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最后一位山水画师】郭熙

 情系书画 2023-06-03 发布于河北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神宗熙宁元年曾奉诏入画院,任翰林待诏直长,颇得宋神宗赏识。擅长山水,师法李成山水画法。早年笔法纤细、工致、清秀,至晚年渐变为落笔豪迈大方。所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山水画“三远法”,对后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Image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

细细读来,这四句画论,让人魂牵梦绕。

早春图】 绢本(原)158.3X108.1cm
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他的画笔为人们创造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他曾经提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要分清四时的差别——“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我们在《早春图》中,仿佛可以看到这种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正是这种环境和动态,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又得益于《早春图》的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他所提倡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Image


画面中的主体为呈“S”状盘旋的巨大山峦,与左右峰峦结合。主峰结顶一笔施以浓墨,形成上有盖、下有承、左有据、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势。山体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山峦顶部以尖头点绘制杂树、荆棘等,其间墨色深浅变幻,主次有别,使山峦得以润涤。画面中的树木都没有茂密的枝叶,而那种“有枝无干”的树木,也是郭熙画风的一个标志。至于那被描绘为蟹爪一般的树枝,更是郭熙画派的经典象征。山体坡脚处则施以卷云皴,层层交叠,体现了山石的厚重稳健之姿。山势虽在画面中部被云雾隔断,却丝毫不掩其硬气,从近山看去,山脊挺立而分明,予人坦身露体、直面苍天之感。

Image

《早春图》是郭熙流传有序的重要存世作品之一。这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双拼成幅,水墨浅设色。画左中间部位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现“熙”字处已残损,不易辨识。署款处钤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而画中所署壬子年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画正是郭熙晚年之作。

《早春图》局部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画中出现的大面积水域有三处,分别在画面左上方以及下方左、右;此外还有多处泉瀑。画面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一湖泊,皆有渔人停舟登岸。左边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着一个黄发垂髫的小童,妇人回首望着身后挑担的男子,而童子则似乎被前方欢脱的黑色小狗所吸引而趋步向前,一幅春游欢愉的还家场景。画面右边则是两个正准备登岸的男子,左边的男子手中拄着竹篙,抬头好似凝望着眼前的高山,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远”;右边的男子则低头摆弄渔网,船上依稀可辨鱼篓等物,春江水暖渔人先知。

在两男子上方,还有垂瀑三叠,是春来解冻的清流,源头活水,寓示勃勃生意。与画面中其他处多枯枝不同,此处树木已发出嫩芽,虽没有江南春(微博)来常见的桃柳相映,却可以从山中焕发出的袅袅春雾中嗅出一丝冬去春来的暖意,正如画面右上角干隆题诗所言“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借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Image

画幅中的第三处水域位于画面左边的被虚化的远山与层层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间,随着一淙泉水缓缓流下,使得观者的目光随着流水为栈道上的行旅及樵夫的身影停伫,三人之间因前方男子的回首而产生互动。正是透过他们进山的脚步,我们“自山前而窥山后”,得到“深远”的视觉效果。纵观画面,正在活动着的共有三组9人,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人的渺小与山的伟岸。可见,在郭熙画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虽仍然强调从北宋早期就已形成的“大山堂堂”的构图模式,但更加强调画中的人文气息,他想画的是一处君子渴慕的林泉之所。

Image

秋山行旅图绢本141x97_台北故宫博物院

Image


《秋山行旅图》轴峰峦高耸,山间构楼阁,山脚下丛树掩映着村居。溪桥上、山径间有往来的行旅。是图采取北宋大山堂堂、位于中央的全景式构图,具高远、平远的效果。题材、构图、笔墨气韵都十分接近郭熙的画风。元代山水画家多有承袭郭熙风格者,若论笔墨最为接近者应属唐棣。画幅左上自识“吴兴唐棣子华作”,未署年款。此图摹仿的痕迹较浓,或为画家稍早时的作品。图中钤有明司马“司马兰亭家藏”印,清初耿昭忠“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及清内府“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Image

图中山石先用湿笔勾出轮廓,线条柔浑圆劲,形如云层,复在阴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墨密皴,或如乱云,或似鬼脸,因而被后人称之为“鬼面石”“乱石皴”,黄公望《写山水诀》中也说“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是也”。其实这是画家根据火成岩型的山石,观察提炼而成,这种皴法特别适宜表现光影变化,并成为郭氏特有的艺术符号。

Image

近景中间和右侧数棵大树长满虬枝,用笔瘦劲屈曲,主干瘦长多用中锋,画小枝则多用草书法,略带侧锋,上仰似鹿角,下垂似鹰爪、蟹爪,自有一种萧瑟之感。其树法承李成的枯木纹而进行发挥,经过马远、夏圭而流广。整幅气势雄浑,中央山峦螺旋上升,朦胧中楼宇若隐若现,山路上点以行旅人物,乃“卧游”之上品。郭熙为山水画新增了一个表现程式,将画面表现推向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此画是其晚年画作的精品。

Image

行旅图轴】绢本106x51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Image


绢本,水墨,104.8*51.1cm,故宫博物馆藏。绘山峰高耸,山势险峻,一帘瀑布从山涧中倾泻而下;山肢古木数棵,树叶凋零,枝杈横生,风格似南宋马远一派;四柱凉亭建造考究,尖顶飞檐,四周以布帘遮之,前方一行人举着伞正往亭子走去。

宋 佚名(旧题郭熙)【春江帆饱图页】绢本25.8x27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Image

宋画《春江帆饱图》,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绘远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离茅舍,窜石丛林。岸边二帆船停泊。远方夕阳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饱帆破浪前进,从而点出了画面的主题。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松树,帆船用细笔勾描。全图笔法缜密严谨,画风学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画面无款。对幅有清高宗弘历的题诗。此作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窠石平远图卷】绢本 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Image


《窠石平远图》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窠石平远图》左侧有款“窠石平远”四字及“元丰戊年郭熙画”。钤“郭熙印章”一方。有“晋国奎章”、“敕赐临济壹宗之印”等印记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泽厚”,“其山多堆阜,盘礴面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知是其晚年的作品。

此图自题《窠石平远》,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创。从图中看,一派平旷的原野,着重画近景的坡、石、水流、丛树,只在右边画一座不高的远山,画面的上半部几乎不着笔墨,正适以烘托秋景的空旷萧瑟。

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窠石平远图》若从画面上由远及近的来看,依次是山,水、窠石,寒林,并没有那种令人们激动感觉,反而令人们感到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而树叶或阔笔清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席,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谊染,形似“鬼脸”。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横屏欣赏】

Image

【树色平远图】绢本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树色平远图》描绘了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开卷处为远山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

《树色平远图》以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众多以高远构图的大山水画中独树一帜,郭熙主要通过“蟹爪树”点明画作的创作季节,又以流水、小舟、渔翁、行人赋予画作时间的变化性;接着通过平远的布局,群山的后退,加之“S”形的构图的动态性,使得整个画面空间流动起来。整幅画以其独特的时空意识召唤观者去畅游山水,体味林泉山水的生命精神。

《树色平远图》描绘的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

Image


【溪山秋霁图】绢本 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溪山秋霁图》绘秋日雨过天晴后的山青水秀。

Image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