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语文课本的历史变迁

 老鄧子 2023-06-03 发布于海南
自清末至今已一个世纪,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可以分成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旧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从清末到五四时期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设“中国文学”一科,传统私塾教科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于是有了近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萌芽。初创阶段,教科书编者大都是著名学者甚至是国学大师,如刘师培、吴曾祺、林纾等。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分量很重,难度较大。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载清末最早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署名陈东极、许朝贵编《中等国文读本》(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清末比较有影响的中学国文教科书是刘师培编的《中学文科教科书》(国学保存会1906年出版)、吴曾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1911年出版)、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1911年出版)、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等。其中最通行的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这套书共5册,每册前有例言一篇,论文家渊源,文章优劣,介绍一些文学史常识。选文全部是文言文,编排由近及远,从清上溯至秦汉。文章分析采用传统办法,对精彩的文句加以圈点勾画,还有总评、眉批,就文章讲作法。不足之处是选文内容多,难度大。

  民国初年,改朝换代,中学语文教科书却大多承袭旧版,了无生气。谢无量编的《新制国文教本评注》(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是当时流行最广的教科书之一。全套书共4册,选文319篇,也全是文言文,按从今到古的系统编排。缺点是选材庞杂,有的文章较艰深。

二、从五四到“新学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对中学语文教育构成重大影响,加以1922年实行“新学制”,中学语文教科书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中学教科书引进白话文,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件大事,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论文被大量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小品文、冰心的散文和小诗,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的论文和演讲等,成为新教科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科书名称也由原来的“国文”改成“国语”。

  这时期编写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有的语体文和文言文合编,也有的分编各册。语体文的编排,一般按记叙、抒情、议论和说明四种文体分类,低年级多选记叙、抒情文,高年级多选议论、说明、应用文。文学作品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较大。文言文与清末教科书相比,难度减轻,分量减少。但与现在教科书相比,文言文比例还是很重,一般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

  这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沈星一编的《新中学古文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23-1924年出版)和《新中学国语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24-1932年出版)、顾颉刚叶圣陶等编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30年出版)、穆济波编的《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古文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25-1927年出版)和《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出版)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大都民间编辑,由教育部审定后颁行。各地选用教科书的自由度很大。

三、南京政府执政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学语文教科书仍主要由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制形成良性的竞争局面,教材建设取得较大成就。这时期编制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基本属于文言文和语体文混合编排,各种文体比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渐减,文言文渐增,各年级分量的比例递次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各种文体错综排列,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这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与20年代以前相比,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编排,大多教科书附有作者介绍、题解、注释和少量习题,逐渐形成现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传统。

  这时期比较通行的教科书有傅东华编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和《复兴高中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3-1934年出版)、宋文翰编的《新编初中国文》和《新编高中国文》(中华书局1935-1936年出版)、夏丏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1935年出版)等。其中《国文百八课》是一套最具特色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目标,单元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文选,对于本课文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选文语体文比文言文多(大致是3:2),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语体文中记叙文居多,且多数是后世传颂的名篇,如《孔乙己》《背影》《最后一课》等。这套教科书对于语文教科书编写乃至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行了重要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抗战爆发以后,出现了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方面的困难,国民党政府趁机取消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而改成“部编制”,统一筹划和组编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了加强思想钳制,在教科书中编入大量“党国言论”、政界要人的文章讲话,大大削弱了国文教育,出现倒退的现象。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抵制,于是各大出版社纷纷重印或新出各种国文教科书。

  这时期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出《中等国文》(胡乔木主编,全书原定编6册,最后编出3册)。这套教科书对语文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认识,编写体系也有创新,对解放后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影响较大。由于处在战争时期,这套语文教科书对选文的艺术水平注意不够,而比较重视政治宣传。

图片

新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从过渡时期到语文分科

  新中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在老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49年,以陕甘宁边区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出版了《初中国文》临时教科书和《高中国文》临时教科书。1950年,中央决定成立以编写出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编辑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周祖谟和游国恩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上两套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这些教科书,选文基本以白话文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传的时文,突出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这时期语文教科书选文太少,不分单元,各类文章混编;文言文太少,时文过多,不够典范,对语文这门课程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重视不够。

  时代在前进,人们在探索。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辑出版《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课本1956年起在全国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使用。这成为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

  《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共编6册,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7个部分。初、高中文学课本各6册。初中第1、2册按思想内容编排,第3、4册按文学史编排,第5、6册按体裁编排。高中第1至4册从《诗经》到五四以来的作品按文学史编排,第5、6册选编外国文学作品(这两册未出版)。每篇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有的课文还配有与内容有关的插图。这套教科书受到大多数师生的欢迎。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这套教科书的生命在1958年就匆匆走到了尽头。

  图片

二、从“大跃进”到调整时期

  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为适应形势仓促编成一套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是选文少(每册仅10课),古典作品极少,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除鲁迅外基本不收。绝大部分是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时文。

1960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政策,教育战线也逐步纠正“左”的影响。这时期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1962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编者在以往多套教科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编排体系,围绕训练重点组织课文,配合课文编入语文知识短文,按照训练要求编配练习,还有专门的应用文教材。选文中议论文占课文总数的20%左右,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以上,外国作品占课文总数的10%左右。选文注意艺术性,其中大量选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荷花淀》等,成为后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这是建国以来质量较好的语文教科书,奠定了后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基础。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套教科书只出版了4册。

图片

三、从70年代末到世纪末

  “文革”结束,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育也一样。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包括中学语文教科书。1978年开始在初一、高一试用。1979年初、高中全套教科书编完。1982年修订。教科书突出训练重点,按单元组织课文。选文多是名家名篇和久经教学考验的传统课文。各种文体的安排,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初三以以记叙文与议论文为主。高中阶段,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部分文学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是课文总量的30%,约90课,不到1963年教科书的三分之二。文学作品也很少。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此中小学教材建设由过去的“编审合一制”变成“编审分开制”,这促成了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多样化。全国有多套中学语文教科书供各地自由选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年始编、1982年修订的那套教科书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1990年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用,1993年在全国推广使用。高中语文教科书在1987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以适应形势的变化。1996年,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着手编写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1999年6册全部编完。该套教科书于1997年在江西、山西和天津试验,效果良好,反响强烈。1999年底,教育部向全国各学校推荐,2000年秋季起使用该套教科书,以取代问题不少的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科书。

  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注重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熏陶。阅读和写作分编合册。阅读部分,高一是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三是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三个年级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全套教科书文化含量大,文言文的比例约占课文总量的40%,文学作品的比例约占课文总量的60%。选文强调名家名篇,注意文化内涵、趣味性、可读性。如鲁迅的《阿Q正传》全文编入教科书。还编辑与课内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学期一册,每册约40万字,读本选文突出经典性、时代性、趣味性,是课内必要的补充。这套教科书版式新颖,装帧美观,16开本,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彩色插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代编写了一套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供重点学校选用,教材90年代一直处于修改完善状态。这套教科书采取能力分级、知识分类、训练分步、教材分编等形式,形成较科学新颖的语文训练体系。阅读内容安排,高一文言读本,高二文学读本,高三文化读本,文化含量大。

  纵观百年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曲折不少,但总的来说在稳步向前。特别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成绩是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3期)

图片

《开明国语课本》选录

第一课  中华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

良好的田地到处都是,年年生产米、麦、桑、麻。

富足的矿山指说不尽,多量采用哪怕缺乏。

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

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第二课  黄河的话

“我从青海地方的高山动身。啊,我的路程真不短!起劲的时候我就快快地跑,力乏的时候我就慢慢地跑,我总得走完我的路程。”

“山上的泥沙看见我动身,对我说:'请你带我们出去,也让我们看看广大的世界。’我不好推辞,就带着那些黄色的朋友一同跑。因此,人就叫我'黄河’。”

“我跑出了长城,又跑进了长城。我经过没有人烟的沙漠,也经过容易耕种的好地方。”

“有时候,我跑到两座山的中间。道路狭窄,山崖笔直,逼得我只好拼命快跑。山上有些什么东西,我都来不及看。”

“我跑到有些地方,只能看见两旁边的堤岸,听说堤岸外边的乡村和城市都比我低,人恐怕我跑到那边去,所以筑起堤岸来。”

“最后我到了海里,多么快乐呀,每天早晨,我可以看海上升起来的太阳!”

第三课  破碎的瓦罐头

父亲在那里看一些画片,我也靠近去看。画片上印的不是花草,不是鸟兽,也不是什么地方的风景,确是破碎的瓦罐头。

我觉得奇怪,就问父亲:“这些破碎的瓦罐头有什么好看?”

父亲指着画片说:“这些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在河南省黄河北岸掘出来的。我们看了这些东西的式样和花纹,可以知道古代人的心思和艺术功夫。” 

啊,三千多年前的东西!我听了父亲说的,就拿起画片来仔细看。

这些瓦东西有高的,有矮的,有大口的,有小口的,有平底的,有三脚的,有斜纹的,有回纹的。论艺术功夫,同现在的陶器差不多。

商代人在这些东西里盛着酒或者牛肉、羊肉,大家取来喝,取来吃,想来也露出一副馋脸儿吧。

第四课  商代人的书

父亲又从桌子的抽屉里取出一叠画片授给我,说:“你再看这个。”

这些画片上印着一块块黑色的东西,式样和大小都不一样。上面有一簇簇的白纹,好像是文字,但是我不识。

父亲说:“这些是商代人的书。”

我说:“我们在白纸上印黑字,商代人却在黑纸上印白字。他们同我们相反。”

父亲说:“商代人哪里有纸?又哪里有印书的机器?这一块块的是龟壳和牛骨头。文字是刻上去的。这些东西也是在河南省黄河北岸掘出来的。用纸用墨拓下来,就成黑纸白字了。”

我说:“好奇怪的文字呀!”

父亲说:“你说它奇怪,却是现在的文字的祖宗呢。”

啊,被我认出来了!这是今字,这是日字,祖宗的相貌竟同子孙的差不多。

第五课  沙漠

舅父来了,他是一位旅行家。我国的地方,他到过的有一半以上,最近他旅行了西北方的沙漠。

我们最喜欢听他讲各地方的情形,他每一回来,都要请他讲个畅快。

姐姐开头说:“这一回给我们讲沙漠吧。”

舅父点头说:“好,给你们讲沙漠。你们学校里的运动场上,不是有个沙潭吗?踏上去就向下陷,鞋都被淹没了。沙漠地方就是这样子,不过沙深得多了。四周望去也全是沙,别的什么都没有。偶然望见几棵树,一片草地,一个池塘,就像找到了可爱的花园了。”

“有时候风把沙吹起,空中就像起了雾一般,迷迷蒙蒙的,旅行的人必须把嘴和鼻子遮起来,不然就是满嘴满鼻子的沙。”

我听舅父说到这里,嘴里仿佛嚼着沙粒,牙根软软的。

第六课  忽然起了大风

“旅行沙漠地方,我们骑着骆驼……”

弟弟不等舅父说完,抢着说:“骆驼,我在图画上看见过的,长项颈,抬起头,脸上总是笑嘻嘻的。”

舅父说:“不错,正是这种骆驼。骆驼有一种本领,能够几天不喝水。它又认识道路,知道向哪里走才能碰到水草。”

“有一天,忽然起了大风,”舅父的声音转得很有力,“黄沙像山一般冲过来,我们人和骆驼都被淹没。连忙用手掘开,一会儿又被淹没了。天色暗得像黄昏,贴近身边的同伴只能见个淡淡的影子。热度在九十度以上,大家非常口渴。但是带着的水只剩一杯了,之得沾湿了手巾,各人润一润唇。这样过了一天一夜,风息了,才得再向前进行。”

姐姐、弟弟和我都听得呆了,大家望着舅父的脸,一声不响。

第七课  初春的风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虽然还冷却并不凶。

在田野里我们奔跑,一股暖气爬上背胸。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群山睡着还像去冬。

却有一些绿的意思,山腰绝淡山顶较浓。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柳枝柳条谁加了工?

细的颗粒点缀遍了,不久就将叶绿花红。

第八课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什么东西都像睡足了醒来,神清气爽,预备做一番事情。

泥土默默地说:“所有的植物在我胸前生长吧。你们要多少营养料就拿多少,我是从不吝惜的。我只愿你们开得好花,结得好果。”

河水轻轻地唱:“我要旅行,就在此刻登程。一路访问田里的朋友,也想看看城里的风景。最后到那大海——我的外祖父的家庭。”

麦叶伸一伸腰,豆苗抬一抬头,大家说:“我们有满身的精力,来,比赛谁的花开得茂盛吧!”

桃树的花蕾靠在枝头,这个那个都说:“好一个可爱的世界呀!”有几个就露出笑脸来。

母牛、母羊挂着大肚子在那里想:“我的孩子就要生产了,这嫩草地正好作他们的运动场。我要尽力看护他们,使他们个个强健。”

第九课  孙中山先生和农人

孙中山先生生在农家。他十五岁以前同许多农人一样,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常赤着脚。

他家的生活全靠各人的一双手。因为米价贵,常吃些芋充饥。

从这上边,他渐渐起了革命的思想。他想,中国的农人不应该再这样困苦下去。一定要把中国弄好来,让农家的孩子都有鞋穿,都有饭吃。

他革命四十年,一直不忘记农人,有一次,他聚集广东全省农人的代表,开个大会。这些代表大半赤着脚,看他们的脸色,不像是个个吃得饱的。

他想这些人现在同他在一起了,革命的力量就大得多了。他异常快活,几乎掉下泪来。

第十课  游中山陵记

到了南京的第二天,我们去游中山陵。

中山陵在南京城东北钟山的南面,靠山建筑,从远望去,全体像个钟形。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受着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到了陵下,我们一级级踏着石阶上去。这石阶是很好的工程,又平正,又洁白。每多少级有一个平台,让人休息。我们不要休息,一口气把石阶走完,共四百级不到一点。大家喘得非常厉害,两条脚僵僵的,不像是自己的了。

我们歇了一歇,就走进祭堂。这里建筑得非常精美,地上和墙上都是最好的大理石。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他的眼庄严地慈爱地看着我们。

祭堂的北墙上,两扇铜门关着,里面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了。

第十一课  龟和狐

狐捉到一只龟,就送到嘴里去咬。龟的壳很硬,几乎把狐的牙齿轧碎。

狐不免动怒,狠狠地说:“我总得吃你的肉,待我用石块打碎你的壳!”

龟想这就完了,心里十分慌。但是它立刻有了计策,它装得很放心地说:“告诉你,莫说小小的石块,就是搬一座泰山来,也打不碎我的壳。”

狐怒得更厉害了,它说:“那么,我用火把你烧!”

龟大笑说:“那是我最欢喜的事,我常常到烧红的窑里去玩的。”

“你竟是这样一个蛮东西,只配沉在河底里完事!”狐把吃龟肉的事忘了。

龟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恳求说:“请你用火烧,用石块打吧,千万不要把我丢到河里,因为我最怕的是水!”

狐听龟这样说,马上把它丢到河里。

龟在河里笑着问:“你不知道河是我的家乡吗?”

第十二课  听狮子叫

山林里面,狮子是凶蛮的王,一切兽类都是它的食品,由它捡中意的吃。

一天,几种野兽在柏树底下商量,怎样免得被狮子吃掉。有的主张练习爬树,等它来时逃上树去。有的主张练习快跑,比它跑得快,就不会被它捉住了。

野羊说:“依我的意思,我们第一要听惯狮子叫。如果不听惯,等它叫一声,我们就发抖了,还能爬树,跑路吗?”

野马说:“听狮子叫——多么惊心的事呀!”

野羊说:“胆量是越练越大的,我们躲藏得秘密一点,听听它的叫,其实也没有什么的。”

别的野兽都说:“我们且试试吧。”

它们就在狮子出入的路旁边,秘密地躲藏起来,差不多气也不敢透,专等听那惊心的狮子叫。

《小人国》

小人国里样样小,说给你听不要笑。只要买到一尺布,可做衣服四五套。房子不过鸟笼大,火柴匣子好睡觉。马牛好比小青蛙,树林好比墙下草。小人打猎进树林,捉个小虫吃一饱。

《蜗牛看花》

墙顶开朵小红花,墙下蜗牛去看花。这条路程并不短,背着壳儿向上爬。小小壳儿好藏身,不愁风吹和雨打。爬了一程歇一会,抬头不动好像傻。爬爬歇歇三天半,才到墙顶看到花。许多花开朵朵红,一齐笑脸欢迎它。

《盐说的话》

我们从海里来。地下也有我们的兄弟。我们常住在人家的瓶子里、罐子里。每家都少不了我们。他们煮菜、做汤,用了我们,味道就鲜了。又不能用得太多。太多了,味道就太咸。我们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我们叫做盐。

《猪说的话》

“大家说我'脏东西’、'懒惰东西’,真冤枉!我最喜欢洗澡,不洗澡身上就不好过。人不给我清水,我只好在泥里洗。人看见了,就说我脏。从前我的祖先住在树林里,跑来跑去,也是很爱活动的。自从到了人家来,人只给东西吃,不让活动,越吃越胖,越胖越怕活动,我只好躺在地上。人看见了,就说我懒惰。你们想,这不是冤枉吗?”

《一个农人》

从前有一个农人,他希望田里的水稻赶快长起来,但是每天去看,好像总是那么高,他非常懊恼。用什么办法帮助水稻长起来呢?他时时刻刻想着这个问题。后来,他想到办法了。急忙跑到田里,试着把一棵水稻拔起两寸,站远一点看,果然比其他的水稻高多了。他想这方法不错,就把所有的水稻都拔起了两寸的光景。

这是很麻烦的工作,直到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他才回到家里,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水稻长起来了!”

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所有的水稻都干枯了。

《农人和野兔》

一只野兔迷了路,跑进树洞不敢出。一个农人看见了,伸手就把它捉住。他满心欢喜地说:“我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野兔!”

农人放下犁和锄,每天守着那棵树。旁人问他做什么,不种田也不垦土。他满怀希望地回答说:“我想再得到一只野兔!”

田里没人去照顾,所有水稻全已枯。

第二只兔子迟迟不见来,树下农人渐醒悟。

他满腔懊恼地说:“我坏在得到了一只野兔!”

《桥上两只羊》

河上有一座很窄的桥。白羊从这边走过去,黑羊从那边走过来。它们在桥上相遇了,彼此都走不过。

白羊说:“让我先走。你给我退回去!”

黑羊也说:“让我先走。你给我退回去!”

白羊说:“照现在的情形,只有你让我了。我是向来不让人家的。”

黑羊也说:“照现在的情形,只有你让我了。我是向来不让人家的。”

它们各不相让,就头抵着头,角撞着角,打起架来。一会儿,它们身子一偏,立脚不稳,一同跌到河里去了。

《这个话不错》

有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一同到集市上,买了一匹黑驴子,牵着回去。

一个跛子看见他们,忍不住说:“有了驴子不骑,要驴子作什么用呢!”

老人觉得这个话不错,驴子原来应该骑的,就叫儿子骑着驴子,自己跟在后面走。

走了一会儿,一个撑着拐杖的老人看见了他们,忍不住说:“年轻的骑着驴子,年老的倒跟在后面走,这样的事情太难了!”

老人觉得这个话不错,年老的原来应该享一点舒服的。就叫儿子下来走,自己骑着驴子。

又走了一会儿,一个抱着孩子喂奶的妇人看见了他们,忍不住说:“大人自己舒舒服服骑着驴子,倒叫小孩子跌跌撞撞跟在后面走,心里怎么过得去的!”

老人觉得这个话又不错,小孩子原来应该特别照顾的。就叫儿子和自己一同骑着驴子。

又走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看见了他们,忍不住说:“小小的一匹驴子,哪里压得起两个人!”

老人觉得这个话又不错,驴子原来压不起两个人的。就和儿子下来,买了一根棒子、一条绳子,两个人抬着驴子走。

驴子被他们倒挂着,难过极了,拼命挣脱。正走到桥上,驴子挣得更厉害了,两个人当不住,就一同跌到河里去了。

《正该旅行去》

秋天,有些树的叶子换了黄衣裳,有些树的叶子换了红衣裳。

一张黄衣裳的叶子说:“我们换了新衣裳,正该旅行去。”

一张红衣裳的叶子点点头,说:“好主意,我很赞成。我们坐车去呢还是坐船去?”

好些叶子都笑了,“哈哈,你忘记了自己会飞的了。”

一张黄衣裳的小叶子不等它们说完,独自动身。它先在空中飞,后来落到地上。歇了一歇,又飞到河上,跟着河水前进。

许多叶子再也耐不住,大家说:“小弟弟已经先去了。我们赶快动身吧!”

它们一齐离开树枝,黄衣裳红衣裳在秋风中乱飘。

《牵牛花蕾》

天快亮的时候,许多牵牛花蕾在那里轻轻谈话。“天快亮了,太阳要出来了,不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东西。”

“想来和刚才落下去的月亮差不多,也是个圆圆的象牙色的球儿。”

一个花蕾叹一声气,说:“下雨了,我们看不见太阳了,我身上已经沾了些雨点!”

“哪里是雨点!这是露水呢。”

几个小花蕾一齐说:“不错,这是露水呀。”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火红一团,光彩耀眼。

“啊!”许多牵牛花蕾看见了太阳,又惊又喜,它们的嘴都像喇叭花一样张开来了。

《向日葵花》

向日葵花对牵牛花说:“太阳真是个美丽可爱的东西。它在东方,我面朝东方看它。它在天空,我仰面看它。它在西方,我面朝西方看它。一连看了三天了,我还没看厌,还是要看。”

几朵牵牛花说:“你说它这样好看,那么,我们也要看它三天五天呢。”

过了一会儿,一朵牵牛花说:“怎么我总看它不清楚呢?——头倒有点昏了。”

另一朵花说:“我热得受不住了!”

又过了一会儿,向日葵花忽然喊起来:“你们看,太阳升得很高了!你们看,千万道可爱的光彩!你们看……”

但是牵牛花好像不曾听见,一朵朵低着头不响。

图片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就学》

《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见人必就学,始足培养道德,浚启知能。初无间于男与女也。

各国教育普及,女子之学,与男子略同。用能无废人,无废事。我国昔时,德容言功,垂为教法,女子亦非无学。近十年来,更创设学校,聚生徒而教育之。民国成立,小学校许男女同入,并为女子设中学师范等校。是国家益重视女学也。

惟其然也,女子之自待,尤不可轻且薄。入校而后,守严整之秩序,振为学之精神,以勉尽学生之职分,斯为要矣。(第1册第1课)

《缠足之害》

世间残酷伤身之害 ,害及于全国.而毒流于子孙者 ,其中国妇女缠足乎? 

夫不幸而为中国女子,既不识字又禁其出门, 生人之趣殆已索然.

《物质之文明》

今日之利便,前古所未有也,然推究所由,则物质上之文明,其最要者矣。

物质文明随在可见,如大陆绵长,何以能直赴,重洋闲阻,何以能周游,则汽舟汽车为之也,夜色昏沉,何以如白昼,远方暌隔,何以作面谈,则电灯电话为之也,之无坚不破,枪炮奏其功,无物不成,工艺神其用,物质文明之发达,盖有一日千者。

自欧化东渐,吾国人士,对于物质文明,亦稍稍能学步,然大率因人而成,未臻独立制作之境,究而论之,世界文化日进,则科学应用日繁,彼物质文明者,实国家富强之基,而文野之所由判也,吾人安可不力求进步耶。

《爱国》

国者,民之積也。苟无民,何有国;苟无国,民之散亡,可翘足以待,故人民当爱国。吾尝见爱国之民矣,平时则修己力学,惠群济众,振兴实业,力图公益,使社会蒙其休。国家亦隐受其赐。

一旦国有战事,蠲资助饷执殳前驱,踊跃赴事,如恐不及也。列强争长。世变方亟,欲立国于不弊,必其人民先具有爱国心,如其徒逞私意,置国家厉害于不顾,国安能一日存乎。

《国货》

货自外国至者,通称日洋货,吾民恒乐购之,盖以西俗素重商,多财善贾,又擅技巧,工揣摩,凡我衣食日用所必需,心摹手追,制必美,价必廉,用必便,务胜于我所固有,日本后起又一一仿制,精美不逮,而价值愈廉,为用亦便,故七十年来,输出金钱,不可以数计,而国贫民困随之也,迩岁提倡国货,和者颇众而为推本之论者,则日宜以振兴工艺为前提,务使物品精良,适于应用,始足抵制洋货,或且驾乎其上,名论固不刊矣。
然振兴工艺为一事,提倡国货又为一事,今洋货之中,妇女用品尤多,吾人诚能熟察来源,可代者代之,力除华靡,可省者省之,则吾固有之国货,自能推销日广,且令人人存此心,漏后既塞,实业渐兴,于一国生计,岂日小补之哉。
                                          《英民之特性》
      善觇国者不于其政,于其民,民良国未有不富强者,民不良,国未有不贫弱者,英伦三岛万国较富强,今尚无后来居上者,则试观其民。
      英民之特性,好勤而恶惰,人各有职业,以尽力于社会,举国无游民专事分利者,又辅之以信义,不轻约,约必践,不妄应,应必行,英民营业,无往不利,胥赖此也。
      英民所宝贵者,莫如自由,生命财产名誉言论,皆力自保障,不受他人损害,然谨于自治,服从法律,尊重舆论,无非法之行为,又善保存本国文物制度,不轻率更易,即居他国,亦谨守其风俗习惯,而不为他国所同化,此皆其特性也。
      我国之国势如何,我国民之特性何在,我愿为国民者,鉴于英而重思之也。

图片

  • 课文《茶》

茶树生山间,高数尺。春时,采其嫩叶,焙干之。用以泡茶,味清而香。饮之,可以解渴。
31个字,完美概括了茶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制作方法,饮用方法和功效。
清雅流畅,惜字如金,炼字炼句,怎一个简字了得?
  • 课文《爱国》

中华,我国之国名也。自我远祖以来,居于是,衣于是,食于是。世世相传,以及与我。我为中华之人,岂可不爱我国耶?
没有谈三皇五帝,没有夸地大物博,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只用最质朴的生活化语言,就讲明了为什么爱国。
  • 课文《插秧》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戴草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三二寸,分列成行。
诗一样的语言,既强调了劳动的艰辛,也表达了劳动的喜悦。
  • 课文《秋天的四野》

秋风起,天气凉,秋云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黄,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虫声响。
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秋之韵的中国画,充满乡土气息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稻香虫鸣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那时候多是农村学生),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民国小学教材也有很多直白浅显的文章或儿歌。
  • 课文《萤火虫》

萤火虫,尾巴上面光闪闪。照到窗子前,照到屋檐后。夜里不怕天黑暗。萤火虫呀,你家好开灯笼店。
  • 课文《小猫过河》

小猫要过河,不会游水,他向鹅借船,鹅说,我没有船。小猫说,你的身体不像船吗?你的脚不像两把桨吗?鹅笑着说,那就请你上船吧。
叶圣陶仿李叔同《送别》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民国时期接受教育者学习的科目分别是:

初级小学:国语、历史、公民、自然、常识(国语读本)

高级小学:国语、历史、公民、自然、地理、卫生

中学:国语、历史、公民、自然科学、化学、生理学、动物学、卫生学、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

一部民国教材,启蒙数千学子,培养多位大师。胡适说:“《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民国学童所读课本之语文素养,高小学生国文超过现在大学生。
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由学校编纂的百年民国老课本,收录3291个汉字,选材之广博,超乎想象:由天文、地理、典章制度、草木禽兽、日用器物、到人事万象(包括生老病死),无所不有。它给出了一个博大、有序、美妙而鲜活的世界,孩童将因之而展开自己的人生遐想。梦想的翅膀,在孩提时期,便种在了心灵深处,未来变得一切都有可能。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民国小学老课本,那是吾国吾民推翻数千年帝制后自然生长的童年,摒弃了乡试八股,童心洋溢,清气升腾。內容上从居家、处世、治事等方面取材,身边人、眼下事、常人心。无关君王权贵,崇尚公理自然,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浅显而不浅薄,简约又不简单。循时可见老课本演化变通的轨迹,从早期的多为古代人物、农业社会的范文,渐融入现代昌明、科学知识、公民意识。说礼也说理,爱仁也爱人。


农业社会,土地是王,农民日日伺候,以十八般农具。土地开心,粮食遍地,子孙遍地;土地悲伤,哀鸿遍野,旷世苍凉。村头土地庙,敬着香火;村尾小学校,贴着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做能做的、爱做的、熟做的事,并将这事做长久,必有成。这是人之一生、社会之一体成本小、收获丰的投资概念。哈佛学不到世界像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到其中一页。

《民国老课本》一共五册,分为《启蒙国文》《修身国文》《女子国文》,从几个字、十几字的启蒙文章,一直到到几十字,百余字的课文。

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學部編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课堂纪律要求是:“打铃进教室,背手要坐直,眼睛看黑板,安静等老师”。教学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这个识字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几部教学大纲规定的最大识字量。
上小学的语文课前三课分别是先学写“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然后才开始教汉语拼音。等到汉语拼音教完了,就从最简单的句子教起。我记得学的第一个句子是:“工人阶级有志气,自力更生创奇迹”。
童年时读过的书、上过的课很多都已经淡忘,但提起一年级的语文课,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篇课文:

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向前进。

二年级开始,在语文课上增加毛笔写字课,每人发一个描红本,照着上面的红字用毛笔一笔一划地描摹,描红结束后就要照着字帖写大字了,写大字都是用打好米字格的毛边纸做的本子,每张纸上16个字,字帖也是16个字,内容是“阶级斗争时时牢记,革命家史代代相传”。

阶级斗争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改版后的小学课本中反映剥削阶级残酷凶狠和受压迫农民悲惨痛苦的课文明显增多,最广为人知的要数《收租院》。文中有一首歌谣:

地主的斗,吃人的口,多少年来多少代,地主用它把租收。
地主的斗,吃人的口,喝干了穷人的血,吃尽了穷人的肉。
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激起年幼的我们对剥削阶级的无比仇恨。只是后来才知道这个四川省大邑县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故事是为配合当时政治需要杜撰出来的。历史还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课本中还有不少革命小英雄的故事,如《毛主席的好孩子—刘文学》,描写年仅14岁的少先队员刘文学发现老地主偷摘集体的海椒,为保护集体利益与其搏斗被活活掐死的故事。还有抗战时期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刘胡兰的故事,建国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等。《算盘响》、《上山下乡干革命》、《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劳动的孔老二》、《在泥塑收租院里》、《手拍胸膛想一想》、《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赤脚医生阿姨》、《英雄杨林》---
小学课文里,我印象最深的现代诗是五年级课本里的《革命烈士诗二首》,第一首是叶挺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这感情炽热、气势豪迈、意境壮美的诗句,几十年后我仍能倒背如流。
第二首是陈然的《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正值少年的我们震撼和钦佩不已。只是后来澄清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并非出自陈然烈士之手。
那时外国题材的课文有《列宁与卫兵》,《给孩子们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革命领袖谆谆教导人人都要遵守纪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小高炉,小高炉,红红的铁水往外流,大家一齐捡废铁,炼出钢造好“铁牛”。
《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图片

郭沫若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26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 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但也不乏富有生活气息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至今仍记得的有《春雨》:

“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葵花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还有《卖菜歌》:

  “卖菜,卖菜,要买快来买。卖的什么菜?韭菜。韭菜老。有辣椒。辣椒辣。有黄瓜。黄瓜一头苦。买点马铃薯。昨天买的没吃完。请你买点葱和蒜。光买葱蒜怎么吃?再买两斤西红柿。西红柿,人人爱,又做汤,又做菜,今天吃了明天还要买。”

图片

语文课本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一个时期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时代精神鲜明,历史烙印深刻。不同时期的语文课本,就这样幻化为斑驳陆离的精神底色,灌注在时光的缝隙里,伴随一代少年走入浩荡青春。

一代代语文课本,就这样化为颜色不一的精神底色,伴随一代代少年走过激扬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这些记忆是集体的,也是专属的。每一个童年回忆都烙着时代发展的印记,也烙着个人奋斗的经历,有贫穷的黄色、火热的红色、压抑的蓝色,也有希望的绿色。
每一版语文课本都见证着当时的时代,我们从这里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看到了过去的历史和世界的未来。无论走多远,这里都是我们回首曾经岁月的参照物,也埋藏着我们最柔软、最单纯的往日时光。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在一步步向人性回归,但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创新发展还在路上。因为,我们谁都离不开语文!
你的青春是伴随着哪一版教材度过的?你又有怎样的童年专属记忆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