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她是《龙江颂》主演之一,也是歌剧中第二代“喜儿”

 cxag 2023-06-04 发布于北京

她在红极一时的京剧电影《龙江颂》中饰演女主角“阿莲”,她是我国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第二代喜儿”,她被誉为“东方的夜莺”。

    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其主人公喜儿的扮演者,七十多年来已传承四代。其中第二代喜儿的扮演者李元华,是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1977年她从上海赶往北京,从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手中,接过了喜儿的角色,自此踏入民族歌剧领域。如今,李元华74岁高龄,她的脸上还总洋溢着红润的光辉,依旧为传承民族艺术、红色经典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片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李元华

十天不到推出歌剧《白毛女》

1977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复排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当时的郭兰英已近50岁,并没有新的喜儿接班,于是,大家想到了在上海从事京剧表演的李元华。

李元华从小学习昆曲、京剧,曾表演传统京剧,也曾在革命现代戏《龙江颂》中饰演阿莲。“接到这个任务我很兴奋,我本身喜欢唱歌,也学过声乐,对《白毛女》也很喜欢。”李元华记得清清楚楚,1977年1月17日,她从上海来到了北京。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从她到北京报到至登台正式演出,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

视频:李元华在《龙江颂》中演唱的京剧选段:九龙江上摆战场

在此之前,李元华看过田华主演的电影《白毛女》和芭蕾舞版的《白毛女》,但她从未演过歌剧。入门第一部剧就是《白毛女》,第一个角色,就是喜儿,她的起点相当高。“好在有郭兰英老师的录音,我抱着录音机从早听到晚。”李元华说,那几天确实有“突击作战”的感觉,“我非常有幸,一走进歌剧行列,就有最好的老艺术家带着我,包容我,给我艺术上、生活上的各种关爱。”

李元华记得,当时她刚到中国歌剧舞剧院时没有地方住,团里宿舍有限,只有团长有两个房间,李元华来了,团长就把一个房间安排给她。李元华总说,那时候的自己就像是在吃“百家饭”,“一会这位艺术家来看我,问我有没有吃的,又一会另一位艺术家来找我,给我带什么东西。”当时在《白毛女》歌剧中饰演张二婶、王大婶的演员,在生活中也对李元华关爱有加,“后来我都不觉得她们是剧中的角色了,我觉得她们就是我的婶婶,生活中都很爱我。”

让李元华记忆最深刻的是艺术家郭兰英。“我一到剧院,郭兰英老师就来看我了。她过来拉住我的手说:'我在荧幕上一看到你,就觉得你是大演员料。’”当时排练时间紧、压力大,郭兰英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李元华。与此同时,同剧组里其他艺术家,以及在延安时期出演、参与制作《白毛女》的前辈们都来帮助李元华,有人辅导她发声,有人提点一句表演细节,“短短的时间里能把《白毛女》排出来,不是我个人的努力,我是在老一代艺术家的帮助下完成的,是他们包容了我,托住了我,推出了《白毛女》。”

图片李元华歌剧《白毛女》剧照

郭兰英手把手指导排练

到现在,李元华家里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白毛女》成功演出后,王昆、郭兰英这两位解放前喜儿的饰演者,一左一右地站在李元华身边,留下的珍贵合影。

对李元华来说,出演喜儿也是她自己的蜕变。“刚接触喜儿的时候,尤其是看了郭兰英老师的表演,我觉得我没有她的火候,达不到她的浓度。”李元华是在南方城市里长大的姑娘,又是学青衣出身,出演角色时身上总带有一点“文气”,“城市里的姑娘,哭是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甚至都不愿意出声,但喜儿是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情感是解放的,要哭就放得开啊。”因此刚学演喜儿时,特别是在“恨是高山”等段落,李元华觉得自己已经很感动了,甚至把脑子都唱晕了,观众还觉得不够强烈。

“演戏要有体验,塑造角色要有生活,《白毛女》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创作它的人,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了解经受苦难的姐妹们。”李元华说,郭兰英就有在旧社会中受苦的经历,所以每次看她演喜儿,都觉得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女孩。为了把喜儿塑造好,郭兰英给李元华讲《白毛女》歌剧的发展过程,讲喜儿的故事和艺术的加工,“兰英老师其实不是一个很善于讲的人,但她有极强的表演天赋,她总是把悲做到极致,把愤做到极致,因为她发自内心地理解。”

李元华记得,郭兰英总是先排一次让她看,然后她再有样学样。“当时哪有现在的排练场,就是大饭厅,地上也不像现在一样还铺地毯,就是水泥地。”李元华感慨道,“那批参加过延安时期演出的艺术家都五六十岁了,但所有排练都带着真情实感,没有说排练就是'过’一遍的,说跪就跪。”李元华说,正是在榜样力量的引导下,她进入了喜儿的状态。

说到跨界唱歌剧,李元华很高兴自己有京剧的底子。“民族歌剧借鉴了大量传统戏曲的特点和优点,《白毛女》表演动作带有舞蹈性,唱腔是民族民间的,又有板腔体的特点,可歌可舞。”剧中那些锣鼓场面,让演了18年京剧的她有天然的亲近感,“《白毛女》让我觉得,从京剧跨界到歌剧跨度并不远。”

在李元华看来,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歌剧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李元华曾学过一点意大利美声的发声法,在处理喜儿的部分唱段时也会借鉴一些西洋发声法。“当时一位老艺术家就提出意见:你的声音已经到了'洋’的边缘,不适合用这样的声音塑造喜儿。”李元华听了这句话,仔细想了想,“老艺术家的出发点是,声音要为塑造人物服务。我演的是17岁的喜儿,声音娇嫩清脆,另外也要用符合中国语言特点的声音来演唱。”

这么一想,李元华觉得确实不适合用拿着“范儿”的美声来表现喜儿。“我不是说西洋发声法不好,现在有很多歌唱家把这种发声法掌握得很好,但唱了半天,中国人听不出来在唱什么,就是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和审美。”李元华说,这一理念对她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片李元华与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中)和郭兰英(左)

图片

“退而不休”推广民族艺术

当今很多年轻观众认识李元华,并不是因为歌剧《白毛女》,而是通过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第三季节目中,李元华登台演唱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音乐风格一半是京剧,一半是现代流行音乐,李元华切换自如,很多弹幕都说:“老艺术家都是宝藏吗?!”

视频:李元华演唱的《卜算子·咏梅

其实,李元华对诗词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甚至早于她参演《白毛女》的时间。“那是1975年到1976年间,也就是在毛主席晚年,主席一生酷爱传统诗词,我被当时的文化部调过来,演唱古诗词并录音给他听。”当时,李元华大概演唱了数百首诗词。

“那一段时间给我很多思考,中华传统诗词为什么能穿越时空,到今天都让人热爱?它的美在哪里?”多年之后,李元华感悟到,中国诗词代表着传统的审美,“不仅是文字的魅力,还传承着伟大的精神,作词人的家国情怀和坚毅品质,还折射出中国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她又一次想到了《白毛女》等经典民族歌剧,“你看《白毛女》的布景非常简单,蓝天是大幕,群山是背景,大广场就是舞台,这些一点都没影响观众的理解。”

李元华发自内心地觉得,中国传统美学太了不起了,要把它继承发展下去。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的热潮给传统舞台艺术带来冲击,但李元华还坚持宣传民族歌剧,宣传的经费要么是她自掏腰包,要么是她到处“化缘”。后来,她用了四年时间策划、主持、录制了电视系列片《中国歌剧欣赏》,让电视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歌剧艺术的魅力。

如今的李元华已进古稀之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是“退而不休”,能登台演出就登台,不能登台就在幕后当策划、导演,多年来从不间断。今年六月,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上演的“传承红色基因庆祝建党百年”开国元勋诗词朗诵音乐会,就由李元华策划。她把开国元勋的诗词配上音乐,或朗诵或歌唱,把传统诗词和红色基因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我才七十多岁呀,我还不老呀,心态最重要。心态怎么调整?工作呀,不停地为老百姓做事,激活自己的艺术生命。”李元华真诚地说:“也许我的声音不如年轻时候漂亮了,但我经验丰富了,思想成熟了,为艺术工作的动力也就更足了!”

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