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中医,建议从这几个医案入手!

 无心堂主人 2023-06-04 发布于黑龙江

Image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

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

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十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

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Image

中医故事之一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

毕竟,夏天酷暑,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祛湿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参附汤,温法(补法)。

中医故事之二

清代名医,王孟英:夫有是病,则有是药!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症诊断后,说道:这是暑热致病,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

古代之人大多都懂一些中医,病人的父亲因为病人大便溏泻,属于医书上说的寒病,见王孟英开的方子属于寒凉之药,就不敢给儿子服用。

王孟英解释说:看病要对症下药,这个并不用这个药方,就没有更急稳妥的药方了!病人的父亲听了,很有些姑且服用这种药的意思。

但他的儿子,也就是病患者自己拿过方子一看,说道:我觉得胸中一团冷气,汤水都得热烫才能喝下,这种寒凉要怎么能服用呢?结果病人自己坚决不肯服用。

最后,病人家属广泛征求天下名医,讨论是否能服用这种药?座中有医生说到:王孟英肠热胆坚,非常值得信赖,如果还不信,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其他很多医生也这样说。

最后,王孟英用白虎汤进行加减(即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对个别药进行增加或削减),一剂药喝下去,咽喉立刻就畅通了,三剂药喝下去,各种病症都消失了。

因为这个病症非常复杂,综合判断,还是属于暑热留在肺部,所以,要用寒凉的白虎汤进行祛热。

关键词:祛热,白虎汤(清法)。

Image

中医故事之三

清代名医,张子和:从卧病待尽到亲知见骇之!

清代名医张子和有个亲戚,患有大便燥结的病症,除此以外,别无他病。常常不敢吃饱,如果吃饱了,那么解起大便就非常艰难。

服用过巴豆等大泻之药,结果泻完了又燥结,如此很多年了,结果怕药性太暴,不敢服用,只能卧病等死。

后来,张子和为这位病人诊断,发现他两手的脉息,都滑实有力,就判断病人属于燥症,就用大承气汤这种药,并随后让病人服用麻子仁丸等药,还让病人吃润肠的食物,结果病人在百余日重新强健起来,所以亲眼看多他的人都非常吃惊于前后的变化。

关键词:祛燥,补津液,大承气汤,麻子仁(下法,补法)。

中医故事之四

清代名医,王清任:血通气畅,故病霍然而愈!

江西巡抚已经74岁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却只能露胸而睡,这种症状已经七年了,最后,巡抚派名医王清任去诊治。

王清任分析到:这位患者年高体弱,夜间睡觉胸部不盖被子,拖延治疗这么久,可以推知胸中窒闷,气滞血瘀,胸中必有血瘀(属于湿类病症的一种),需用祛湿的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淤,结果服用五副药后,果然,血通气畅,此病霍然而愈。

关键词:祛湿,血府逐瘀汤承气汤 (消法)。

Image

中医故事之五

近代名医,曹颖甫: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有一个姓叶的人,在大暑之夜,游览大世界屋顶花园,凉风徐徐,又吃了很多冷饮,当时特别惬意。

可以不一会儿,就觉得怕冷,头痛,急忙回家躺下睡觉,可恰又逢有朋友来访,勉强起身坐在院中与朋友周旋,夜深,朋友散去,后背更觉寒冷,头更痛了。

自己服用紫苏、生姜等发汗的药物服用,只出了微汗,但还是不管事。

第二天早晨来请曹颖甫看病,病人刚被家人搀扶到楼下,就立刻急呼关窗户(怕风),而且病人吐出很多绿色痰浊。病人的两个手臂出汗,摸上去有些潮湿。

曹颖甫诊断为根据病人头痛、怕风、汗出等症状,知道病人是因感受风邪而致,所以开出祛风的桂枝汤加减。

第二天,病人没有再来复诊,后来,有一天曹颖甫走在路上,又碰到了这位姓叶的人, 他拱手相谢:上次的病仍你一次治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关键词:祛风,桂枝汤(汗法)。

中医故事之六

明朝名医,薛立斋:诸证悉愈与不可不慎!

有位叫做李序庵的老人,有学生赠送他坎离丸的丸药,老人很高兴地服用,名医薛立斋知道这件事后,对老人说:你的肝肾两脉,数而无力(数:即脉来急促;数而无力:多见阴虚证或其他虚证),所以,你身体属虚,应该补。

你所服用的坎离丸,是黄柏(祛热、清热燥湿)和知母(祛热、清热泻火)构成,你服用能让你的火气减少。

老人不听,结果,服用坎离丸将近两个月,脾气渐弱,不断发热,小便涩滞,大腿肿痛。

老人以为自己得了疮毒,薛立斋对他说:这是肝肾两经亏损,导致的虚火所致,应当采用'补虚’的方式进行治疗。

于是,薛立斋早晨让老人服用补中益气汤(补虚、补气;补脾胃)、晚上让他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虚、补阴;补肾、肝)。最后,各种病症全部痊愈了。

薛立斋作为明朝大临床学家,在他治疗所用的药物中,补中益气和地黄丸合用特别常见。他著有《内科摘要》,全部病案都是以五脏为主来分辨。

关键词:补阴,补气,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补法)。

Image

中医故事之七

近代名医,张锡纯:恐成痿废,求为诊治的故事!

有位姓高的老人,年过六十,渐渐觉得两腿无力,时常感觉晕眩、昏沉、健忘。老人很害怕,到名医张锡纯那里求治。

张锡纯诊断为气血虚之症,就给老人开出了补血的当归补血汤,连服十剂,两腿比以前有劲了,健忘的症状也治好了。

关键词:补血,当归补血汤(补法)。

中医故事之八

宋代名医,许叔微:诸证悉愈与不可不慎!

有人患伤寒已经五六天了,但有时候,头出汗,从脖子以下却没有汗,手脚冰冷,大便干结;有时候,四肢冷,但又出汗,这种病症实在是很复杂。

名医许叔微给病人诊脉,脉沉而紧。许叔微就说:这种病实在是让人疑惑,病又在表又在里,按表病来治吧,解决不了里病;按里病来治,又解决不了表病。

对于这种半在里半在表的病,就要用和解的方剂小柴胡汤来治疗。

结果,给病人服用了小柴胡汤之后,病人很快就痊愈了。

关键词:半表半里 小柴胡汤(和法)。

上面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我们看到老中医说伤寒(也就是感受寒邪)、中风(也就是感受风邪)、风湿(也就是风加湿)、阳虚、津亏(也就是津液虚)……也就不难于理解了。

让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判断病情的实与虚只是找到了致病的原因,还要把疾病的部位找准。

一般来说,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简单的分为表、里,而更精确的分法是:心、肝、脾、肾、胃五大部分(注:还包括经络)。

举例来说:上述中医故事中,第六位名医薛立斋医案中提到那位误食药物老人的病症,应该是肝肾阴虚。

阴虚的病症读者们已经略加了解,那么,这位老人所患病症的部位是哪里呢?是肝加肾,这样,把病性和病位结合在一起,才算构成了完成的中医辩证结果。

所以,我们看到老中医开出的方子,上面写着:风热犯肺、寒湿困脾、心肾阳虚、肝血虚证等等,也就不能够很轻松的解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