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

 wunianyi 2023-06-04 发布于天津

杨宝森先生

  在30年代的京剧四大须生中,杨宝森年齿较幼而谢世最早;卒年不足五十,正当壮年。40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似乎也没有过轰轰烈烈的黄金时代;那种场外人山人海、场内山崩地裂的气氛,从来与他无缘。有人说他“唱一辈子戏没发过财”,不为全谬。然而,他所创立的杨派艺术却余韵绕梁,香烟不断,海内外知音颇众,继者大有人在。正式传人之外,私淑弟子尤多。时光的冲刷未能消磨人们的记忆,历史的积淀反而增添了他艺术的光辉。内行有言:“杨三爷红在死后。”在京剧流派艺术的百花园中,杨派至今空谷幽兰,一枝独秀,吸引着广大“杨迷”。这种艺术现象,在京剧史中当称独步。究其原因,答案在杨宝森其艺其人之中。

  家传师教

图片

少年杨宝森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生于北京,字钟秀,别号时斋,祖籍安徽合肥,京剧演员,工老生。

图片

杨小朵先生

  他的家庭是京剧世家。祖父杨朵仙是晚清著名花旦,伯父杨小朵亦以花旦驰名。清代笔记曾载:某王爷嗜戏成癖,每每粉墨登场。一次府中堂会,坚邀杨小朵合演《翠屏山》,杨饰潘氏,他演石秀。“吵家”一场,潘撵石秀,杨小朵突然念出:“你就是个王爷,今个儿也得给我滚出去!”当时举座失色,愕不能言。而杨小朵面不改色,王爷恼怒不得,勉强敷衍终场,一时盛传都下。杨小朵当年的舞台声望、机敏泼辣,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杨孝方 杨小朵 兰香 秦英观灯

  杨宝森的父亲杨孝方是知名武生。杨宝森与大哥杨宝忠自幼习艺,均工生行。

图片

裘桂仙先生

  但他的开蒙老师却是花脸前辈裘桂仙。裘桂仙曾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同为内庭贡奉,入宫为慈禧、光绪应戏差。他嗓败后曾改业为琴师,为铜锤花脸何桂山操琴;中年登台复出,仍宗何派。他虽工以唱为主的黑头大面,武功却也不错。杨宝森从五六岁就随他学毯子功。

图片

左起:杨孝方(杨宝森父)某票友 唐彩芝 王瑶卿 王凤卿 杨韵芳

  有的文章说:杨宝森与裘子盛戎幼年同随裘桂仙,开蒙戏为生净对儿戏《断密涧》云云。窃以为未必可信。查杨宝森10岁即搭斌庆社转战京沪,随即小有声名。拜裘桂仙学艺,当在1919年前,而裘盛戎晚杨6岁,此时不过四龄,岂能整出地学下李密来?或者当在此后,当对杨来说,显然已非开蒙。裘桂仙化雨杨氏,主要是从毯子功上“开范儿”。至于杨宝森为什么不向身为武生的父亲就近学武,则出于梨园界易子而教的传统。

图片

陈秀华先生在指导戏校学生

  杨宝森真正学老生戏,得益于陈秀华和鲍吉祥。陈得余(叔岩)派神髓,后又应聘于斌庆社,对杨宝森影响尤深。而专学汪(桂芬)派的前辈老生王凤卿,对杨宝森也有相当影响搭班斌庆社边学边演,前后大约六年,杨宝森随社或久战北京,或远征沪上,丰富了艺术实践,也引起了观众的注目,“斌庆有个小老生,唱余派,不错!”但是,16岁以后,由于倒仓和其他原因,他从舞台上消失了。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暂时的消失却是他艺术升华的起点。

  学余三昧

图片

杨宝森先生绘制行书扇面

  辍演期间,杨宝森并未辍学。一方面,他习古文、习书法,提高文化素养,弥补幼学不足;另一方面,他钻音韵、研唱法,探索声腔规律,琢磨吐字发音。这一切,集中到他最喜爱的余派艺术上。

图片

余叔岩先生

  余叔岩是谭(鑫培)主要传人,自1917年谭氏辞世后,已成老生圭臬,以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突出特点继往开来,京剧生行深为景慕。“无腔不学谭”逐步为“满城争说余”取代。当时,生行中学余者不少,杨宝森的长兄杨宝忠亦是余的入室弟子。但是,杨宝森倾心余派,并非追逐时尚,取悦观众;他所学习的也不仅是余叔岩借以蜚声的具体剧目,而是从余叔岩的成功中,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图片

余叔岩先生

  余是谭派弟子中佼佼者,深得谭派三昧。他继承了谭的艺术传统,却又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展变化、丰富充实,终于形成自领一军的余派。学而不泥,是其特点。同时,余叔岩不但保持了谭氏演唱艺术的浓厚韵味及生活气息,且在人物思想感情上潜心研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力求准确真实,用唱腔唱法精心塑造出不同形象,是他成功的经验。这些,正是杨宝森渴求的真谛。他已发现,自己的嗓音条件有偏,宽厚有余而高亢不足。长于“左右逢源”,却难于“钻天入地”。如果亦步亦趋地学余,必有力不从心之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流派学习的规律。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余派同时,考虑得最多的是找出一条扬长避短的新路。问题在于:老先生和听戏的会不会认可?看来,余叔岩老师已经作出了榜样。

图片

为湖北水灾义演在寓所与王福山排练“打棍出箱”

  另一个使他兴奋的巧合是:余叔岩成名亦是在倒嗓复出之后。余在休养期间,加紧学习,投师问友,不唯拜门于谭鑫培,又求艺于钱金福、王长林、陈彦衡诸名家,甚至加入春阳友会票房,多方汲取,技艺大进。重返舞台的余叔岩,已非昔日“小小余三胜”可比,令人刮目。一出《打棍出箱》,轰动菊坛。以后无论武戏的《战太平》、《定军山》,文戏的《桑园寄子》、《盗宗卷》,不管大靠、褶子、官衣,都是演一出红一出,涓滴不断,终成大海。想到此处,杨宝森愈加珍视眼前寸金不易的光阴了。

图片

1946年随梅兰芳赴沪演出留存便照一帧

  20岁以后,杨宝森回到红氍毹上。他别具一格的余派唱法使人耳目一新。尽管他没有可称为声震屋瓦、响遏行云的钢喉铁嗓,然则那抑扬婉转的行腔吐字、日趋成熟的表演风格,却令内行另眼相看。他以挑梁老生搭班演出,逐渐获得南北知音的承认。到30岁时已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齐名,进入四大须生行列。

  扬长避短

图片

杨宝森 定军山·黄忠 剧照

  唱词:

【西皮二六】在黄罗宝帐领将令,气坏了老将黄汉升。某昔年大战长沙郡,偶遇着亭侯二将军。某中了他人的拖刀计,俺的百步穿杨箭射他盔缨。弃暗投明来归顺,【快板】食王的爵禄当报王的恩。效当竭力忠心尽,再与师爷把话云:一不用战鼓咚咚打,二不用副将把队压。只要黄忠一骑马,匹马单刀取定军。十日之内攻得胜,军师大印付与某的身,十日之内不得胜,愿将人头挂营门。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散板】我要把定军山一扫平。

  杨宝森幼习武功,武老生戏原不弱。据多年与他同台担任二路老生的哈宝山回忆:他演《定军山》、《阳平关》的黄忠,自有独到之处。刀花下场,快如疾风,亦有彩声。只是后来肩背生疮,久而不愈,肩痛难抬,武戏遂不轻动。成就所在,集中于唱念为主的剧目上。

图片

杨宝森 二进宫·杨波 剧照

  唱词:

【二黄慢板】 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 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 昔日里楚汉两争强 鸿门设宴要害汉王 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 九里山前摆下战场 逼的个楚项羽在乌江命丧 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 他朝中有一个萧何丞相 后宫院有一位吕后皇娘 君臣们设下了天罗地网 三宣韩信斩首在未央 九月十三雪霜降 盖世忠良不能久长 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 【垛板】怕的是 辜负了 十年寒窗 九载遨游 八月科场 七篇文章 才落的个兵部侍郎 只恐无有下场。

  他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击鼓骂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大·探·二》、《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尤以《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享盛名,堪称代表作。时人赠他以“杨失伍”的美称。

图片

杨宝森 失空斩·诸葛亮 剧照

(摄于1956年上海人民大舞台)

  这些剧目都是前人佳作,早已众口铄金。杨宝森欲由此打“江山”,必须另辟蹊径。其中比较轻车熟路而又独占风光的是《失·空·斩》。

图片

杨宝森 失空斩·诸葛亮 剧照

  这是因为,杨的性格深沉而不浮华,内向而不外露;台风朴实沉稳,绝无飞扬浮躁之感。这与诸葛亮一身而兼将相的当国身份已先吻合。更主要的是,他的唱腔细腻婉约,含情于腔,于不露声色之中隐现喜怒哀乐;有的墨写工笔,虽然不见浓墨重彩,但却毫发可辨,丝丝入眼。

图片

杨宝森 失空斩·诸葛亮 剧照

  《失街亭》的一段原板“两国交锋”,既从容又谨严,谆谆教诲,细细叮咛,活绘出“两朝开济老臣心”。闻听街亭有险时的念白“我把你个大胆的马谡啊!惊、气之中,不失丞相风度,不怒自威。

图片

杨宝森 失空斩·诸葛亮 剧照

  《空城计》里一句摇板,“问老军因何故纷纷议论”,第二个“纷”字用颤音行腔,内紧外松,轻重有秩,准确地刻画出人物此时此境的微妙心情。杨宝森每唱至此,必是全场彩声。至于城楼上的三眼、二六,脍炙人口,自不待言。

图片

杨宝森 清官册·寇准 剧照

根据1956年天津中国大戏院实况录音配像·审潘洪

杨宝森(音)汪正华(像)

操琴;杨宝忠 司鼓:杭子和

  《杨家将》一剧,前人演出枝蔓甚多,场次繁杂。杨宝森把它集中为《李陵碑》和《审潘洪》两大块连演,前饰杨继业,重唱;后饰寇准,重念。他以精心区别的声音气质和艺术手段,塑造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碰碑”一折的演唱,谭鑫培强调苍凉感伤,余叔岩突出激昂悲壮;而杨宝森受音域限制,不能生硬模仿。他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中低音部开辟用武之地,以委婉行腔和富于变化的发声,重在表现杨老令公英雄末路的凄苦、痛切、盼望、失望的复杂情绪。人们评论:他演杨继业,在绝境和绝望中仍保持老将的持重本色。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杨宝森变化唱腔的前提,是他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理解,重新解释了人物。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的《伍子胥》。

  以巧补拙

图片

杨宝森 文昭关·伍子胥 剧照

  比较起来,伍员其人的气质与杨宝森的艺术风格距离最远,但是,偏偏是《伍子胥》使他最享高名。不少“杨迷”认为:“杨失伍”三剧中,首当其冲的正应该是《伍子胥》。伍员何许人也?樊城守将,赳赳武夫。“临潼会上曾举鼎”,用古话说是“巨无霸”。性格耿直刚介,前有优柔的兄长反衬,后有结识刺客专诸的豪举;及至一战而挫姬僚诸将,更不在话下。所以他虽由老生应工,却有一半花脸性格。

图片

杨宝森 战樊城·伍子胥 剧照

  唱词:

【西皮原板】

一封书信到樊城

拆散我弟兄两离分

叫家院看过酒一樽

弟与兄长【转二六】来饯行

登山涉水多安稳

披星戴月奔都城

若是阖家同欢庆

在那爹娘台前问安宁

倘若是家门遭不幸

报仇之事有弟伍员

兄长饮干杯中酒

一路平安【散板】早到京

  在杨宝森之前,擅长此剧者,远有汪桂芬,近有王凤卿。杨宝森即聆教于后者。王凤卿演伍员,行腔古朴,不事雕琢;声音浑厚,强调力度。《战樊城》时一句“催马加鞭到林”,揉入炸音,悲凉之状,宣泄无遗;《文昭关》上场时的“伍员马上怒气冲”的“冲”字,用鼻音勾脑后音,其势如虎,挺拔高昂,泄尽愤懑。他塑造的伍子胥,如同落在罗网中的雄狮,怒吼咆哮,发聩振聋。而王凤卿歌喉之长,恰恰是杨宝森之短。杨脑后音既不足,也缺乏虎音、炸音需要的力度“照本宣科”,力有不逮。但他不愿放弃这出戏,因为他对伍员已有了新的解释。

图片

杨宝森 文昭关·伍子胥 剧照

  唱词:

【二黄三眼】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谁知昭关有阻拦。幸遇那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几天我的眉不展,夜夜何曾得安眠。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满腹的含冤我向谁言?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二黄快原板】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背地里只把东皋公埋怨,叫人难解巧机关。若是真心来救我,为何几日他不言?贪图富贵来害我,你就该把我献与昭关。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二黄快原板】鸡鸣犬吠五更天,越思越想好伤惨。想当初在朝为官宦,朝臣待漏五更寒。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我冷冷清清向谁言?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寻短见,爹娘啊!父母的冤仇化灰烟。我对天发下宏誓愿,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

  他熟读《列国》,认为伍员虽是一代名将,而在剧中特定的环境里,却正是隐形匿影,落拓逃亡。所以,他不应处处显露原有气派,反该掩饰;不应时时“大声疾呼”,倒该仇埋腹内。即使夜深无人、望月自叹,内心世界也不能完全松弛。有志“三年归报楚王仇”的人绝非是莽汉。基于这种分析,杨宝森全力塑造了另一种丰采的伍员。同是“怒气冲”,他的唱腔悠扬致远,余味无穷。粗听似乎平淡,却经得起反复咀嚼,在“气”“冲”两字的旋律起伏中,观众感到了他心弦的颤抖。这正是大将不形于色之怒。“逃出龙潭虎穴中”的“虎”字,妙用他特有的“驼音”,由上滑速转下滑,形成奇峰。“一轮明月”引出“叹更”的大段二黄,杨宝森追求如泣如诉的境界,更显痛之切肤,长歌当哭。行腔一波三折,娓娓动听。而“爹娘啊”的“爹”字,运用“鬼音”,大起大落,凄楚悲凉。这出戏包容了西皮、二黄和反西皮的多种板式,集中了杨派唱腔艺术的精华。

图片

杨宝森 鱼肠剑·伍子胥 剧照

杨宝森从重新解释人物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特色的新路。他以音韵美弥补气质,以内涵充实外在,一句话,以巧补拙,遂成巨匠。他的成功启示了来者。有的流派虽好,但要求先天条件太苛,使人可望而难以企及。但杨派则主要得之后天的勤奋和探求,激人奋进。一位杨派业余爱好者说:“杨派能学。”这句话,道出了杨派学人踊跃的重要原因。

  重艺轻财

图片

1940年宝华社在华乐大舞台演出戏报

  30年代末期,杨宝森组织了宝华社,这使他由多年的二牌地位转入挑班头牌。宝华社中“华”是杨宝森剧团管理工作的合作者李华亭。李不是京剧演员,多年从事演出组织。他曾在天津最大的剧场中国大戏院当邀头,负责邀角接人,并曾任中国大戏院经理。他的儿子李鸣盛后入剧坛,既学余派,又受益于杨,已是今日老生名家。宝华社中,杨宝森的主要配角有老生哈宝山、花脸王泉奎等。杨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但待人以诚,心存忠厚,他与哈宝山的一段交往可为佐证。

图片

盗宗卷剧照

杨宝森饰张苍 哈宝山饰陈平

  哈宝山是著名的二路老生,有“活王平”的美誉。40年代前期,他在北平边傍杨宝森,边傍谭富英,而以谭富英为主。一次,宝华社应邀赴青岛演出,哈坚辞不去。杨宝森叫上王泉奎一同登门促架,语甚诚恳,道:“若你不去,我的戏也没听头了。这下咱们宝华社就栽了。哥哥(杨长哈四岁)求你,你算帮我忙罢!”哈辞以盟军轰炸铁路,出行危险。杨宝森慨然道:“你我三人同车去同车回,'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如何?”哈宝山感其诚,随同前往。孰料青岛戏毕,果然战事突紧。同人归心似箭,而铁路被军车充塞,客车根本不发。杨宝森和大家一样,家在北平,两地悬心。一个有点门路的当地戏迷找到杨,表示有办法送他一人登车,先回北平。杨当即谢绝道:“我与哈宝山、王泉奎有言在先。如今身居险地,岂能一人先退?我若走了,对不起他们!”直至车通北平后,杨才与大家同返。此事言信行果,肝胆相照,哈宝山备受感动,决定从此正式进入宝华社,专心与杨合作。

图片

武家坡剧照

梅兰芳饰王宝钏 杨宝森饰薛平贵

  又有一次,上海方面组台邀角,酬金极厚,被邀者有梅兰芳和杨宝森,沪方代表是有“颜料大王”之称的商界巨子吴性裁。他邀梅、杨共餐,席间谈到:戏酬听便,但请杨只身前往,二路和花脸在上海就地解决,不必由宝华社带去。杨闻此言,立刻起身离席,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必去了,烦劳另请高明罢!”梅兰芳按他归座,他又说:“我走了,傍我的几位怎么办?今后我还有什么脸求人家?”梅赞同道:“老三(指杨宝森)不是唱了上海从此再不唱戏了,哪能为了包银就把别人甩了?”吴只好收回前议,同意杨自带“梁柱”。尤其可贵的是,事后杨对此事一字未提,直至沪行归平,伙伴们方从他人口中得知。杨之轻利重义,一径如此。

图片

1956年组建成立天津市京剧团,当时报纸报道的讯息

  1956年,天津组建国营京剧团时,盛邀杨宝森加入。杨宝森只提出一条:“宝华社诸位与我共事多年。我来可以,但宝华社必须全体吸收入团。剩下一个,我也不便先行。”这固然是考虑到艺术上多年形成的默契不易,也是惟恐同人有所流落,生活无着。后来,天津方面同意,宝华社七十余人全体加入了天津市京剧团,包括龙套、武行在内。杨任该团团长。杨宝森艺高德重,厚以待人。宝华社在解放前的十年,正是“劈”“纺”旋风扫荡京剧舞台、京剧艺术大不景气的年代,虽惨淡经营,终于不散,追本溯源,与杨宝森的个人品质德望不无关系。

  将心化雨

图片

杨宝森先生

  杨派慕者甚多,但杨宝森收徒极严。然而一旦选准允收,列入门墙,他就倾尽心血,极为负责。

图片

张克与两位恩师:谭元寿 丁存坤

  杨门大弟子金妙声,拜门较早,时年亦少。他后来身体发育,条件变化,杨宝森考虑他学老生已不宜,改攻旦角或有发展,便介绍他到王瑶卿先生门下,因材施教。另一弟子吴熹笙,即上面所说颜料大王吴性裁之子。吴氏所办事业甚多,除工厂、银行之外,还在香港开设永华影业公司,拍过《清宫秘史》、《国魂》等片。吴熹笙是辅仁大学学生,酷爱杨派,终得登堂入室。但他只属票界,后来又早逝于香港。还有一位弟子丁存坤,亦是商界票友,现在香港。对继承发扬杨派,热情至今不冺。

图片

程正泰 打渔杀家·萧恩 剧照

  杨派入室弟子中至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是程正泰。杨不惜重金,精心培养,关心备至。若说视为己出,亦不为过。程正泰自幼失怙,上海戏校毕业后,正值倒仓,辗转入平,一心投杨。杨宝森与其父旧识,又怜其为孤儿,无依无靠,慨然安排他在家中居住,后经反复观察,才决定收为桃李。首授剧目为《金榜乐》(《御碑亭》),求其吉利。杨说:“好好学,希望你以后榜上有名。”杨对程正泰不仅管吃管住,还出资请来一位前清老秀才为程讲授古文,又教他练习书法。给“手把徒弟”开文化课,杨宝森可谓凤毛麟角。也可看出他舞台艺术中书卷气的由来。教戏先教功,杨宝森又请来著名武净钱宝森教程把子功,所费均由杨付。

图片

杨宝森 四郎探母·杨延辉 剧照

  杨教戏课徒,很有独到之处。教唱,他极为认真,一句一句地说。上句过不去,下句绝不讲,即告“歇功”,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领会。过个三日五日,突然发问:“那句怎么唱?”学生有心,自然应对如流;杨满意了,续教下句。如果学生接不上来,则再呆几日方问。这样,弟子辈自知欠缺之处,能不日思夜想?结果越是难点,印象越深,基础越牢。杨宝森唱[快板]、[垛板],字真腔润。他教弟子时,先令学念,“昔日里韩信受跨下,英雄落魄走天涯……”按尖、团、上口要求,上韵上板练念,节奏日渐加快,最后快出板式一倍。此关通过,方上胡琴,学生顿觉自如,不会囫囵吞枣了。

图片

杨宝森 捉放曹·陈宫 剧照

  程正泰随师学艺,在杨家一住四年。嗓音恢复后,杨宝森为他安排了一次别致的“推荐演出”:程唱《文昭关》,不但用杨的行头、守旧,助演人员如饰东皋公的哈宝山、操琴的杨宝忠、司鼓的杭子和,亦全部是杨宝森演出时的原班人马。同一场中,杨又自演了《捉放曹》,以引起观众重视。两剧中均有“一轮明月”唱段,而巧妙不同。华乐戏院这场戏方止,师徒两个“一轮明月”已在北京传为佳话。

  广陵未散

图片  杨宝森演出全部“秦琼”戏单

图片

杨宝森 秦琼 剧照图片

图片

1953年9月22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十五日 杨宝森于上海人民大舞台日场首演全部《秦琼》,此亦即杨宝森剧团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演出剧目 日场 全部《秦琼》 夜场 《伍子胥》

  杨宝森以毕生心血致力于老生声腔艺术,使前人传来的诸多名剧另焕奇光。不过,他在剧目建设上不如马连良、周信芳等同代老生硕果累累。1951年,他曾在上海、南京演出自己加工的全部《秦琼》,轰动一时,可惜此剧北归后未再露演。

图片

 搜孤救孤·程婴 剧照

杨宝森饰程婴 谢虹雯饰程妻

  唱词:

【二黄原板】

(程婴)

娘子不必太烈性

卑人言来你是听

赵屠二家有仇恨

三百余口命赴幽冥

我与那公孙杵臼把计定

他舍命来你我舍亲生

舍子搭救忠良后

老天爷不绝我的后代根

你今舍了亲生子

来年必定降麒麟

(程妻)

官人说话理不顺

为妻言来听分明

半百只有这条后

岂肯舍子救他人

(程婴)

千言万语她不肯

不舍娇儿难救孤生

无奈何我只得双膝跪
【二黄摇板】
哀求娘子舍亲生

  解放后,杨宝森和杨派艺术受到应有的重视,迎来他最辉煌的时刻。一次赴香港,一次赴上海,都是盛况空前。转入天津的两年,颇受欢迎。建团演出的《搜孤救孤》,到今天仍为老观众乐道,他的嗓音也呈洪亮,达到最佳状态。一位宝华社老人说:“杨老板的嗓子从没这么痛快过!”

图片

杨宝森 击鼓骂曹·祢衡 剧照

  唱词:

【白】呵呵呵....【西皮二六】 丞相委用恩非小, 区区鼓吏怎敢辞劳。背转身来微微笑, 孔大夫做事也不高。明知道曹贼多奸巧, 全凭势力压当朝。【快板】 我越思越想心头恼, 明日进府骂奸曹。罢罢罢暂且忍下了, 明天自有我的巧妙高。

  但是,他毕竟体质本弱,健康壮态不佳,自觉气力不足。在他的艺术生涯晚期,一些与旦角的合作戏已不大动。经常露演的是《清官册》、《文昭关》、《击鼓骂曹》一类的纯老生戏。偶尔演出《四郎探母》,也是由他人演前四郎,杨则由“见妻”“见娘”接演。

图片

1958年02月17日,文艺界公祭杨宝森先生

  1958年,他到京与程砚秋合作,灌制《武家坡》唱片。不料完成不久,猝然发病,医疗无效,卒于北京麻线胡同宅中,享年仅49岁。

根据1956年天津中国大戏院实况录音配像·李陵碑

杨宝森(音)汪正华(像)

操琴;杨宝忠 司鼓:杭子和

  他留下的唱片资料集中了杨派艺术的精萃已成为京剧的宝贵遗产。其中《杨家将·李陵碑》中的反二黄唱段,为余叔岩同剧唱片中所无,填补了这一空白。

根据1957年录音配像的“武家坡”

杨宝森(音)李鸣盛(像)

程砚秋(音)李蔷华(像)

  最后一部《武家坡》声情并茂,珠联璧合,无论对于杨宝森还是对于程砚秋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绝唱。

图片

杨宝森、杭子和、杨宝忠 合影

  文当住笔,再赘一言:杨派艺术的成熟,固是杨宝森心血的精诚所至,但也有他多年艺术伙伴的汗水在内。其兄杨宝忠既是余门弟子,又是一代名琴,为之操琴,在杨派音乐上有诸多贡献。他的前后鼓师杭子和、周子厚可称鼓界鼎甲。特别是杭子和晚年耳聋失听,打鼓全凭原有记忆和临场揣摸,居然丝毫不爽,可见他与杨氏的默契合作,已到出神入化地步。

图片

杨宝忠 击鼓骂曹·祢衡 剧照

  杨宝忠原唱老生,后钻研音乐,改任琴师。他最后一次粉墨登场是抗战前夕在北平华乐戏院演《四郎探母》。当时马连良在楼上包厢内看戏,发现他水纱不严,露出头皮,遂慨叹道:“去志已定了!

图片

杨宝忠先生在操琴

  50年代,杨宝忠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杨宝森逝世后,他毅然肩挑双担,实现乃弟未酬壮志;场面之外,兼教老生。天津中年杨派演员杨乃彭即其学生。这样一位京剧音乐家兼教育家,却未能逃脱“文革”浩劫。那时他身患重病,回北京家中就医,又被戏校造反派劫持回津,囚于斗室。天寒腹空,竟至冻饿而死!

图片

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110周年演出

  可慰杨氏伯仲在天之灵的是:人亡艺在,真正的艺术是毁灭不了的。今天,杨派艺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继者绵绵。他们中老一辈的李鸣盛(宁夏)、马长礼(北京)、程正泰(天津)、关正明(武汉)、沈庆云(河北)、汪正华(上海),也有正值壮年的叶蓬(北京)、杨乃彭(天津)、刘守仁(天津),还有青年一代的武广江(天津)、张克(天津)、张敏(天津)等。至于业余爱好者,海内外就更多了。不唯杨派老生,还出现了“杨派胡琴”。天津市长李瑞环同志明确指定,把杨派艺术作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继承的重要内容。

图片

杨氏昆仲

  斯人虽去,广陵未散。杨派余韵,后继有人。仅以拙文,献给离开我们将近30年的杨宝森先生,献给离开我们将近20年的杨宝忠先生。

      故事简介:

失空斩,是一组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这三出戏故事前后衔接。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故事。

故事描写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仓卒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分享伴奏/原唱:

图片

杨宝森 失空斩·诸葛亮 剧照

(摄于1956年上海人民大舞台)

  唱词:

【西皮慢三眼】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 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 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 俺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 【西皮原板】 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本文作者:杨晓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