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有利润和能赚到钱,是两码事!

 谋略那些事 2023-06-04 发布于江苏

每天为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关注后回复'通鉴',有解读的1~4部电子版送您

《资治通鉴》第五十二卷 汉纪四十四
东汉·汉顺帝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

【原文】

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尚书令虞诩曰:“自古圣王,不臣异俗。先帝旧典,贡赋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帝不从。中、中蛮各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

【译文】

武陵郡太守向朝廷上书,认为武陵郡内的蛮夷已归服了汉朝,可以比照汉人,增加他们的田租和赋税。参加集议论的人都认为可行,但尚书令虞诩却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君王对风俗习惯跟我们不同的民族,不当作自己的臣民。先帝已制定了规章,明确规定武陵蛮夷应缴纳的赋税额,时间已经很久了。而今滥行增加,必然引起他们的怨恨和反叛,计算所能得到的,抵偿不了所耗费的,定会后悔。”顺帝没有采纳。其后,中和中蛮人各因所征收的贡布不是原来规定的数量而起来抗争,于是杀掉征收赋税的乡吏,全族反叛。

【解析】

之前文章提到的古代中原王朝为什么无法长期搞定北方游牧民族。
主要并不是武力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而这个经济问题其实要分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朝廷无法从被征服北方草原获得正向收入,反而要为了维持统治驻扎军队,军费飙升。
其二,朝堂内部的官僚或者说权力主要支撑的世家大族无法从被征服的北方草原获得利益。
于是在短暂的军事征服之后,大多又会选择放弃或扶持亲己政权。
说白了就是没好处,自然就没有办法长期把那块地方给占住。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如此,对南方的蛮荒丛林也是如此。
上面材料就是关于东汉朝廷对当时南方蛮荒的一段故事。
武陵郡蛮夷归附后,当地太守觉得可以增加征税,于是建议朝廷。
而朝堂上大多数官僚都觉得可行并开始执行,结果造成武陵郡蛮夷的造反。
武陵郡在今天的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境内。
一般来说,在古代地方面积越大的郡通常经济水平都不会太高,其中缘由这里就不展开。
对东汉朝廷而言,他的重心在中原、河北、齐地、关中、蜀地五个地方。
这些地方被称为重心主要还是经济占朝廷收入的大头。
朝廷就像公司一样,能赚钱自然顺风顺水,赚不到钱或一直亏损必定是各种问题尖锐。
武陵郡因地处偏远加上境内蛮夷多,其本身赋税占东汉朝廷财政比例不高。
武陵郡的存在不是个例,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郡和他一样,对于这种郡朝廷会根据其地方不同,设置其存在重点。
比如,北方边境接壤的郡,那就是支援边军对外族作战;南方的则是维持其境内统治即可,不求你能多赚钱,别搞出事即可。
北方的郡县在这种要求下还能做出一番成绩然后升官,但南方的这些郡县就不见得了。
所以,咱们从这个角度去看武陵郡太守,他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武陵郡干着没意思,升迁又难,于是想搞出点政绩向洛阳报功争取升官。
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
报什么功?
古代官员的功劳有三个方面:税赋人口、治安稳定、教化地方。
显然后面两个想出成绩要钱,但前面却是赚钱的。
于是在武陵太守眼中,那就苦一苦蛮夷,为自己升官做辛苦一下吧。
自古圣王,不臣异俗。先帝旧典,贡赋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
朝廷大多数人统一,但还是有人反对的。
这个人就是虞诩,之前材料多次提到这位牛人。
他是有丰富的中央和地方从政经验,一看问题就能看到关键。
而虞诩提出的反对意见,其思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点出蛮夷与汉民的差异性,不能同一而论。
其二,点出蛮夷该给多少,是有定制惯例,突然让人家多交钱,肯定要闹矛盾。
其三,点出为了这点小钱,对比将来要出的问题不划算。
虞诩说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但为什么朝堂大部分官员却同意了武陵太守的提议?
其中关窍也简单。
其一,态度问题,古代不少中原士大夫对蛮夷的态度就是长者两条腿动物,充满鄙夷态度,自然无法正视其存在和合理诉求。
其二,提高税赋的对象是蛮夷,并不是传统中原核心区,并不涉及士大夫的利益,所以无所谓。
其三,提高税赋的钱大部分是用在朝廷上的,说难听的朝廷官员还算是受益者呢,自然也乐得如此。
而此时的东汉朝廷各个地方要用钱,看到有搞钱的地方自然也有点动心,至于造反的问题,也是可能而已,先试试再说,说不定能成了。
要是同意虞诩的话,那现在朝廷财政缺口谁来填补?
至于真造反了,那个时候再说嘛,反正这事经过大多数人都同意,大家都有责任,那也就是大家都没责任。

【闲扯】

上面的材料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从武陵太守的提议。
武陵太守包括朝堂所有人其实都知道增加税赋有可能会出问题。
但他们依然同意了,除了上面的原因考量之外,其实还有人性的作用。
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地方如何并不关他们的事,哪怕搞的一团乱,只要自己能平安落地那就无所谓。
对于地方的将来他们并不关心,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其二,从做事的角度来说。
其实关于武陵蛮夷征税这事本身来说,他的对错取决于东汉朝廷从什么出发点去考虑。
如果是为了增加朝廷收入,那么增加征税方式如何?时间对不对?针对什么样人?都是要思考的问题。
即基于最终目的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达成效果。
如果朝廷是为了稳定,那么增加税赋显然就不是个好选择。
所以,这就是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
之所以事情有对错,其实就是在取利、取害之间做错了选择的问题。
既然错了,那就要承担选错带来的成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