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实录】张敢教授:研究生论文选题及写作规范

 WQ_AI_LYS_999 2023-06-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敢:各位同学,因为陶老师的邀请让我讲这么一个题目“研究生论文选题及写作规范”。大家可能觉得这个题目很空洞,也很难讲,但是确实在我们学术规范里面很重要。一个学者是不是有足够的学术修养,你的学养如何,通过你的论文就能看出来。一篇论文,我们姑且不看内容,先看它拿出来的格式,你就知道它是不是一篇好论文。包括我们去看论文的时候,我有时候不需要看内容,我先看目录就知道你的论文好不好,因为目录里面就反映出你写作的内在逻辑是否清晰,如果目录是乱的,你这个论文肯定好不了。我都不需要往下看就可以判断你的论文好不了。大家要注意,一篇优秀的论文每一个部分都是非常精到的,包括引文和注释,老师挑引文和注释,觉得老师没学问,没得看了,挑这些小毛病,这些小毛病是你必须要避免的,如果这些毛病很多的话,就证明你没有足够的学术训练,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老先生的眼里,像出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问题都反映出学术修养,大家不要小看这些问题。

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论文选题其实是很重要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论文,有一个同学写博物馆的衍生品,作一篇博士论文,我说这个题目不需要写,两千字到五千字就说清楚了,我说你去过博物馆没有,看过博物馆的衍生品没有?博物馆的衍生品这样一个题目写一篇博士论文,根本写不出东西来,而且没有任何价值,到最后改来改去还是一篇不成样的东西。如果你论文题目没选好的话,花了大量的时间得不到很好的结果,白费了,不要浪费时间,所以论文选题是很重要的事情。包括写作规范,体现你学术修养。这个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还特别重要,不是说大家读完本科以后问题就解决了,清华美院的学生里面也仍然大量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挑一个准,大家写作的时候不太了解,到底从哪儿写起,怎么来写一个题目,我们简单地说说。

读书和写作,其实关于论文要求是不一样的。本科论文是考察你的基本能力,你会不会收集资料,会不会整理资料,会不会拿这些资料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当然还有写作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对学生成绩和专业水平的检查和考验。硕士和博士论文要求更高了,对研究生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一个综合考核,这就不是看你会不会收集资料的问题,不是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是本科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而到研究生的时候要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考察你的专业素养,能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提升和概括,这是需要你来面对的。读书其实对大家来讲,大家都觉得读书挺重要的,但是读书有一个问题,博览群书,大家多看肯定是重要的,但是是不是越多越好?当然越多越好,怎么看还是一个问题,都是泛读也不行,有些文章、有些书是需要精读的,比如说经典的美术史著作必须认认真真读的,而不是泛读。比如说像学美术史的,中国美术史里面《历代名画记》就要认认真真读,熟悉它的语言,你熟悉了这些著作才熟悉了中国画的品评语言,在看中国画的时候才能运用那套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博览群书是对的,可以泛读,尤其是搞创作的时候建议你们多看文学作品,其实文学作品跟艺术家的创作是更接近的,有的时候比你看美学和哲学著作还重要,因为文学家用文字描述一幅幅图像,而我们是要把图像呈现出来。

再有,看书你看什么?看故事是一种看法,看小说很快就看完了,但是在看故事的时候你可以想如果你来写怎么写,你会不会从这个角度切入去叙述这件事情,看别人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这样看。比如说同样介绍一件文艺复兴时候的作品,从哪儿开头,从哪儿切入这件作品?这是你要琢磨的,他怎么从这个角度去写?这个视点、这个切入点本身也是我们需要学的。博览群书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只是泛泛地翻,把它当故事来看了,那你的收获是不一样的,一边看要琢磨怎么来创作,怎么来写这篇文章,这是很重要的。我记得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跟我说,他是弹吉他的,他特别不理解现在的家长为什么非要孩子学吉他,自从学了吉他以后就没有欣赏过一首完整的曲子,每次听的时候都是琢磨怎么弹好呢,哪一个地方的指法再练一练。当然我觉得他的境界不够,真的够了以后既可以把技术问题解决,又能够把曲子欣赏了,但是他确实回答一个问题,有时候技术问题很重要。我们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只局限在故事本身,也要看它怎么写的。

刚才这是一个铺垫,积累的越多,脑子里的东西越多,那就越有可写的,切入的角度也就越丰富,否则的话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写。本科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写论文很难,这个难度当然在你有创造力,为什么?因为你积累不够,但是到你一定年纪的时候会发现写论文并不那么难。看老先生写论文就没有那么难,为什么?积累太多了。过去老先生做卡片,现在我们都不用老卡片,过去老先生都要做卡片,比如说文艺复兴按国别分、按时间分、按艺术家分,这样的话可以横向、纵向捏出这些卡片就做成文章,就变得很简单。对大家来讲还是要有积累的过程。

选题对我们来讲其实非常重要,题目选得好做起来顺手,另外也容易出成果,收获也大。如果做得不好,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一篇博物论文的题目,如果四年时间写那样一篇论文,基本上就是浪费时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该是你未来学术发展的基石,我选好了这个题目,未来可以沿着这个再往后生发出很多东西来。特别是博士论文,博士论文的一篇好的选题奠定你未来的学术基础。博士论文你花四年的时间认真地写,解决了一个问题,大家以后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绕过你,你就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在阶段性上,至少在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就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任何人都得听我的。尽管你的导师很棒,但是导师其实不可能把每一个问题都研究得很清楚,如果都会了就不需要学生做研究,很多东西我不知道的,所以学生在做研究的时候,他可能很多知识比我还多,也就是说在他完成那篇论文的时候,他就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他有这个问题做基础的话,下一步的学术发展就可以以这个为铺垫进一步发展,这一篇文章就可以拆分出很多小的文章,可以做很多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博士论文的题目一定要非常慎重地选,它将为你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像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写完以后再也不会用,没有任何价值,写完就写过去了,那你的四年等于费了,肯定也积累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知识,但是那些知识不系统,对你未来的学术发展没有更好的帮助。选题特别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

怎么能选到好题?我觉得其实要对美术史非常熟悉,对你研究的领域非常熟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才会发现现在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哪些问题大家讨论过,哪些问题大家没有讨论过,讨论过的问题讨论到什么程度了呢?是不是有偏颇有错呢?在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做研究,这就是你这篇论文的价值。一般来讲,贵在创新,选题要选得新,学术论文的宗旨就是探索未知的事物,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看法,得出新的结论,总之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求新,这是肯定的,老是陈谷子烂芝麻,大家都说了800遍,你还在说,而且还没有说出新内容,这样的论文就没有什么价值。“命意新奇,以独创为贵”,这是鲁迅先生说的,需要独创。

图片

图片

关于老题新题的问题可以老题新作、新题新作,有些老问题并不一定前人就把它完成解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说有新的考古挖掘出现了,你可以重新印证这个问题或者重新解释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题新作。比如说蒙娜丽莎这样一件作品,今天我们不可以再研究它吗?还可以研究,在不同的时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看这件作品,所以可以老题新作。新题新作当然就更好了,你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个新问题。现在比如说当代艺术里面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你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它,这当然很重要。我们都在研究毕加索,过去几百年还在研究毕加索,当毕加索的资料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毕加索,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毕加索也成问题,那为什么不能研究别的大师,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另外,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研究。

当时有人说学术文章有几种境界。第一种,有口皆碑,成为定论,这是最高级别的。你写了一篇文章,最后这个结论就是你的研究成果,后人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引用你的成果,那当然是一种最好的状态。第二种,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理论性的文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大家看一部哲学史,它就是一部谬误史,后人不断地去推翻前人的观点,然后去修正它、完善它,提出新观点,前面说得挺圆满的,后来还可以改变它和完善它。包括黑格尔的理论,后人也可以去推翻它。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这是理论性文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三种,虽有偏颇,不乏创见。虽然有点问题,但是你还是有一些创见出来,这也行,这也是一篇好文章。第四种,人云亦云,空话连篇,大家不要写这样的文章。

不知道大家的背景是什么,都是美术史的吗?有没有搞实践的?我觉得实践类同学的文章也要结合你的创作和感触来写,这样比较好。其实我们和曹意强老师也讨论过,比如说MFA,艺硕,建议最好结合你的创作来写,国外MFA的论文也是这样,你不能写两个范畴。你自己做了抽象雕塑,然后论文写的是明代彩塑,累死你!你在做创作的时候本身很辛苦,然后再写了一篇完全不搭边的论文,你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最后拿出来的论文在搞美术史的眼里什么都不是,这篇论文一点价值都没有。我说的例子都是现实的例子,我们那儿有一个研究生就是这样,抽象雕塑做了半天,然后最后研究的是明代雕塑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区别,我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全是错的,里面知识性的常识性的错误太多,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面把这两个部分讲清楚,所以最好结合自己的创作来写,那才能够有收获,梳理自己的思想、梳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题目呢?选这个题目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形式?在用这种形式的时候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然后经历过多少次探索,然后最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如果把这个写清楚了,而且你的创作又非常优秀,那这篇论文对后人就有借鉴意义,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做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对后人有借鉴,否则的话那篇论文没有任何价值。大家花时间了就要有收获,不能随随便便写一个东西。

超越前人已达到的成就,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创见、有新意是学术论文的灵魂,也是衡量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志。但是不等于标新立异,追求时髦,现在时髦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其实现在学科建设里面也有追求时髦的特点,比如说新专业的设立,这个专业成不成立,其实有的时候值得商榷。咱们不说了,一说可能会伤人,大家自己去想。艺术到今天,你们会发现它的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媒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骨子里和以前没有任何差别,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只不过大家的手段多了。

大家再想一想,诸多艺术门类里面只有美术的边界是不清楚的,大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什么都是艺术,你还不敢说,一说它不好,你就不当代,反正给你扣很多帽子。什么是当代?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也有很多人对论文有一些偏颇的看法,比如说论文一定要构筑出过去没有见过的一些知识,这样的论文才有价值。也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新的见解,这也是论文的价值,所以有时候写一些综述性的论文也有价值,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梳理,概括和归纳,它也是有价值的论文。

这是我举的一些例子,这样的论文题目大家可以去参考,不是说它都好,大家可以评判。比如说《弗朗西斯·培根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绘画》,研究的题目比较具体,培根是一个人,他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这十年的绘画,聚焦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挖得比较深入。比如说《从“如画”到“崇高”——特纳早年绘画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转向》,这是画面中的概念,早年绘画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转向。不是说这个题目有多好,至少大小可控。如果你说对特纳研究行吗?也行,但是怎么研究呢?一定是以问题为导向,否则你就写出了特纳的传记,几几年出身,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绘画天分,跟谁学习,最后有什么样的作品,这样的论文谁都会写,意义不大。这只是给大家一个看法。像这种题目就太长,优秀的论文题目要简短,不要太长,而且国家有规定,超过25个字就输不进去了,论文题目不能太长,要简短,要言简意赅,越简短越扣题证明你对研究的对象越清晰。

这里涉及到大题和小题的问题,其实小题大作是最难的,一个小题目做成一篇大文章需要你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知识支撑。我们平时说人小题大作是带有一点讽刺,一点小事弄得很大,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小题大作是很重要的,也不一定非要小题大作。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写论文的必要性,二是可能性。必要性是指这个题目有没有必要去研究,文必有用是写文章的目的,有些问题没有人研究或者研究得很少,可能是因为它不值得研究,弄了半天最后还是被人遗忘。有些美术史上或者历史上很偏的一个小地方的小诗人,写得又不怎么样,大家发现了很多史料,说这个很重要,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历史是由大众构成的,也有到民间去写历史的,从民间的角度去看历史研究,但是整体而言对于美术史研究来讲,还是要挑典型性的艺术家更好。

可能性指的是什么?主客观条件。首先你喜欢不喜欢,你看这个人就难受,还要做研究四年,太痛苦了,你要个人兴趣喜欢,有爱好,另外还要有这个能力。我们那边就出现过一个,写了一篇论文,写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略研究》。首先他从来没有去过MOMA,其次他英语非常不好。我说你材料怎么办,他说请人翻译,我说花多少钱请人翻译,大家知道这批资料里面真正有用的没有几条,翻译一遍得花多少钱。实际上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大家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不可能把这个过程交给别人去干,必须自己干。你语言又不行,又没有去过,最好不要做这样的论文。当然不是说没有去过就完全不行,咱们也没有去过唐朝,怎么能研究唐代呢?有些文献也可以,就是你跑到西安也不等于跑到长安,也是没去过,也不是说没去过就不能研究。我当时写抽象表象主义的时候没有去过美国,但是换一个角度,要扬长避短,把没有去过的短处要遮挡一下。关键就是说你要有把握资料的能力,比如说语言能力必须要有,这个大家要注意。资料来源、研究状况等等都是属于客观条件,你有没有客观条件。如果找了一个题目完全没有能力胜任的话,最好换题目。

大题大作,大题小作,小题小作。大题大作,除非你有毕生的精力,用毕生的精力去做这样一个题目,硕士论文不要来一个大题目,你没法搞。西方基督教美术,你不是自寻死路吗,不要写这样的大题目。大题大作,因为做不完,你也没有时间。大题小作,麻烦了,挺大一个题目2000字写完了,那你也不要写。小题小作,这个题目体量又不够,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论文。小题大作,就需要大家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很不容易。目前比较提倡 中题中作,中等题目适当。比如说一个硕士生的论文写一个人或者一个流派比较合适,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流派,但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头到尾,还是以问题为导向,写他在创作过程当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样的方式会写得更好一点,博士论文可以把题目适当地放大一点。

有时候有的同学写论文一来就交代历史,老怕别人不懂,先从头到尾说一遍,讲历史,交代很多很多背景,这个就错了,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从头谈起,你的论文应该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你要假设你的读者对象是跟你一样有同等知识的人,你是写给这些人看的。我们原来有人写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文章,给你交代英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儿,英国有多少人口,英国什么气侯,我说你写这个干嘛,他说怕不了解,我说不用这个,想知道的话一般的知识都可以自己去看,不需要了解这些东西。你上来就告诉我工艺美术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它有哪些意义、哪些影响。大家记得,历史背景、一般常识不要去做这个介绍。我们那边还有一篇论文,通篇大半是交代概念的,给你解释这个概念,给你解释那个概念,就是不涉及到主题,那也不行。这些概念不需要这些解释,什么是导演?我说什么是导演还不知道,再不知道查查字典就知道了,关于影视的一篇论文给你解释什么是导演、观众是怎么回事,我说观众也不需要你介绍,我知道什么是观众,这就没有意义,浪费了笔墨,这篇论文让人看起来特别不专业。

咱们介绍自己的新东西,选题的难易程度以同行为标准。我要写一篇关于雕塑的论文,一定以同行的雕塑家们、同学们做一个标准,你的同等水平的同学懂不懂,你得让同行乐意看、看得懂才行。论文写出来干嘛用的?写出来就是跟大家交流思想,交流你的研究成果。不是为了让大家崇拜你,这个人写的文章根本看不懂,太棒了。当然你的题目有理论题和历史题之分,如果大家真的热爱哲学、热爱美学,喜欢理论研究的话可以去做理论题目。我更建议大家从历史题入手,理论题有的时候写不好,纠缠在一堆概念里面,问题又说不清楚,因为人家四年在专门研究这个,你想跨到那么一个领域里面不容易,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毕竟我们专业背景不一样。

注意到标题,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首先要名副其实,体现文章的内容,使题目和内容一致。其次要鲜明醒目,要简短新颖。这个大家注意,短,要特别清晰。这个标题可以先定,很清楚,也可以写完了以后再定,为什么?一般我们开题是开一个方向,并不是非常具体的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一些问题,可能原来想的题目是不对的或者不切合,你可以调整。其实论文的题目在中期的时候可以调整,但是不能换方向,你研究的是汉代的,现在忽然改成宋代的,不行。你研究的领域可以适当地加宽变窄,还是在大的领域里,跨了一个时代就不行,得重新开题,有没有这个知识结构,是否具备这个能力,这是要考虑的。题目可以改,你可以先定,也可以后定。先定的情况下是什么?学生一入校,学术题目就由老师指定了,你研究汉代玉器,他研究明代的什么,已经分好了,照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种方式也挺好,学生一开始就不浪费时间,直奔主题,收集资料去研究。但是我更希望同学们自己找题目,因为一旦毕业了,没人管你,你要自己管自己,你要自己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怎么办?你要自己找到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建议大家去找,当然要跟老师商量,导师的作用是给你把关,跑偏了把你拽回来,并不一定都比你知道得多。像我们也是,随便拎出一个艺术家,我可能也不知道,还是需要大家去研究。题目可以后定,这个很重要。

标题简短的方法是加副标题,这是一个方法。比如说《瓦尔堡思想研究》,这个题目显得稍大,《浅析瓦尔堡思想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又做了一个限定,这样的话写起来就比较清楚,否则的话就比较庞大,你研究哪一个部分,容易跑偏。比如说这个,《中原北方唐代石刻佛像发展序列考察》,做佛教美术史的,这是一个想法,这些我不认为都好,只是给大家参考。

然后就说到材料,原来经常给学生举例子。首先是沙漏的形状,你一开始是广博地去看,你写美术史或者相关的题目,你广博地去看,慢慢地再集中自己研究的对象。我对外国美术史感兴趣,大量阅读以后发现对文艺复兴感兴趣,对15世纪佛罗伦萨最感兴趣,这个时候发现其实更感兴趣的是波提切利,就开始从他入手。再往下的时候又不能孤立地只研究一个人,跟同时代的艺术家什么关系?跟整个文艺复兴又是什么关系?跟整个西方美术史上又是什么关系?开始逐渐缩小自己的焦点,然后又不断地放大,这样的话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一个历史情境里面,才不会是很单薄很空洞的论文。否则的话我们看到那个艺术家就像是一个真空里人,跟周围的人完全不发生关系,他怎么突然变得那么优秀呢?你不知道怎么回事,跟周围的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优秀到什么程度?我们一定要通过比较来完成这个作品,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去收集资料。一开始要广博地阅读,慢慢地形成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一点点收缩,然后形成自己最后的结论。一切真正有科学价值的好文章、好著作都是带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解决的。在有资料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多多益善,什么意思?几乎跟他沾边的都应该收集到。我说的这个是从做美术史的角度去说,对于实践的同学可能不需要做到这个程度,但是尽可能多资料是没有错的。比如说威廉·夏伊勒利写《第三帝国的兴亡》,130万字,他说自己看过的资料有几吨重,才写成这样的论文。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观点是从哪儿来的?大家说不能自己先预想一个题目,我要写汉代什么什么,然后根据这个去找材料,这样不行,你的问题是在看资料的过程当中发现。别人怎么都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谈了,为什么大家谈的这个问题都不太深入,都有问题,那我再去做研究,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拍着脑袋想,否则的话它可能不是问题,或者人家根本解决过了,你收集半天资料发现别人写完了,那时候就麻烦了,你还得换题目。题目一定是在你阅读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这就是观点。这里就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写作故事,英国的作家伯尔托尔德·雅克布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一个小册子,说希特勒要打仗,他在备战,大家都震惊了,希特勒也很愤怒,肯定有内奸,肯定是内奸泄露了材料和机密。后来他们想方设法把人抓起来问怎么回事,他说用的材料都是你们公布的,军人的番号、军长、军官都能够写得非常清楚,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己发布的,这种资料收集多了以后就能形成线索,他在备战,这就是在搜集资料过程当中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材料的重要性。

收集资料的方法,比如说做读书笔记,记在本子上、做卡片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现在有电脑太便利了,过去老先生都是做卡片,一盒一盒的,今天不需要了,你可以做文件夹,收集资料的时候做文件夹。比如说我做外国美术史册,做文艺复兴,那我就可以在文艺复兴的栏目下建一些文件夹。我主要教文艺复兴和西方现当代这个时候就做文艺复兴这个部分,文艺复兴可以分成北欧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可以分时间,14世纪、15世纪,15世纪的又可以划分画派,佛罗伦萨画派等等。佛罗伦萨画派里面有不同的艺术家,那把这些艺术家给找到,再建一个文件夹做他们的作品,这就是你关于他们的文件记载。你如果有这样一个文件夹对于你了解或者讲这个部分就比较便利,大家有这个条件,有电脑就很方便。那几年我没有干别的,整天在网上查图片、扫描、拍照片,把这些文件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我关于文艺复兴就收集到几万张照片,慢慢就形成一个图像资料库。大家知道美术史的学习对大家还是挺重要的,不要以为记住几个人、记几件作品、记几个流派。其实它是一个坐标系,什么意思呢?当你有历史这条坐标系以后就可以定位,定位你看到的艺术家,定位你自己的作品,我在创作,想在哪一个方面有所突破的时候就可以放在美术史上看,哪些人做过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哪些方面还有可能。我记得有一个人找我,新画法,抽象,我说是不是学波洛克?他问波洛克是谁,我说这个人早就做过了。你要是真的有美术史的底子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这就需要大家积累,图像资料同样是我们很重要的资料,尤其咱们学艺术的。有电脑了,你可以做这样的东西,多备份,要不然电脑一丢,哭吧,哭都没用,欲哭无泪,什么都没有了,要经常地备份,好几个硬盘。需要大家积累,注意现在的安全问题。

手抄、做笔记还是很重要的,我不爱借书,借的书不敢往上写,一般重要的书一定是自己买,买了之后自己在书上写批注,所以我特别不愿意把书借给别人,人家找我借书的时候我都是买一本新的给他,我自己的那本书肯定不给的。爱书的人是不愿意把书借给别人的,我一个好朋友,到他家里,书架上赫然写着,“如果是朋友的话,不要张嘴跟我提借书这件事”。书对他来讲其实是他阅读的一个过程和积累的一个过程,书本身不值钱,他的一些心得都写在书上。大家也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好的经典的书自己要有,泛泛的书翻翻就好,书确实是需要精读和泛读。一天24小时不睡觉能看几本书,一辈子算吧,有多少天能看多少本书,是有限的。

大家还是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个主干,然后再去看别的书,要不然这么多书,选择混乱。现在出书不是太难,而是太容易,你怎么去挑选呢?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判断的话,你就会淹没在这些书海里,花了很多时间可能知识还是碎片化的,你要有自己主体的知识结构,然后再触及别的门类。网络上的知识多呀,看那些是不是可以成美术史家?不可能,那是碎片化的,像一片片叶子,你要有一个树干,把这些叶子整合在一起才重要,你自己要有一个线索,一颗颗珍珠,当然也可能不是珍珠,也可能是糟粕,你有主干的话才能筛选这些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过去的老先生其实查文献很辛苦的,查四库没有,查资料,翻一天,什么也没有看见。在翻的过程当中他可能看到了别的,所以有的时候他会记载了别的东西,我写了这篇文章,可是积累了另外一篇文章的资料。现在电脑很方便,四库都有电子版的,老先生干了一辈子的事瞬间就干完了,但是你却失去了翻书查阅过程当中寻找的过程,然后发现的时候的那种快乐,各有利弊。你还是要有主项,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其他的知识,你写论文的时候要敢于取舍,这个资料好,那个资料也好,该舍的暂时舍掉,可以留着以后用。而且收集资料要经常整理,我的文件夹经常更新,有新图片资料了就调整,但是现在因为忙了更新得少,但是经常会调整,把新图片加进去。

刚才就强调了,观点是从材料中形成的,同时材料又是表达观点的依据。我说一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有依据的,这是研究美术史的人必须的一个基本素质,不能张嘴就来,嘴巴大的人肯定有问题,什么都敢说,那个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其实学美术史的人,知识越多的人越谨慎,他越不敢说,当下判断的时候有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撑,能不能做这个判断,这是他需要考虑的。所以有的时候你看老先生越来越谦虚,他不是装的,他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一辈子做西方美术史也不敢说什么都知道,有一个人多问我几句可能就不知道了,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穷尽,也不可能所有的书都看完。尤其是在中国做外国美术史,我跟他们开玩笑,上下五千年都得知道,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都得看,那些语言都不精通,怎么都了解?只能运用英语来看。这个问题大家也不用过于纠结,英语毕竟是国际化语言,大家都在用,最先进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英语里面都有体现,如果你英语足够好就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最前沿的部分,但是如果你了解意大利的艺术不懂意大利语,毕竟是一个缺憾。你研究意大利的艺术一定要学意大利语,大家都年轻,有机会多学几门语言,还是挺重要的,多了一门语言就多了一个天地,多了一扇窗户,多看一个世界,那完全不一样,所以大家有机会多学学语言。

材料选择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围绕主题。二是要典型,要有代表性;三是要写实;四是要新颖。关于真实性的问题大家也要注意,有的人说这是采访当事人了,口述历史,这肯定真实,大家注意不一定,即使他亲口说的也要判断。采访我跟张三的关系,我讨厌这个人,我肯定没有好话,这个时候你能完全相信我的语言吗?要判断,所以材料的真实性没有绝对的真实。大家如果看看中国古代史书里面的记载,虚的假的多得是,哪一个帝王出生的时候不是祥光普照、瑞气逼人,描写得像神一样的,那是真的吗?说刘备两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那是佛爷,不是真实的,是为了突起他了不起,所以按照佛像来描写,大家要注意这些问题。茅盾说“搜集资料的时候要像奸商,贪得无厌”,尽可能多地去收集资料,“选材的时候要像关卡的税吏,百般挑剔”,收集了一堆资料,觉得都要往里用,把文章塞得满满当当,有很多垃圾资料,该删掉就删掉。用材料的时候你要拣选,收集资料的时候越多越好,用的时候要精炼。一开始要博览群书,但是用的时候要简约,要挑准确的。

收集资料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把资料收集完了之后再写?不是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边收集一边整理,然后你再慢慢形成观点。一边收集,一边写,可以先写一个提纲,然后不断地去修正。跟画画差不多,你不能一下子把素描画完了,这个过程当中起稿,不断地调整明暗和前后之间的叙事关系,最后把关系摆正了之后作品才浮现出来,这就是你不断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实有很多事情彼此之间有相通的地方,只不过我们表现方式不一样,写文章和你画画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画画你得反复改,你得修改调整。你可以根据你的部分材料提出初步设想,进一步收集资料,慢慢地去完善这个思想和观点,最后得到自己的答案。

论文选题有的时候是在解读了很多资料之后酝酿,有的是先拟定研究的范围。我刚才说的尚老师的学生上来就知道要写什么,我的学生得自己去找题目,你先告诉我你喜欢哪一部分,再从这个部分里面节选你想要写的人,你要写他的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要写这个东西,这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构思是什么意思?首先的任务就是要提炼主题或者确定中心思想,我写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写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和见解,明确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做学问有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这是一般写文章的规律。联想,所谓的浮想联翩就是这样,思接千里,心游万仞。要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就是联想。分析和综合是很重要的。谋篇布局成章法,这也很重要的,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论文头重脚轻,比如说写宋代一个什么事,一半过去了还没有切入正题,这种论文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刚刚开始就跟大家讲,一篇好的论文都不用看内容,看你的目录就知道好坏,一看目录写了三章了还没有切入正题,这篇论文肯定有毛病,即使切入正题了怎么谈?经常有一个同学写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一章,又把时代特征分成了好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单独分成一章,我说写到后来肯定会重复,翻来覆去说几句话,写一个时期前面已经概括了,这儿又说,肯定会出现重复,当你文章出现重复的时候肯定出问题了,证明内在的逻辑混乱。真的好文章,这一章交代完了,下一章一定是对它的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吸引我一定要看下一章,这样的逻辑才是对的,最终得到一个结论,必须要这样一个过程。那你怎么写出条例清晰、结构紧凑的论文?中心思想要清楚,核心要讲什么。有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观点很重要,如果一开始观点立论就错了,后来的论文就很难写好。那怎么保证不错,那就需要你大量的阅读,你有对知识的判断,这样才行。

思路,这是基本的,简单地过过就行了。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头绪和脉络,结构是文章的框架、顺序和层次,思路和结构互为表里。首先在头脑里的时候是思路,在文章里就表现为结构,你的思路清晰,结构就清楚,你的思路是混乱的,你表现出来的结构也是混乱的,所以这两者互为表里,大家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路理清楚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你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才行,同时还要有很好的概括能力。其实做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这个学科要求的必备素质,研究历史的就要有历史感,你看这个东西就能够判断它是不是在一个历史情境里,我们不会贸然地下一个结论,一定要放在历史情境里面去分析。包括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判断,不是简单地说这个人怎么样,你看他当时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对文革时期美术怎么看?你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去分析,那些艺术家在当时是充满热情的,那些作品不能说不好。比如说画重大题材的时候,文革时期那些作品可能比今天的艺术家画得好,好得多,有情感,我们看很多重大题材的作品,今天的艺术家画基本上没有表情,不会表达感情,那样的作品极其空洞,技法多了,场面大了,但是作品不感人,所以我们要分析这些东西。

层次段落,这些就不说了。中学学的东西有用的,上中学的时候最讨厌老师讲语文的时候概括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烦死了。但是今天才发现那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你段落大意清晰,知道这一段写什么,看别人文章的时候能概括和提炼出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大家知道,你有的时候引别人的文章和别人的观点不是全盘抄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观点,这是可以的,这是很重要的训练。可能大家和我都差不多,我当时中学的时候特别烦老师又写中心思想,就不爱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自己耐不心来仔细读这个文章。概括提炼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开头和结尾,开头最难,那是不是开头一开始写呢?也不一定。比如说你的第一章,假如说我们写论文,第一章绪论可以放在最后写,为什么?你还没有开始研究,很多东西还不知道后面会是什么样子,先别急着写绪论。绪论里头有什么呢?首先,你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文章结构,你都没有看完怎么写文献综述,开头这个部分不是一开始就写,可以在后面写。结尾就更难,开头结尾都很重要。比如说文章的开头有的时候是在全文基本完成之后再写,只有全局在胸的时候才知道展开,所以开头不忙写,因为我们是论文,不像写小说,头没开后面不知道这个故事怎么发展。就像托尔斯泰说他写一个小说开头改多少遍,这是正常的。我们写论文可以先把开头停下来,先不写,后面再写开头。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不要被开头耽误太多时间,等到全文基本完成以后再回过来设计文章的开头。写论文或者说明性文章,大家要注意,开头要开门见山。像李斯的《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头要注意,文章要单刀直入,切忌绵密周至,绕半天才绕到正题上。大家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说话跟你绕半天,挺烦人的,有话直说,你想干嘛。好的论文开门见山,一开始直接切主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步步地把读者吸引过来。文章的结尾一般要总括全文,加深题意。有的人把结论的部分写成了前面第一章写了什么,第二章写了什么,又复述了一遍,这不叫结论,要对全文有概括和提升,不是把前面的复述一遍。

论辩需要大家有理论思维。论辩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运用逻辑思维。科研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分析能力,没有时间就没有充分的材料,也就是说大家不要这样写论文,三年时间结果只用两个月写,你那两个月的时间看不完,你到后来慌了,很多东西佐证不了,没有看过那个书,不知道观点哪儿来的,到后来肯定是慌乱的,写不出好文章,所以要用大量的时间,你要花时间。这跟大家画作品是一样的,画素描的训练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画不出好东西,这是必须的。另外一个就是分析能力,这些具体的方法大家都知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来阐明作者对这个客观事物的看法。有的时候简单的叙述不行,要有一个提升,所以一般的文章最好是夹叙夹议,有对这个文章的判断和提升,这是很重要的,而不能光是在叙述,最后没有观点,变成一个流水账,那不行。

理性知识比感性知识更真实、更深刻,更接近于真理,所有的理性知识是经过大家的理论思考、提升、概括的那个部分,是很重要,理性知识的获得需要大家读一些理论性著作、哲学著作,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大家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最完备的哲学,如果大家看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在整个西方叙述范围内还是标准体系,相对最完整最成体系的,而且咱们国内介绍得多,他的那些知识结构应该好好阅读。这跟你是不是党员没有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很重要。

议论文,其实我们现在写的基本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这是论文的三要素。首先要有论点,要有观点,论点要正确,论点要有新意,论点要有针对性。如果你举一个错误观点,因为现在容易这样,大家对当代艺术中的一些现象如果完全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就容易出现错误,要精密推敲,所以观点的形成要有一定基础的积累。论据必须是真实的,论据一定是已知的,论据必须是典型的,必须充分。论点和论据必须统一,这个也好解释,你不能说张三是什么样的,然后举了一个跟他相反的例子。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例证法,用例子来说明,大家要举一个例子。当你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要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尤其咱们做美术类的文章,图片是很重要的,图像是必须要有的。我们系有一个学生写论文,我说要注意把插图弄好,他说论文里面没有插图,我说既然不是纯理论文章的话,没有插图就没有美术史的文章,在美术史的文章里面插图不是为了好看,我们的文字是为了说明图像,所以图像在里面的作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有插图,这就是例子。还有引证,引经典的言论、科学的真理来论证你的观点。喻证法,比喻说理,这个过去中国古代特别注意用比喻的方法。用比喻的方法往往是从佛经来,佛教的经典用比喻,通过舍身饲虎的故事来宣扬佛是如何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

论证与逻辑,形式逻辑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些大家自己慢慢去琢磨。这个对于美术史系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的,需要掌握这些基本能力,否则不好写论文。

叙述也很重要,叙述和说明。其实在原来美术史系的学生,一开始在专业写作训练的时候,见过什么画,都要求用文字描述下来。其实当我们去讨论的时候,我在说这件作品如何如何优秀的时候一定要描述,那你怎么来描述这件作品,从哪儿下嘴去描述这件作品?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著录这个训练是需要的。当你说这件作品很伟大、很了不起,至少你给我描述它的基本形态,你要有叙述和说明的部分,要学会这个。把人物的经历、行为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表达出来,这就是叙述,议论文和记叙文都要叙述。说明是解说事物和事理,用简明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清楚,使人明白。

语言,文章的语言要准确通顺,要学一些艺术论的专业术语。主题或者题材,内容content,标题title,这样的东西都要说清楚。比如说这样的一件作品,约瑟夫特纳的作品,讲运奴船,如果不讲的话大家看到的就是普通的海景,他画运奴隶的船,实际上跟当时的奴隶贸易有关,当时英国人贩奴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收益会上保险,保险什么?这个奴隶如果病了残了,对不起,你是得不到钱的,但是如果他死了,你是可以获得补偿。当时有很多奴隶在被运输的过程中因为疾病,还活着的时候就被扔到海里了。我们看图,这里有一条腿,很多鱼过来撕咬这个尸体,这就是《运奴船》。通过这样一件作品,看似是一幅海景作品,其实为我们揭示了背后一个很肮脏的罪恶的奴隶贸易,这件作品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所以要深入挖掘背景。

艺术作品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这个大家都学过,我就不多说了。我们可以表现为再现的、抽象的或者非再现的、非具象的这样一些概念,在我们描述作品的时候有些形式要素,跟艺术有关的一些语汇,线条、色彩、明暗、肌理、形状、空间、时间、运动等等。设计也一样,对艺术的各种形式要素的组成和构成,平衡、统一性和多样性、比例和尺度、节奏等等,这都是我们要描述一件作品的。媒介,包含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这些都是一些专业术语,这是其他门类的人不清楚的,但是我们学艺术的人一定要把这些语言用得精准到位。

要避免的问题,一个是庸俗浅薄。现在大家要避免过多地用网络用语,毕竟是一篇学术文章,还是要用学术性的书面语言,文字还要避免词语古奥。你写文章一定让人看懂,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大家看得别扭,这样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大家注意洋话的句子,翻译得多了,有时候翻译得不好,倒装句特多,你看这就是洋话的,“她是一个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寡妇”,这是典型地翻译过来,“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而做的寡妇的她”,这也是翻译过来的,其实我们中国人说什么?“她是一个寡妇,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是中国人说话的方式。大家一定要记得,看一点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看看老舍,看看沈从文,看看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有的时候我们看久了西方著作翻译过来的文章,要回到自己的母语,文从字顺。

修改,这个很重要,没有谁的文章是不能改的,拿鲁迅的文章,你今天想改照样能改,按照自己的风格去改鲁迅的文章肯定可以改,谁的文章都可以改,包括任何一个人的文章都会有问题,所以你自己的文章也要改,必须的。最好的改文章的方法是什么呢?念出声来,不要看,看已经习惯了,你自己的语言都这个习惯,怎么看都没毛病,写得挺好,特得意,你读出声来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我们正常说话没有太大毛病。老先生他们,像我父亲他们一代人,他们在写完教材以后,三个老头在一个房子里,念,一句句念,那两个人听,听得别扭就改。过去这些老先生们的文章是非常清晰的,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看一点跟绘画理论有关的,看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薄薄的,北大出版的,那个文章写得非常清楚,把中国古代绘画中间的问题也讲得清楚,到现在写画论的没有几个比他写得更好,就薄薄的两本书。

写作的时候不要一步九回头,写完以后再修改。刚写两行回头看看,自己觉得句子特美,后面的思路就断了,先写,先把它写下去,哪怕前面有漏的地方,尽可能地往下写,写完回来再改。最好是确定文章的大纲,大家在写之前要有大纲,大概这段要写什么,讲几个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先写一个大纲,接着往下写。确定大纲以后往下写,文字美不美不用管,先写。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什么叫冷处理?写完以后先放一放,不看了,比如今天写文章先不看了,明天再看,因为你写的时候都在劲头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在里面,看的时候很快会淹没自己原来的想法里,过一段时间再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句子怎么这么别扭。冷处理一个是觉得自己见解有偏颇,二是发现文章内容的缺陷,三是可以看到文章整体的好坏。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先放一下,过个一两天,至少过半天,早上写完之后下午再看,或者第二天再看,再把它改好。“冷处理很重要,文章出自己手,无疑非佳,过两天再看发现不怎么样”。修改就是增删调换,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声朗读,把自己的文章读一遍,如果有足够好的朋友愿意听你读的话就更好,你读给他听,他给你提意见,这是最好的。

当然,修订要从审视论题的主要问题和论点开始,逐个改句子,冗长的句子,最后改词、改标点,英文的拼写,这些都要注意。包括大家拿出一篇文章,字体字号是不是统一的,这都要考虑。我那个学生的文章,同样一个词语,有宋体的,有黑体的,一行里面都不一样,肯定是有问题,肯定要改,这样的东西拿出来不好看。就像你作为一个工匠,拿出来的活次次拉拉的,也不行。

格式,不知道国美是怎么要求的,清华的要求是这样的,首先要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一定要认真写,论文摘要有人看,谁看呢?评委看,有的时候没有时间看你的全文就看你的论文摘要,论文摘要实际上是对你全文主要观点高度概括的一个凝练版本,一定要写好。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检索用的,也要选好,现在很多时候是通过电脑检索,关键词就变成检索项了。例如关键词里有潘天寿,我查“潘天寿”的时候你这篇文章也会出现,我就知道谁写过潘天寿的论文,所以关键词要选好。第一是绪论,一定要有的,绪论包括哪几个方面?选题意义,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同时要考虑到读者,你为什么要看这篇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就开始论证了,一个是现在研究得不够,或者现在没有人研究,它在美术史上确实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选这篇文章。你为什么要看,你想要了解这个时代必须读我这篇文章,因为它是对这个时代美术史非常有意义的补充。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考虑,我为什么要写,你为什么要看,你为什么要写可以写得天花乱坠,我不想看,这也麻烦,还是需要读者。有人说我这篇文章写出来,我知道全国不会超过5个人看,也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希望文章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文章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在今天中国正在提倡美育,其实美育需要有一些普及性的文章,普及性的文章不是更好写,而是更难写,深入浅出,真正吃透了才能把那个东西用大白话讲出来。其实人创造的东西没有什么用人话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只能说这个人没有弄明白,你如果听一个人的讲课没有听明白,你不要怀疑自己,那个讲课的人有问题,一定是他没有讲明白,其实是这样的,有什么东西讲不明白?

文献综述是很重要的,对你这篇论文有核心贡献的重要性论文要列举,哪些著作、哪些论文。有的人文献综述为了显得很有学问,什么都往上写,恨不得《大学语文》都写上,那不行。比如说我写了一篇关于潘天寿先生研究的,你不能把中国绘画史、中国古代画论都给当成文献综述列一遍,而是关于潘天寿先生研究的论文写在里面,对你论文有核心贡献的那些写在文献综述里面,这是必须的,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而这些论文研究里面有哪些不足,这是促使我做自己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其实文献综述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不要小看这个。

研究方法这个部分是多样的,但是也有同学会出现问题。只要有图我就用了图像学,图像是有图就可以吗?不是,风景不适合图像学,如果你画的那个是纹样,它也不适合图像学。图像学其实是解释有故事内容的绘画,它解释这个故事背后的内容,是关于内容的一个研究,然后这个内容和那个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画出这样题材的作品,这个是用图像学来解释,不要弄一个图案纹样研究也用图像学,讲波洛克的画绝对不能用图像学,没法解释,图像学不好用。其实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最基本的两种:一个是图像学,一个是风格分析,这两个是最常用的。图像学能够给你解释内容,但是不能告诉你为什么这是一张好画。风格分析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这件作品很优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用的,图形学+风格分析。你说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用吗?可以,但是除非你材料足够支撑,你确实有关于这个人的日记,关于他的一些笔记,能够揭示他的心理活动,否则看了一个作品就说跟弗洛伊德有关,那是有问题的,过度阐释,所以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有依据。方法其实本身是死的,你得根据问题来选方法,方法运用得当的时候也不一定要凸显出来。像我们做一个传统家具,一定用个斧子,一定用锤子和刨子,如果都看到痕迹就证明家具没有用好,表面是平滑的,我们看不出来用了什么工具,但是我们知道一定是用很多工具做出来的,所以工具的使用最终不一定把痕迹都透露出来。

文章的结构也是要求在这里面,有的要求,有的不要求,但是选题意义和选题背景是必须的,文献综述也是必须的,研究方法也是需要有大概的概念。然后是正文,正文一定有一个内在逻辑,章节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清楚,好的论文看你的章节、看你的目录就知道怎么样。最后是结论,就是结尾,结论这个部分一定是要对前文的概括、提炼、凝练,要有一定的提升才是结论,而不是再复述一遍。文字书写要规范标准,不要自己造词,不好理解,确实有。比如说查尔斯·詹姆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家,特别有名,有的时候听他的讲座感觉英语没学过似的,全是生词,全是他自己造的词,根本听不懂,那也不行。标点符号也得注意,过去经常讲一个小笑话,有一个教书先生跑人家里去了,给人写了一个纸条,过去不加标点,那家人特高兴,什么都不要求,“无鸡鸭可以,无鱼肉可以,唯蔬菜不可少,还分文不取”,实际上是这样说的,“无鸡,鸭可以;无鱼,肉可以;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其实中国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红楼梦》,如果没有现在的标点,它的语气就出不来,比如说表现贾宝玉的情感,没有标点那个语气感觉出不来,所以标点很重要。

引文和注释很重要,凡引必注,引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注出来,否则就是抄袭。在西方学术界里如果有抄袭的毛病,完了,你翻不了身了,这个人品质有问题,抄袭剽窃罪过大了,一定要注意,有引就有注。引的方法是三种,一种是整段的原文,一种是摘引几句,一种是转述。你们书写格式,段中引文和提行引文,较短的引文都写在段落中间,段中引文如果是原话就加引号,如果引的不是原文,只是原意的话,那么文前只用冒号或者逗号,不加引号,相当于你概括它的段落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了。提行引文,较完整的长段引文或者内容重要或者需要强调的引文,要提行独立成段,在冒号后面另起,区别于正文的在书写时前面要缩进两格,开头需要缩进四格。提行引文的头尾书不必再加引号,上下不必空行。切忌在自己的语句中引进带句号的句子,要不然这个句子就结束了,这个话不连贯。引文必须要注明出处,大家根据学院的要求去标注引文。引文的注释方式,随文注,也可以加尾注,紧接文句用圆括号表明,页下脚注,篇末注也称尾注。

大家注意这样的注释方法,没有作者,没有出版社,没有出版年代,直接这么写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顺序是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但是现在标准方法也有不统一的,我也参考过人民出版社、美国研究的,不太一样,但是总体来讲这些要素是需要的,这个作家是哪一个国家的,《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潘先生翻译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版,第15页。大家不能写P15页,P15那是英文的写法,中文论文的时候不要中英文混用,中文就是中文。如果引报纸上的文章也有说法,作者、哪年哪月的报纸、第几版。英文是这样的,大家注意书名不加书名号,英文一加书名号就证明你是外行的,英文的书籍不能加书名号,是用斜体来表示,文章是加引号,然后写出文章的名字,出的哪本书,书用斜体。你看这就是文章,这是作者,出自哪本书、哪本杂志。这是《美国研究》的注释体例,大家不用拍,因为标准都不一样了。但是我当时讲的时候是用的这套,特别复杂。这是《历史研究》,也是社科院的。写得很细,每一个出版社都有。关于这个呢,出版社都有出版手册,大家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

另外,大家要注意数字。凡是可以用阿拉伯数字的,而且很得体的地方都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这是中央出版局的要求,能用阿拉伯数字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比如说公元几几年一定是阿拉伯数字,不要写八五年,不行的,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公元前8世纪、公元7年、1980年7月等等这些都要用阿拉伯数字,20世纪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但是同学经常会出现二十一世纪、19世纪,文章里一会儿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汉字,必须统一。另外,年份不能简写,不能说80年,一定要写1980年,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毛病,比如说1950年—1980年写成1950年—80年,这是不规范的。星期一不能写阿拉伯数字。夏历或者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正月十五还是要用汉字,乾隆十五年用汉字,不要用阿拉伯数字。

插图也很重要,是对你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咱们经常会用到插图,插图也是有标注的要求,有六要素:作者、标题、年代、材质、尺寸,收藏地点,但是也有不详的,你就写不详。这个图特别好,我想知道它什么材质、多大,你知道材质心里有一个感受是什么,我们看幻灯看不出来,一定要看原作。我的幻灯,这么大也放出这么大的,一面墙的也这么大,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看原作,这个感受更重要。

谢谢大家!

讲座PPT: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3766798&uk=6322756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