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Vol.124 | 郑州博物馆

 陈正兴 2023-06-03 发布于湖北

郑州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7月,是一座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博物馆原址位于碧沙岗公园内北伐军阵亡将士烈士祠,1999年12月搬迁至嵩山南路168号。2021年4月30日,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了两馆并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章图片1

郑州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近6万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等20多个门类,尤以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石雕、历代瓷器等最具地方特色。

文章图片2

01

场馆概况

--- 嵩山路馆 ---

郑州博物馆嵩山路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其中主展馆8337平方米,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基础,取“鼎立中原”之寓意,配以圆形碟状屋顶,出檐深远,线条舒展,隐喻“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建筑风格保存铜方鼎粗狂与精美相统一,是一座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巧妙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

文章图片3

展馆内有常设展览《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系统展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省域文物保护成果,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辉煌璀璨,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轨迹。

文章图片4

--- 文翰街馆 ---

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位于文翰街9号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核心区,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为全国特大型博物馆。建筑外观秉承“中华之中,华夏之冠”的设计理念,远观博物馆,如“黄龙聚宝,物博盛天”,彰显郑州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勃发的时代气息。

文章图片5

馆内有21个展厅,规划各类展览20个,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厅。其中,基本陈列如《创世王都》《天地之中》《百年郑州》全景式展示郑州历史发展脉络,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专题陈列分为文物展和文化展两类;3个临时展厅,可承接多种大型展览。馆内划分为陈列展示、公共服务、文物库房、科技保护、数字信息与办公区等六大功能区。

文章图片6

02

基本陈列

--- 创世王都 ---

郑州位居天下之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立都,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

文章图片7

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九千年前,这里已形成聚落;五千年前,这里已筑就城池;四千年前,这里已诞育王权。从古城到古都,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清晰了然,从蒙昧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郑州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文章图片8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唤起了人们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记忆:郑州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所在地。作为名副其实的古都,郑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文章图片9

--- 天地之中 ---

郑州位居九州之中,地控八方之枢,独特的区位优势搭建起宏阔的历史舞台。自古以来,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激荡升腾,政治、军事、科技、人文等诸多方面,谱写出壮丽的华章。

文章图片10

“天地之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以嵩山为中心,夏、商、周三代建都立国于此,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成为华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

文章图片11

伴随着“天地之中”观念的深化和引领,中岳嵩山为历代王朝所尊崇,逐步形成了佛道儒三教汇聚、文人学士群集的繁盛局面。围绕“天地之中”的理念建构,保存至今的代表性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传统建筑群体,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原建筑史的真实映射,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独特的文化记忆。

文章图片12

--- 百年史话 ---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历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清末民国京汉、陇海铁路开通,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带动了商贸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郑州举行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新高潮。抗日战争爆发,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伤痛,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在郑州举行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解放战争时期,郑州成为全国较早解放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会迁郑,进一步促进了郑州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世纪跻身于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之列。

回溯历史,百年变迁,郑州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成为中部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展望未来,郑州将以新的姿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奋勇前进。

文章图片13

--- 妙相艺境 ---

佛教造像在中国古代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汉之际,佛教由古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之传入的还有佛教造像艺术。经过长期演化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妙相艺境——馆藏古代造像艺术陈列”展览分为“开元寺石刻造像”“馆藏金铜造像”等篇章,重点介绍郑州大海寺、开元寺的唐代石刻造像,以及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金铜造像,呈现郑州佛教造像的风格流变。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 刻石隽永 ---

石刻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材料,郑州博物馆藏石刻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年代跨度上迄汉代,下至民国。“刻石隽永——馆藏石刻拓片精品展”展出馆藏石碑、墓志铭、画像砖拓片,带领参观者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

文章图片16

中国古代石刻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春秋战国时期石刻逐渐增多,至秦代数量已相当可观,魏晋时期墓志铭刻的形制和内容得以固定。唐代产生出大量的丰碑巨制,宋代以后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字碑、法书碑、白话碑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石刻。

展览以拓片的形式进行展出,展品涵盖了东汉至明清时期各种形制的近两百张拓片,其中大唐碑拓片高度近10米,亦是首次通体拓印展出,拓片以卷轴状展示台呈现,遒雅的书法艺术、精美的雕刻图案、宏大的碑体造型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章图片17

--- 翰墨双璧 ---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记述了他在滁州为官时前往醉翁亭游玩一事。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应开封刘景文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的书体写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新郑高有闻依此而刻石。

《瘗鹤铭》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瘗鹤铭并序》刻石共有25块,现存23块。第一块记石刻主人的斋名,第二块为隶书的「心画」二字,其后记刻石名称、撰者,鹤的年岁、埋葬的情形和铭文等。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 汉砖意韵 ---

汉砖即汉代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多砌于古代砖室墓中,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兴于战国,盛于两汉。汉代画像砖如同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郑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制作精良,表现内容有神话故事、现实生活、祥瑞辟邪、几何纹饰等,生动表达了汉代人重孝厚葬和祈愿亡灵升仙永享荣华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繁华世相。走进郑州博物馆“汉砖意韵”展厅,就好像走进了两千年前中原先民社会生活的画卷。

文章图片21

--- 土火造艺 ---‍

“土火造艺——馆藏陶瓷艺术展”的主要展品包括郑州新密李家沟、商城等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彩陶、龙山时期的灰陶,以及唐宋时期巩义黄冶窑、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等生产的三彩、白瓷、青花瓷和珍珠地划花瓷等,体现了古代制瓷工匠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诉求。

文章图片22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是古代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郑州位居中原腹地,早在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地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郑州商城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则将中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早到了3600年前。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 中原象踪 ---‍

如今郑州一带已不见野生大象活动,然而在河南14个地市已发现古象化石产地逾100处,有超过10个种属,这些古生物化石、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都证明河南地区曾经有象群繁衍生息。

“中原象踪——馆藏古象化石展”重点展出距今4、50万年左右第四纪更新世的纳玛象化石,参观者可以通过化石想象其庞大的身躯,了解远古时期郑州一带的生态环境,探寻第四纪生物灭绝之谜。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 客家根亲 ---

“客家根亲——客家文化展”旨在探索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渊源。客家是汉族重要的一支民系,随着历史上中原汉人数次南迁而逐渐形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客家人不仅是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影响深远。

文章图片27

--- 锦绣云霞 ---

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置于肩部的一种绣品,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云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上有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吉祥命题,明清时期常见于婚庆喜宴等场合。

文章图片28

“锦绣云霞——馆藏云肩艺术展”展出郑州博物馆藏云肩绣品,以晚清民国时期藏品为主,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图腾神仙、花鸟鱼虫、戏曲人物、草木山水和吉祥符号等,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展现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风貌。

文章图片29

--- 千年中医 ---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基本形成中医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中医不仅是医者千百年来实践和理论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珍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对全人类医学科学的重要贡献。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分析变化,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砭、针、灸、按跷、导引、中草药、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文章图片30

--- 豫声豫调 ---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代,宋元之际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已有360多个剧种。河南是戏曲文化的摇篮,其品类众多,尤以豫剧、曲剧及越调为人熟知。戏曲作为百姓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几百年来一直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的伦理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 郑地名人 ---

郑州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壮丽的山河,优越的地缘区位,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大批先贤豪杰,使郑州在长期的社会进程中,开创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先河,无数时代英才,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文章图片33

郑州博物馆“郑地名人——郑州历史文化名人展”选取出生或居住于郑州的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十九位,例如黄帝、大禹、伊尹、李白、杜甫等,展厅内陈列着他们的雕塑、经历、著作和成就,展示他们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让徜徉其中的观众,品味人文情怀,感受郑州故事。

文章图片34

--- 长渠缀珍 ---

“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是位于郑州博物馆一、二楼展厅的常设展,展览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南而北的流向,对库区及干渠沿线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地市的出土文物进行集中展出。

文章图片35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沿线的8座城市中有369处文物点,包括新郑唐户史前聚落、荥阳关帝庙商代遗址、荥阳娘娘寨西周古城、新郑胡庄韩国王陵、鹤壁刘庄先商墓地、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等。

文章图片36

新郑唐户史前聚落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遗址中63座房址分布于壕沟内,房门均朝向广场,形成内向凝聚式布局,体现人类早期聚落的房屋数量规模和布局特征。

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出土大批陶俑、瓷器等文物,其中东魏时期的一个夫妇同眠围屏石榻体现了粟特人的葬俗,反映了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

文章图片37

展览文物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是中原地区华夏文明各个时期的浓缩展现,例如南阳展区的丹江口库区以坑南遗址,这里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见证了中国早期历史由聚落定居向邦国过渡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38

平顶山文集遗址、薛寨遗址和阳翟故城出土的宋金元时期瓷器,展现了金代街市与元代古村;鹤壁刘庄先商墓地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商朝人使用甲骨文字的资料;郑州展区的王老庄夫妇合葬墓和鹤壁关庄的大清守备孙振仍墓,出土了大量清代金银器、瓷器、玉器等。

文章图片39


03

馆藏珍品

--- 青釉瓷尊 ---

这件青釉瓷尊尊口部外撇,颈部内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内凹陷,造型规整,朴实稳重。尊口沿内侧有清晰的轮制留下的旋纹,肩部拍印有席纹,腹部装饰以蓝纹,纹饰清晰。器物表面和内壁施有光亮晶莹的黄绿色釉,釉面均匀,并留有釉滴。尊质地坚实致密,扣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科学检测显示,这件青釉瓷尊是以高岭土做胎,胎骨为黄灰色,表面涂有釉料,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低。它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

文章图片40

--- 兽面纹铜方鼎 ---

这件青铜方鼎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直口,深腹,平折沿,方唇,口沿上对称拱形双耳;腹呈方斗状,向下微收;平底,下承四柱足,上粗下细,其内中空,且直通腹部;鼎腹四外壁纹饰相同,均饰有排列整齐的乳钉纹;腹上部饰兽面纹,呈带状贯穿两侧乳钉纹,兽面纹饰由宽线条勾曲回环组成,每组均以浅扉棱或鼎腹棱为轴,左右对称,双目圆凸;腹壁和底、柱足表面部分有烟炱痕。整器铸造精湛,纹饰严谨,形制雄浑大气,古朴凝重,极具神秘威严之感,昭然是商王朝国家权力的象征。

文章图片41

--- '阝舌'铭凤纹提梁铜卣 ---

1999年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洼刘出土。卣呈扁圆体,深腹下垂,下腹圆鼓,低圈足;提梁两端兽首与卣颈两侧半圆环系套合,盖面中间突立四面人首状钮。卣体装饰华丽,四道扉棱等分器体;提梁上面饰两组双体蘷龙纹;盖与卣腹各饰四组凤纹,卣颈部与圈足均饰四组凤纹。整个器物造型奇特,纹饰华贵典雅,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卣盖与器底部均铸造有铭文。

文章图片42

---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敞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小平底。泥质红陶制成, 肩腹部彩绘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先施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用褐彩描绘出三组方连图案, 图案由圆、方、月牙等相互叠错, 黑白对比强烈,极富有装饰性和节律美。

文章图片43

--- 北宋开元寺石棺 ---

1974年出土于郑州开元寺遗址,,北宋开宝九年(976),通高100.0厘米 长108.0厘米,该石棺1974年在位于郑州开元寺遗址中的开元寺塔地宫中发掘出土。石棺由棺盖、棺身、棺基座三部分组成。 棺盖呈七棱形,前宽后窄、前高后低,盖上阴刻缠枝牡丹花纹,中间有楷书题铭“唯大宋开宝九年岁次丙子正月庚寅十一日成寅制造毕工施主预超妻王氏男口贝新妇惠氏孙儿合子孙女花哥伴姐”48字。

文章图片44

--- 弥勒菩萨石造像 ---

唐代弥勒菩萨石造像,通高232.0厘米 身高197.0厘米,郑州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菩萨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姿态端庄。头戴发箍,束高髻, 髻正面饰宝珠装饰, 额前发呈花瓣状。脸庞圆润丰满,慈眉善目,俯视下方。耳如云朵,唇似莲瓣,嘴角微含笑意,神情沉静安详,是佛教造像中庄严美和典型美的结合。颈饰宝珠项圈。右臂下垂,左臂曲臂。身穿袈裟,内着僧祗衣,贴泥条式的衣纹随势波动, 疏朗平缓, 流畅自如。在轻薄柔软的袈裟下,菩萨腹部微凸,身形隐现。莲座雕刻精细,束腰部位饰连珠装饰,莲瓣尖部微微翘起。弥勒的造型准确,比例适当,是不可多得的唐代佛教造像精品。题记:弥勒菩萨一躯更子之年十月戊午朔五日王戌建院主僧惠海功德主马乾贞合家供养院主文锐。

大海寺是郑州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魏时期,清晚期毁废。1976年,大海寺遗址出土石刻造像40余件,造型丰富,雕工纯熟,其中以晚唐时期的菩萨造像最为精妙。

文章图片45

--- 白釉双龙瓷尊 ---

唐代白釉双龙瓷尊,高51厘米,口径11厘米。盘口,卷沿,圆唇,细颈,深腹,腹上部较为丰满,下部收束,平底。尊颈部饰瓦棱纹,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龙首伸向尊口之内作饮水状,妙趣横生。通体施白釉,釉色洁净,光亮润泽。

文章图片46

--- 青花缠枝莲花梅瓶 ---

明代青花缠枝莲花梅瓶,高35厘米,口径4.7厘米,郑州博物馆藏。小直口,束颈,丰肩,深腹,下腹内收,至足部稍外撇,造型敦厚雄健。瓶通体施白釉,略泛青色,肩腹部饰青花缠枝莲花纹,足饰蕉叶纹,纹饰疏密有致,釉色淡雅宜人。

文章图片47

--- 青花瓷觚 ---

清代青花瓷觚,高44.3厘米,口径22.3厘米。觚口呈喇叭形,长颈,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内外施白釉,绘青花图案,釉色葱翠素雅。颈部绘树石、栏杆、人物,腹部绘婴戏图案,着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绘翠竹、人物,构图严谨,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识。

文章图片48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郑州博物馆、文旅之声、文化月刊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