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只碗从35美元到72万美元:细数这些年捡过的海外大漏

 自华居 2023-06-03 发布于广东



在今年三月举行的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专场拍卖会上,备受瞩目的明永乐青花花卉纹莲子碗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721,800 USD成交。

图片

图片

明永乐 青花花卉纹莲子盌

估价:300,000-500,000美元

直径16 公分
来源:美国私人收藏,购于康州

令人艳羡的是,这件藏品是美国藏家去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次庭院旧货售卖中花35美元购得,短短一年时间,实现溢价20000倍。
永乐大帝的异国趣味
本品器如莲子,故名「莲子盌」。此类盌式仅见于明初,且应未作外销。器形相近而尺寸较小之例亦称「莲子盌」,然纹饰相异,其器身常绘以细长莲瓣,而本品纹饰则以莲瓣顶端覆绘三叶纹,别具一格。此类纹饰似受金属器影响,其纹饰呈现出早期呼罗珊铜器及其他金属器风格。
图片
呼罗珊铜错银盘©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永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的年号。永乐时期的瓷器,是瓷艺长河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其继承了洪武时期的瓷器艺术成就并在多方面开拓创新,并为宣德时期的瓷器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学者将“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简称为“永宣青花”,其青花瓷的成就登峰造极,达到整个明代乃至于明清时期的艺术巅峰。

图片

明成祖朱棣 画像

永乐年间瓷器品质上乘,无疑得益于朝廷的直接参与。朝廷命艺匠大批制瓷,聘画师专职绘画纹饰,并委派专员监督,御瓷制作更为专业精良。除材质精进外,朝廷也同时监管瓷样设计,故此时期瓷品器形及纹饰种类繁多,异常丰富。

图片

本盌无论器形、纹饰,皆属永乐经典、宫廷御制上乘,其抽象花卉纹饰有别于传统中国绘画之道,带有明显中东风格。一抹异域之风,极具特色,更显稀珍。

图片

此类三叶纹饰似受金属器影响,其纹饰呈现出早期呼罗珊铜器及其他金属器风格。一类相互交叠穿插的类贯套式纹样常见于呼罗珊金属器,此一纹饰亦可见于本盌盌心。本盌内口沿处所绘花瓣连成拱形及金字塔形的成组近类纹饰亦可见于呼罗珊金属器。

这还得从永乐帝开放的外交政策说起。永乐一朝,大明盛世,永乐帝雄心壮志,远交外邦。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时期。当时的郑和舰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海军舰队。

图片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永乐年间,大明朝廷与呼罗珊的互通往来至少有六次。为回应中亚及伊朗外使访华,陈诚奉永乐帝命,于1414、1417及1420年沿陆路出使中亚及伊朗西部,效郑和下西洋通使外邦。陈诚三次出使途中,曾到访过各大重要呼罗珊城市,包括赫拉特等金属器制作重地,多个访华使团中也包括赫拉特,并曾向大明朝廷献赠供礼。
 
目前尚不清楚当时明廷主要负责纹样设计部门具体如何运作,但相信其中艺匠从各处寻觅灵感,亦应包括外邦供物,以求创新大量新颖青花纹饰。

据悉,目前已知类似碗仅存6例,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和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近年那些海外捡到的传奇大漏

另一个捡漏故事与这件永乐青花莲子盌简直如出一辙。一个英国男子在逛赫特福德郡的一家慈善商店时,看上了一只8英寸的黄色小瓶,以超实惠的价格——1英磅(约8.6元人民币)买下。随后,英国男子以低廉的价格挂在eBay上,结果,众多识货的网友纷纷报出惊人价格,男子赶紧将小瓶送往Sworders拍卖行。经鉴定,该花瓶为中国清乾隆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并且是御用之器,最终以3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40万元)落槌。

图片

图片

Sworders 是联拍在线在英国的优质合作伙伴,联拍团队还在现场进行了实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外回流的20余年,一个个捡漏的“传奇”不断上演,近两年,不少眼力的藏家在海外以实惠的价格买到了珍品,放到国内拍场一转手,价格立马翻了N倍。

2020年中国嘉德秋拍,傅抱石书画《东坡先生》以4140万人民币成交。据说拍品是藏家用1500元人民币在法国拍到。

 

图片

傅抱石 东坡先生

90×30 cm

成交价:RMB 41,400,000

中国嘉德2020秋季拍卖会

2019年,有人在美国在线小拍上以118美元的落槌价买到了一件康熙笔筒,约合人民币800多元。半年后在北京大拍上,它以20万元人民币起拍,最终以83万落槌,翻了1000倍。

2018年香港中汉秋拍,清康熙青花天盘万寿大尊以7467万港币成交,创下了三个月涨幅十倍的市场传奇。拍品出自三个月前的日本乡村小拍,当时的成交价仅1.05亿日元(约合650万人民币)。


图片

做有心人,你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捡漏的幸运儿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境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海外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这两组数据统计,仅是官方出于谨慎的保守统计。

一方面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额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海外普通藏家和投资者,对中国艺术品的真伪及价值评估不甚了解,往往估价偏低,海外的大拍小拍里,暗藏或大或小的漏也不难理解。

海外的拍卖行众多,以英国举例,一个十万人口不到的小城市就可能有2至3家小拍卖行,散落全球各地的拍卖行更是数不胜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