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稼夫

 段建国99 2023-06-04 发布于山西

  张稼夫(1903—1991年),原名张法古,文水县西北安村人。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山西省立商业专门学校附设的乙种商业学校,后考入山西省农业专门学校。此时,将名字改为张稼夫,意为“只问耕稼,不问收获”。

  张稼夫在农校期间,结识了当时中共山西省地下党负责人王振翼、贺昌、李毓棠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张稼夫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期间,他还大量阅读了新旧书籍,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

  民国12年(1923),张稼夫农校毕业后到了北平,参加了学生敢死队,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民国16年(1927),他离开北平奔赴革命中心武汉,担任了农民讲习所农业常识课教员。同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张稼夫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大革命失败后,他先是在武汉从事兵运工作,输送、安置从前线下来的军队进步人士,后又到上海、南京、山西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张稼夫历任中共山西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长等职。民国31年(1942)底,调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工作,历任敌工部长、宣传部长、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期间,他认真遵照毛泽东“反蚕食、挤敌人”的指示,组织敌后武工队,不断袭扰敌据点,利用晋西北盛产硫璜的优势,号召边区人民“家家造地雷,人人会爆炸”,大摆地雷阵。同时,组织边区人民坚壁清野,安排地下人员了解敌人情况,逐个将交通线上敌据点吃掉。民国31年(1942),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晋绥边区人口缩减到不足100万,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工作下,民国33年(1944),边区人口又发展到300万以上。民国38年(1949),张稼夫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委宣传部长,后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主任,为解放大西北,参与制定西北地区民族、宗教方面的具体政策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为新中国的科学、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稼夫遭到林彪、“四人帮”的诬谄和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持原则,与反党集团进行坚决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和坚强党性。张稼夫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侯补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了一生。1991年5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来源:吕梁名人传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