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忠心的4个人,原本可以“黄袍加身”,却甘愿辅佐帝王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6-03 发布于北京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等级观念非常重要。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历朝历代便一直强调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思想,臣子与帝王之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而普天之下,无不遵循此“契约”。忠君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可谓是根深蒂固,例如在东汉末年,汉朝皇室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即便如此,天下之人仍然拜汉朝皇帝,最终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欲替代之,仅此原因而遭到世人唾骂上千年,奸贼的头衔一直伴随着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并未形成完整的“忠君体系”,臣子只不过借君王之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连圣人孔子都远离故土,在他国为官任职。历史上不缺忠君之人,可在手握大权之时,却很少有人选择忠于帝王,如新朝皇帝王莽,早年间他完全是一个正人君子形象,可在手握大权之后,内心的欲望彻底爆发,最终建立自己的王朝。可历史上也有手握大权却甘愿辅佐帝王的人,他们不愿“黄袍加身”,一直忠于国家,忠于君主。

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忠君思想成为统治者的迫切需求,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钢五常”的学说,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忠君思想最终落实到纸面上,并延续上千年。在中国古代,忠诚即是美德,忠君也就是忠于国家。

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君臣有别,古代对于君臣关系也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对于帝王而言,最担心的就是威严受损和谋朝篡位,对于手握大权的官员,皇帝必定会忌惮有加,可有那么4个人,皇帝非常信任他们,甘愿放权,而他们也甘愿辅佐帝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