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大师的这5种性格,为其创造了非凡的成就,我们不妨学一学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6-04 发布于北京

杨振宁,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师,同时也被认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杰出的设计师”。

1957年,他与李政道一起,因共同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这一新闻震惊了全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给了无数国人及华人科学家以极大的精神振奋和鼓舞

其实,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他性格中的5个特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下面来说一下,到底哪5个性格特征成就他辉煌的一生?

01 追求美好

印象中的科学家一般给人的感觉大都是: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甚至还有些神经质

然而,杨振宁却不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长得很帅,棱角分明,双目有神,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双眼睛才让他对世界有了一份格外不同的洞察力。

按他父亲的话说,杨振宁从小在海边捡拾贝壳时,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眼光,人家捡大的,他却捡小而美的。

可以说,对于美,杨振宁从小就有他深刻理解的一面。他曾应邀到中国美术馆做了一场“美在科学与艺术中到底有何异同”的演讲。

在科学事业的追求上,他常常提及方程式的美、自然界的美以及人文艺术之美。

在他看来,科学追求的是认识世界,理解造化,并从认识中窥见大美

他认为科学里的终极美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美了。可是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

正是处处保持着这一份欣赏”美“的心情,杨振宁刚到美国时,就几乎天天跑博物馆,他喜欢观赏橱窗里陈列着的漂亮的老虎标本。

在学术上,他总是以一副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与他人聊天时,总是有意或无意谈到对美的感受。

02 保持好奇

杨振宁曾经自己说过,他是靠"好奇心"获得了诺贝尔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对物理的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

他虽然年逾百岁,但仍然对各种事物好奇,会不停地提问,不仅是关于物理方面,而且还有社会、政治、经济等无所不包

大家知道,好奇心会促使我们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及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来增加新的知识,一旦好奇心得到满足,则心理情绪上都会得到释放和满足,心态自然也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与大脑中负责奖赏和快乐的多巴胺系统之间存在联系,当我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某个知识或者信息时,这个知识或信息就成了一种“奖赏”,它们的获得会使大脑中奖赏回路中的多巴胺增多,因此就会产生满足感和快乐感

据说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他弄了一个“杨-翁工作室”,他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

不管是两人出去旅游,还是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自拍自剪,并且还自己配乐。

试想想,如果他没有一颗”好奇心“,想想当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会做这些?

由此,我认为一个人不管年龄大小,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进取,不断发明创造,不断出现奇迹

这也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无止境的,因此我认为保持一颗好奇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03 踏实执着

踏实执着,可以说是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应该有的性格特质,杨振宁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显然具有这一特质。

在他研究问题的时候,他从不做表面文章,正如古人所言的:"文如其人"。

令人称奇的是, 杨振宁除了工作踏实之外,同时其想象力也惊人。

按理说,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象力,同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又往往不太容易实在,很容易想入非非,不切实际

但是,杨振宁却完美地兼顾了这两点:人很踏实,想象力又丰富

1995年,杨振宁参加油画系教授秦大虎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美院油画展剪彩,他指着画中的马问秦大虎这马是不是参照西安的昭陵六骏为依据的。

秦大虎一听吃惊不小,说:“许多记者都不知画的出处,而一个科学家居然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通晓.....”。

聂华桐教授曾这样评价他:他对多方面的事情深感兴趣,而同时又能坐下来就很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很多时候,他能把业余爱好的事情当作科学问题一样深入研究,这份踏实执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04 懂得取舍

为什么说杨振宁大师懂得取舍呢?因为,当时的杨振宁原本是想学习实验物理,他想通过物理实验来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

然而,很快实验室就传出了一个有趣的段子:“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准有杨在场”,可见,当时的杨振宁其动手能力有多弱,他也因此获得了“黄色危险品”的绰号。

也许是杨振宁天生的动手能力差,做实验总显得笨手笨脚,别的同学几分钟能发现的故障,他却要一两个小时还没找到故障根源。

这也令他很苦恼,他不死心,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他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在手工课上捏小鸡却捏成了父母眼中的一段“藕”,想起自己在实验室弄出来那么多的“爆炸" 事件,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弱了。

于是,他听从了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的建议,放弃实验物理,主攻理论物理,通过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写出了博士论文。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故事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如此聪明的一个人居然动手能力那么差。

如果换做其他人,早就怀疑自己的智商,甚至因此感到自卑而放弃学业。

然而,杨振宁却不是,在他经过一番努力尝试后,他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因而,他懂得取舍,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

或许,杨振宁要感谢当时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不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而遭全盘否定。

如果在当时的国内,估计早被人数落成“光说不练假把式”、“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眼高手低”等嘲讽式人物。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任何人都有短板,有的人穷其一生去克服缺点,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少有成就。

有人总喜欢拿“木桶原理”来说人短处,然而,“木桶原理”在团队中也许非常适用,但对于一个人时显然不太适合。

只有懂得扬长避短,把重点放在擅长的事情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杨振宁先生的情商也是很高,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自卑、丧失信心。

相反,他欣然接受一切并能及时调整方向重新出发。

难怪朱邦芬院士这样评价杨振宁,说他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且有着孩子般的率真

05 眼光长远

杨振宁最引人注意的特征是眼光长远,他善于做一二十年以后才为别人注意的问题。

1954年他做关于规范场的工作时,都是默默无闻,直到20多年以后大家才认识到它的奠基性的价值。

同样,1967年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是等到20年以后才被大家认识,并且这两项工作都会在今后几十年内继续发生重大影响。

因此,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他的眼光深远,同时又很注重实际。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整天跟着时髦的问题转。

第二,不要忽视不起眼的小问题。比如他曾经不厌其烦地计算二维伊辛铁磁模型的自发磁化,按当时他朋友戴森的话说,认为杨振林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上简直是浪废才能。

然而两年以后,杨振宁却从小问题上逐渐找到了规范场理论和粒子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再到提出杨- 李相变理论、单位圆定理以及著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

第三,要找与现象有直接简单关系的问题,或与物理基本结构有直接简单关系的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的:"世界早就被安排好了,等着我们去发现它的规律"

因此,杨振宁先生他会根据某种自然现象去进行问题研究,不会为周围的热点或未知的理论而动摇,因而,他的眼光看得十分长远。

写在最后

杨振宁先生活过了一个世纪,成就了其传奇的一生,成就早已享誉世界。

他被评为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在科学贡献和成就上,他甚至可以跟6位大师相提并论,他们分别是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尔、牛顿。

我们应当为我国出了这样一位世界级大师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其对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参与世界前沿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推动而致以其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