景,像是在调侃友人般:明年你就成功解放了,可以好好看看你的学弟们还在为了考试努力的奋斗。

辛弃疾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告诉友人,虽然科举之路茫茫,但只有这个阶段的苦熬过去了,那就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以此来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辛弃疾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加以信手拈来的贴切典故,让整首词无论是意境上还是风格上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体现辛词豪放特点的同时,又对应了对学子热情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在这个考试季,长风借着辛弃疾的这首词,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