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旧唐书·高适传/唐才子传·高适

 一中大语文 2023-06-03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B.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C.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D.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业”,职业。“生业”意为“生涯”“职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意思不同。

B.“体格”意为“体裁格调”,与《红楼梦》第三回中“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体格”意思不同。

C.“薄”意为“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相同。

D.“耻”意为“以……为耻”,与《师说》中的“而耻学于师”的“耻”意思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镇守南阳。

B.皇帝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磷造反,肃宗召其商量,认为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C.高适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劝谏,招致李辅国的嫉恨。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诋毁高适,高适因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一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明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记偏重他的才学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动、为官业绩等却一笔带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4分)

(2)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4分)

5.材料二中说高适“敢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B。

2.C。文中“薄于文雅”的“薄”为轻视的意思。

3.A。文中“征于翰讨禄山”指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而不是高适征讨哥舒翰。

4.(1)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给分点:“因此”1分、“虿毒”1分,“未足”1分,句意1分)

(2)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给分点:“尚”1分,“王霸”1分,“衮衮”1分,句意1分)

5.①高适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在于监军不关心军卒,南阳各路首领各持权力。

②高适在永王叛乱时趁机向肃宗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

③高适的诗歌里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

④高适在玄宗把各王子分封到各地时强烈劝谏不可以。(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透彻的了解。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几年之间,诗歌的体裁格调渐渐变化,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担任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拜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称赞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浙睿talk)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材料二:

高适,字达夫,还有一种说法是仲武,沧州人。他年轻时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混迹于赌徒之中,才气名声却传播开来。后来高适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荐高适任掌书记,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妒忌他的才干。蜀中内乱时,高适出任蜀州、彭州的刺史,又升西川节度使,归朝后,任左散骑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到50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每写完一篇,好事的人总喜欢传扬吟诵。高适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登上吹台,慷慨悲歌,迎风怀古。没有人能揣测他们的心情。相互间有许多唱和之作。现在高适还有诗文等二十卷著作,以及他编选的从至德到大历年间作者二十六人的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都传世。

文言百练:高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