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伊顿公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

 联合参谋学院 2023-06-05 发表于重庆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国外伊顿公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教学成果举世闻名,其课程设置是伊顿公学所有教学活动的核心。

因为课程的设置与文化的转型、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因此伊顿公学为了能够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开始不断的更新课程理念,转变课程模式,寻求课程拓展。

在伊顿公学发展575年的历史过程中,其课程设置随着公学的变动也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每一时代的课程设置模式有着独具一格的时代特色。

这也是伊顿公学经历重重磨难依然巍峨屹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道。

根据国外各个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把伊顿公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4世纪——17世纪

国外早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教育并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明确的教育模式,教会是控制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

同时文法学校也散见于各地,其课程主要是拉丁语的教学,教学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14世纪中叶,国外的西部和东部蒙受因鼠疫引起的黑伤病的传播,灾难过后,国外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

在此期间,牧师的伤亡率也非常高,为了弥补从业者和后继人严重的缺失,许多地区大批建立文法学校,后来一些优秀的文法学校就演变成立公学。

14世纪,文化、科学、教育都被教会垄断,此时欧洲文艺复兴开始逐渐萌芽,使得西欧封建社会有开始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

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欧盛行,教会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对新的教育形式需求更加强烈,这种情形使得私人奉献教育模式兴起以及教育慈善事业出现。

许多贵族、皇族、乡绅、富商、市政当局、行会和牧师等资助重建或者建立新的文法学校,这些文法学校中的许多成为了后来的公学。

17世纪,国外九大公学形成,根据建校顺序分别为: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什鲁斯伯里公学、维斯特敏斯特公学、麦勤·泰勒公学、拉格比公学、哈罗公学、查特豪斯公学。

二、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随着政治、经济危机的发生,帝国主义想要扩大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进而重新分割世界,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外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债主。

然而两次大战爆发后,国外的经济发展开始长期停滞,再加上当时正处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国外成为了国外的债务国。

这时国内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加之国民的生活没有保障,进而对社会改革的期望日益迫切。

在此过程中,工人阶级在不断的斗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民主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他们认为,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02年国外2023年颁布了《巴尔福法案》,各地开始开办公立中学。

1924年,为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国外第一次提出“人人受中等教育”的口号,满足社会对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一系列法案纷纷推出以响应号召。

1926年政府发布《哈多报告》提出建立与现代中学和文法学校这两种中学类型类似的教育结构,并建立相应的中等教育体系。

1938年国外政府发布的《史宾斯报告》和1943年发布的《诺伍德报告》对《哈多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发展与延续。

报告中均认为不同的学生应受不同类型学校的中等教育,从此形成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为主要类型的三轨制的教育发展模式。

上述一系列关于民主化的改革并没有对公学在整个国外中等教育体系的特殊地位产生影响,因为它在社会中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战后,伊顿公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科学、现代语在公共课程的比例,但是古典学科仍然是在课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伊顿公学行政管理自成体系,独立于地方制度之外。

二战期间,由于公学一直被社会上层所占据着,人们开始对公学产生质疑,认为公学不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此后,出现了许多针对和法案。

1944年,弗莱明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公学的报告,即《弗莱明报告》

该报告指出,希望儿童能够自由的选择寄宿学校,不受家庭财政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收入影响。

2023年采纳了《弗莱明报告》中的部分建议。

同年,国外政府发布《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将民办学校纳入到公共教育体系中。

1964年工党上台,主张将公学并入公立教育系统中,并于1965年,在以纽萨姆为主席的建工委员会中,对关于将公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方案。

公学委员会于1968年发表《纽萨姆报告》,提出公学应提供一般的学额给政府或地方教育当局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学生。

1973年,工党开始采取渐进的方式想逐步的取消公学。

加上从60年代开始,摇滚乐和新青年文化开始兴起,主流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随之公学的费用也开始大幅度增加。

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出生率开始下降,由于13岁适龄学生入学率大幅度下降,导致公学生源严重短缺。

面临这些政治、经济、社会等等一系列问题,公学显得格格不入,开始成为教育系统的绊脚石进而走入低谷。

为了重振旗鼓,伊顿公学开始励精图治,进行了长达15年的(1964——1979)“公学革命”。

“公学革命”期间伊顿公学采取了有效措施对内部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改善,强制性活动大量减少,校园民主气氛增强。

开始招收非基督教地方的外籍学生入学,纠正了学校的宗教排他性。

同时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公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其中在改变伊顿公学课程设置方面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小古典课程课时比例,增加现代课程

经过“公学革命”的课程改革,古典课程和宗教课程虽然仍是必修课。

但从上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古典课程和宗教课程的课时比例大幅度缩小,原来用于安排古典课程及宗教课程的课时被用来安排现代课程。

伊顿公学在公学革命期间,也调整了第六学级中的以教授古典课程为主的“人文学科”,将其进行分组,压缩了人文学科中古典课程的课时比例。

希腊语、拉丁语已经被安排到选修课程中。

例如,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数学”并列为核心课程。

其课时比例占课时总数的一半以上,活动课程及现代课程等同样被全面的引入到选修课中,科目丰富多彩,达到二十多种。

绝大多数公学保留古典课程的原因是因为“截至20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仍将希腊语、拉丁语等一些古典语言作为入学条件之一”,

因此公学革命时期的知名公学,仍把拉丁语视为高级学级学生的必修科目。

伊顿公学,在一方面保持自身精英性的办学特色同时,另一方面也在顺应时代潮流,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从而推动现代化课程教学。

如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设立了12个实验室,是当时国外科研设施最多最齐全的中学。

20世纪80年代,大学的公学的毕业生中,选择医学、理科、工科专业的占二分之一。

由此可见,经过公学革命,伊顿公学的课程重心已由古典学科转向现代学科。

2.拓宽并强化低年级的课程门类

伊顿公学的学制为五年,基础学级三年。

80年代以前,由于基础学级的学生暂时无需参加国定考试,故而在“公学革命”时期,伊顿公学为顺应学生成长阶段性的特征以及社会的需要,不仅在基础学级增设社会学科和自然类学科,还增加了内容广泛门类繁多的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

增设的综合课程主要包括:常识课、职业辅导课、健康辅导课和活动课(包括:体育课、戏剧课、手工课、技术课)等。

3.加强第六学级课程的专业性及学术性

读完三年基础课程以后,学生便会升到“第六学级”,修业年限为两年,是为考入大学做准备的培养阶段,相当于我国高三年级。

伊顿公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改变,历经几次变革,古典色彩随之而淡化。

20世纪中叶,国外开始推广和实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制度。

20世纪60年代后,伊顿公学第六学级课程设置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学科三个教学分组。

如下表所示,学生仅需按规定的数目来选择自己主修课程的科目,主修和辅修搭配起来共需要到六至七科。

如自然科学组的学生,可以从理科科目中选择2—3门作为自己的主修科目,然后再到文科、现代外语、古典语、神学课程等选修课程中,选择三、四门作为选修课程即可。

在第六学级中的课程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范围逐步缩小,专业化逐步增强。

第六学级最后一年,学生将用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时学习自己的主修科目。

4.公学课程设置和规定考试制度接轨

伊顿公学虽然在1903年就实施了公学普通入学考试制度,但在学生入学之后,缺乏对他们进行学业考察。

伊顿公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大部分是因为受到国定考试制度的影响。

加之60年代后,公立学校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大学在招收新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

之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作为公学教育自然的贡献状况已经不复存在”。

1951年,国外开始实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制度(GCE),规定所有公立中学的毕业生都必须在高中毕业前参加考试。

考试规定,著名大学招生要求申请人至少具有两门以上A-levels证书或者同等证书。

由于形势所迫,伊顿公学的学生生同样也需要同公立学校学生去竞争进入名牌大学的名额。

1974年,改革后的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由“及格”和“不及格”着两个级别改为A、B、C、D、E五个级别。

并且名校也必须根据这一准则,在招生方面制定出更加严格规定。

比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其入学条件为考生须5门课程成绩均合格且至少两门课程达到A等。

伊顿公学初级部及第六学级的课程设置,也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5.加强活动课程同外部社会的交流

20世纪初,世界局势动荡,国外经济不景气,加上国际地位衰落,因此国外对管理者、政治家的需求多于产业工人。

而公学依旧以培养传统的“基督教绅士”为主要目标。

由于伊顿公学在国外属于最优质的教育机构,学生考试压力很小,因此活动课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

当时公学严重忽视智育和学术工作,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很轻视,挖苦和排挤学究型学生。

三、20世纪50年代后

此时保守党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政策开始偏向右翼化。

在此背景下,伊顿公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开设了许多奢侈的活动课程,以此作为阶级分层的手段。

随着战后和平时代的到来,尤其到了“公学革命”阶段,国外公学的贵族化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舆论压力和声誉危机,使得伊顿公学不得不增添一些与公共群众生活相贴近的课外活动。

并在此类活动中增添了为公众服务的课程项目,如修理管道、扶助弱势群体等等。

这类课外活动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公学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同时也有益于公学学生提高活动及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