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厌一个人,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流星山寨图书馆 2023-06-04 发布于天津
原创2023-05-30 20:39·书报文摘

最近微博热搜有一个话题:#我无法向我讨厌的人问好#

看到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我感触颇多。

你有过讨厌的人吗?

就是那种看到就觉得反感,就算迎面遇上也不想打招呼,哪怕对方给你打招呼,你也不想回应,权当没看见的那个人。

如果让你罗列他对你做过什么,让你如此讨厌,好像又没有多少具体的事。

但讨厌的情绪就是这样,它始于某件让你反感的事,而后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中发酵,直至散发出一股恶臭。

你有被别人讨厌过吗?

就是那种你能明显感受到的讨厌,他看你的时候,总是会露出鄙夷的表情。

或者是那种你根本没有察觉的讨厌,他会在背后对别人吐槽你的行为习惯,有你的场合他都敬而远之。

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他,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但讨厌的情绪就是这样。

01

“厌”不知所起,愈“厌”愈烈

我在大学期间曾讨厌过一个舍友。

他中等身材,长相普通,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让人讨厌的地方。

对他的厌恶情绪,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他半夜的呼噜声很招人烦。

但对他厌恶情绪的记忆,我现在想来仍然觉得十分深刻。

我和宿舍里的其他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相处,但唯独在面对他时,心里会产生一股莫名的敌意。

平时我是决计不会和他说话的,到了不得不交流的时候,我也只会用生硬的语气、简短的词语,背对着他以示回应,

从素不相识,到厌恶至极,这样的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

而深究产生厌恶情绪的具体原因,我又不知从何谈起。

尤其是在和他没有接触之后,按理说没有交集便不会有更多情绪。

但厌恶的情绪却像一颗臭水沟里的种子,即使没人管,它也能生根发芽,越长越大。

02

行事各有千秋,不越常理

过去的事情大多已经忘记了,能记得的也只是一些情绪。

不管是对别人的厌恶感,还是别人对我的厌恶感,现在看来都是性格和习惯使然。

曾经我也被别人讨厌过,但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对我的看法已经改观了。

他是我的初中同学,也是我的高中同学。

他对我的讨厌,是我们在初中上学的时候开始的。

“你那时候仗着学习成绩好,头都要仰到天上去了,对我们都爱答不理的,真让人讨厌。”

在高中的教室里,他对我这样说道。

他的话一下把我的回忆拉回了初中时代。

那个时候的我由于成绩不错,性格的确比较张扬,一些行为也十分乖张。

但由于自己的这些行为,导致别人的厌恶,那时候的我却一点也不知情。

在进入重点高中后,由于班上同学都很优秀,我开始变得合群,性格也逐渐温和了起来。

听了老同学对我之前的评价,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有的性格和习惯。

而性格习惯的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行为。

每个人的行为都可以和他人的不一样,而他人的也会和你的不一样。

但所有的行为必须在世俗约定的常理之中,一旦越过大众承受的底线,这些行为就会招人嫌弃,让人讨厌。

03

向上正视自我,主动求变

罗翔曾说:“人其实很难认识自己,无论是你在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是在灰心失望、愁容满面的时候,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帮助你认识你自己。”

因此,想要逃离自大或自卑的圈子,想要不成为讨厌的人,就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寻求思想上的转变。

被讨厌的人多半是感受不到外界厌恶的,他们的内心都处在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

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改变自己,被动改变实在不可取,主动求变才是唯一的出路。

主动求变可以不受外界影响,它只遵从于你的内心。

你心中选择的方向,就是你将要成为的模样。

也只有主动求变,才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更适合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更不容易被讨厌的人。

04

选择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主动求变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而这种方向需要在身边的人和事上寻找。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高中时期,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而我身处其中,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通过和他们相处,他们的行为习惯对我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的性格和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而到了大学时期,我又在我讨厌的人身上寻找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讨厌行为,并加以改正。

通过这种寻找、对比、改正,我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使自己得到成长进步。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好人和坏人,好事和坏事,都能成为修正我们人生轨迹的推力。

这需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根据正确的观念去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在这一步一步地对选择方向进行修正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从而避免自己变成被自己、被他人讨厌的样子。

05

不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本质上是一种愉悦自我,带有强烈主观性的行为。

它只需要你感知自我情绪并进行规避就可以做到,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不成为别人讨厌的样子,这需要感知周边环境以及加强自我建设。

这是一个学习、思考、成长的过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但是我们每个人处于社会中,内心都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需求。

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事,实现自我成长,便能让人得到实现社会价值的满足感。

而这样的满足感,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愿我们都能不被自己讨厌,也不被别人讨厌,找到生活的意义,做一个满足的“社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