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的深远与厚重

 贺承德 2023-06-04 发布于山东


《诗经》是“诗”的天堂,是“经”的国度。“诗歌总集”的定位,让它重新得以文学的面目示人。

《诗经》是不幸的,在荒野之中,它以高碑之姿矗立着。“被葛藤盘满”,这种沧桑的写照,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凄凉。但《诗经》又是幸运的,它被一代又一代的贤人斩除葛根的束缚,从而获得了文艺属性的彻底解放。

《诗经》是诗,亦是经。诗是它的文学标签,经是他的伦理招牌。在构建中国文化的宏伟大厦的过程中,《诗经》充当了精神支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诗经》,中国文化的高楼何以封顶?《诗经》描红了中国先民的心灵,是礼乐文化的栖息地。

《诗经》像是一位天生丽质的淑女,是君子的“心遇”:过目不忘,分明是掉进了她那迷人的气场。对于天下真情而言,能够成为高尚人格的“俘虏”,这是何等幸福的邂逅!

有人说,淑女太民间化了。她不是公主,更不可能成为皇后,因此皇宫不可能成为她的避难所。《诗经》不是出生在帝王家,而是降临在民间坊。如果说文学是生活的“保鲜膜”,《诗经》就是礼乐历史的“冷库”。即使是夏天,它也不会让知识变馊。

《诗经》能够引起内心与世界的共振。拜读《诗经》之余,用笔掀开思想的一角,就能够看见情感的旗帜在文化的阵地上立下的显著标语,譬如《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者,歌也;经者,诵也。《诗经》中的语言应该被千秋万代认真对待,毕竟它的艺术风格堪称天下文笔的鼻祖。《诗经》是用周代社会的画卷铺就的书香,那里面既有疼痛的颜色,又有欢快的味道。它是礼乐文明的观光台,又是诗歌文化的展览厅。

手捧着《诗经》,爱心可以与那里的天、地和人进行对话。在对话的意境中,我们看见了昨日的太阳的身影,也见到了昨日的月亮的轮廓。

与自然交流,犹如人类在照镜梳头那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这种认识,是一种清醒的文化。

总之,作为诗,《诗经》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经,《诗经》的积淀是厚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